【摘 要】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传统文化类教材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出版量小,职业、地域针对性不强,教材融合出版力度薄弱等问题。同时,针对此类教材的出版现状提出对策框架:依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分类化、地域化及符合高职学情、教法的教材内容与体例模式;把握出版行业改革趋势,打造立体化、网络化的融合教材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融合出版
近年来,德技并修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共识,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在注重技能教育的同时,加大了文化育人的力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必然成为高职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教材在编写、出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加大对此类教材出版的研究,是做好高等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础。
1 研究背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以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自此,高校传统文化类教材迎来了一个出版发行的高峰期。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全国教育系统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音像版权资源共享”。
可见,从推广使用国家统一教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编写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到推动传统文化图书音像版权资源共享,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工作,把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教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作为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
2 高等职业教育传统文化类教材的现状与问题
2.1 教材类型:职业教育类教材数量少
本研究以2014年为起点,以“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概论”“概要”“教材”为关键词,在线上图书销售平台当当网进行检索,结果显示,2014年至今,全国出版社发行的高等教育传统文化类教材共46本,年度出版情况为:2014年6本,2015年8本,2016年8本,2017年10本,2018年9本,2019年(截至6月)5本,基本保持均衡增长。46本教材中,封面标明教材和教学用书的31本,占67.4%,标明“高等职业教育用书”字样的5本,占10.9%,其余32.6%的教材均未标明“教材用书”,但编写体例为教材体例,也有高校选做教材。整体来看,高等教育传统文化类教材出版在数量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专门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仅5本,数量较少。
2.2 教材内容:与职业教育结合不紧密
分析发现,面向高等教育的传统文化类教材在研发中已经考虑到受众定位问题,出版社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发具有不同服务属性的教材。如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3本面向港澳台侨及留学生群体的教材;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1本面向军队院校的教材;重庆大学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2本面向英语专业和中医药类专业的教材;中国纺织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针对传统文化子类型开发出传统武术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礼仪文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民间文化类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写了面向成人自考本科的传统文化类教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面向职业教育的传统文化类教材在内容定位上并未过多注重受众与职业细分。5本高职教材中,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2019年)和《中国酒文化概论》(2014年)行业特色较为突出,分别面向高等职业院校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和酿酒技术专业。其他3本均为普及性的综合型通识教材,职业性、技能性不强。可见,当前传统文化类教材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并不密切,内容上未紧扣目标受众的职业需求。
2.3 教材特色:地域特点不够鲜明
职业教育要做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其教材也应具备区域性。但是,目前基于地域文化的高职传统文化类教材较为少见,教材使用的案例地域性不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识课程更应通过教材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而实现通识课程的素养和情感培养目标。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收集、整理地方传统文化,不仅为传统文化教材编写增添了更加生动的本土案例,也为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突出地域特色将是传统文化类教材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2.4 教材体例:职业教育性质不突出
分析发现,目前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文化类教材在编写体例和内容上与本科教材无明显差异,即包含了古代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综合性教材,以三种编写体例为主:第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类型的横向编写体例,主要围绕“古代思想文化、地域文化、文学及艺术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这一主线。第二,基于历史年代的纵向编写体例,主要围绕“先秦、魏晋隋唐、两宋、明清传统文化演进”这一传统文化流变主线。第三,以上两种体例的综合,先论流变、再述类型的写作体例。这些教材作为通识性和人文素养类教材为学生尽可能展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全貌,普及性强,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有益读本。然而,体例的相对固定必然导致定位单一、内容相似、同质性强等问题。职业教育专业类教材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中已形成基于“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的编写体例和基于“理论+实务”模块的编写体例。现有教材中,只有较少教材使用以上编写体例,但也是较为机械地将“章、节”的表述改为“项目”“任务”或“模块”,整体编写思路未有实质性突破。
2.5 教材形式:融合开发力度不够
“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为教材开发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科技化的思维。“立体化教材”这一概念在2002年全国高等学校立体化教材建设研讨会上第一次被提出,经过近20年的探讨与发展,“立体化教材”已成为融合出版趋势下国内教材开发的主流思想。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传统文化类教材的“立体化”建设较工科、医科专业类教材相对滞后,大部分为纸质教材,缺乏配套的视频、网络流媒体及课程平台等立体化交互学习资源,且纸质教材也多以文字为主,图片较少,色彩多为黑白两色,排版风格普遍较为传统,视觉效果相对刻板单调。
3 高等职业教育传统文化类教材开发对策与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差异化特点要求其在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学中不能照搬本科模式,各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的支持力度,如设立专项出版资助等。同时,在教学传播活动中,传统文化类课程教师要加大研究力度,将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技艺通过多维度、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共识,结合教学实际,挖掘符合教学需求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素材,并进一步研究整合,建设符合职教特点的高水平传统文化教材。因此,高职传统文化类课程在教材开发与编写上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大众传播规律,探索符合高职学生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培育需求的路径与策略。
