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文学获奖图书:重量级奖项引导高品质阅读

2019-12-2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齐雅文
  对于热爱读书、热爱文学的人来说,国内每4年评选一次的茅盾文学奖和国际知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谓重点关注对象。奖项结果一出,对于获奖人、获奖作品的讨论纷至沓来。获得奖项后,获奖者的作品也会被更多人阅读。可以看出,奖项不仅是对作家及其作品的肯定,也对带动阅读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读者最为关注的文学奖项之一,吸引着无数创作者和读者的目光。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获得殊荣。

  奖项对于阅读的推动作用究竟如何?文学评论家马季给出了十分肯定的答案,他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权威奖项对阅读一定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奖项一颁布,媒体的大力报道,让优秀文学作品走近读者。”

  马季表示,奖项实际上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反映了当代文学的创作水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人之一徐则臣,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70后”获奖作家,而另一位获奖人徐怀中已年逾九旬,也能让人看出创作的代代相传,对于创作的提升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在不少书店,记者都曾看到店内专门设立茅盾文学奖作品区域,摆放着历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可见像“茅奖”这类重要文学奖项也是读者选择阅读书目的重要参考标准。

  对于普通读者,马季认为,奖项的公布就像是给读者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大家看到文学创作的高度如何。他表示,当下中国文学写作处于繁荣期,无论是传统写作还是网络写作,都有相当大的创作力,奖项的公布会大大激励人们的创作欲望。奖项的公布也是通过主流渠道让读者知道哪些作品是值得阅读的精品,让广大读者回归经典阅读,领略好作品的深刻内涵和魅力,可谓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有一套自己的机制和标准,我们看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看它在意识标准上有哪些创新,站在什么角度反映时代,也是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马季说。

  每次的诺贝尔文学奖都会让全球读者翘首以盼,奖项一经颁布,获奖者及其作品都会得到广泛关注,甚至作者早期的作品也会成为关注重点。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剧作家彼得·汉德克。

  在马季看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已经具有相当高的创作成就,因此他们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引进时,也会选择优秀的译者,将作品内涵进行准确呈现,读者也会得到极致的阅读享受。每次诺奖一经揭晓,便会掀起一番讨论热潮。“另外,经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持,也会带动广大读者去主动了解作者本人所处的国家和文化环境。”马季说。

  马季还记得,早些年,中国读者对国外作品了解还不充分,对于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结果充满了好奇,现在大家对它的态度则更为平静自然。他认为,好作品激励读者,高水准读者催生好作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推动文学作品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读者对于文学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

  “诺贝尔文学奖是