3.1 传统文化类教材的开发需契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文化类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只有将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大框架,通盘考量其在专业中的位置和作用,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建设。
1)关照职业特性,打造分类教材模式。
过去,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往往呈现“两张皮”的现象,通识教育只负责学生德育、美育素质的培养,专业教育则负责职业技能提升。在新时代深化“三全育人”机制的大环境下,这种各自为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知行合一是职业教育的宗旨,要从中华文化自信、科学技术进步史、大国文明传承创新、大国工艺贡献中阐释班墨匠心文化,使学生在“通识课+专业课”的组合学习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构建全方位的职业精神。这就要求高职传统文化类教材在编写时不仅要有“通识”理念,更要有“专业”精神,开发出符合不同职业定位的传统文化子类型教材即“职业通识教材”,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概论》适用于旅游类专业,《中国民间手工艺概论》适用于艺术类专业等。开发职业通识教材,使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更加精准化,解决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
2)尊重学情与教法,开发符合认知规律的教材体例。
高职传统文化类教材的开发需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育理念融入教材编写体例中,可借鉴高职专业类教材编写中已探索成熟的“项目任务式”“模块化”“讲授+实训”等体例。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形成了以“技”为核心的教学培养模式,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也应依循这一模式,注重培养策略,从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着手开发教材。教材内容的编排可以拿微观层面学生易于接受的“技”“物”为切入点,先介绍传统文化的技艺和器物内容,使学生具备具象认知之后再转入中观的传统文化制度内容的介绍,最后升华为抽象层面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哲学内容的学习。
此外,还可以在传统技艺、器物模块的项目中设置实训任务,如书画文化项目中设置“书法体验实训”,茶文化项目中设置“茶艺体验实训”等。教材中设置实训活动,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使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完成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化学习,感悟传统文化思想的要义和精神。
3)彰显地域文化,建设特色教材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涵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精华,地域文化在其地理范围内同样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挖掘地域民风民俗、文化思想、名人大家、古迹名胜资源,将其作为教材案例的着眼点,或编写体例的依托,亦是高职传统文化类教材开发的必要策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职教材)的编写中就大量选取江苏本地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教材内容,每一模块都增加“知识拓展”部分,专门介绍本地优秀文化,如“传统演艺”模块的“民族音乐”单元介绍了“江苏小调”,“戏曲曲艺”单元则安排了“苏州评弹”“徐州琴书”等。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传统文化教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通过强化认知与感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自觉意识,实现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培育。
3.2 传统文化类教材的开发需符合融合出版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浪潮助推高校教材由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过渡。高职教材应时而动,“内容+技术”的教材开发模式已大量应用于虚拟仿真辅助教学的工科和医科课程之中,“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亟须高职教材展开同步的立体化开发转型。应对目前传统文化类通识教材文字多、排版欠活泼、内容呈现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走“互联网+立体化”的教材开发之路势在必行。
1)多媒体呈现,紧跟立体化教材风潮。
教材立体化开发的第一步应为媒体形式的变革,即由单一纸本媒体向富媒体延伸。前互联网时代,立体化教材表现为纸本教材与磁带、光盘的配套模式,当下则主要为纸本教材内嵌二维码链接、AR识别图像等互联网多媒体形式的综合应用。然而,这些富媒体的知识呈现形式在高职传统文化类教材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丰富教材媒体形式,变文字呈现为富媒体呈现不仅可以提升教材整体的视觉美感,也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偏好。此外,动手操作、多媒体互动缓解了面授教学、文字阅读带给学生的时间与心理压力。
2)“线上+线下”架构,实现资源延展。
当前,立体化教材开发推进较慢的重要原因是与教材配套的线上资源及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无米下锅”是症结所在。虽然一些版本包含了与之相配套的精品课程资源,但内容、形式主要为教学文本、流媒体课件或教师授课视频等,未充分释放“互联网+教育”的融合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传统文化类教材在立体化开发的策划阶段就需要搭建起“线上+线下”的整合出版架构,高职院校应发挥师资与课程优势,选择有教改经验或有线上学习资源的教师进行教材编写合作。传统文化类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多为通识或专业基础课,选课学生基数大,大班开课势必会压缩课堂互动时间,因此,需搭建与教材相配套的线上辅助教学平台,变单一的线下教学议程为“线上+线下”的双向混合式教学议程,以满足时下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平台上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评价等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亦可作为教材改版的测量指标与实证内容。
同时,还可以依托教材资源主阵地搭建网络社区第二课堂,构建以教材知识为圆心的校园内、高校间的“传统文化”网络社群,打造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场域。搭建从校园到网络的“传统文化”空间,占领大学生网络舆论高地,实现从课程育人到全过程育人的培养目标。
4 结论与展望
基于对当下传统文化类教材的分析,本研究发现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文化类教材目前还存在出版量小,职业、地域针对性不强,教材融合出版力度薄弱等问题。为应对如上问题,文章搭建了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内容核心,以融合出版为外在形式的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文化教材开发策略框架的设想(图1)。

图1 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文化教材开发策略框架
未来研究还可以涵盖以下方面:第一,从内容角度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传统文化类教材的改革路径。第二,如何深化传统文化类教材的立体化出版。第三,传统文化类教材对高职第二课堂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大学文化的涵养和凝练,必须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根基和土壤,传统文化类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材建设应引起学界普遍重视,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正当其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4-04-01)[2019-10-30].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19-10-30].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2017-05-07)[2019-10-30].http://www.gov.cn/zhengce/2017-05/07/content_5191604.htm.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5]李金莉,苑博洋,胡志华,等.基于传统武术图书的出版新实践看其对传统文化价值推广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9(5):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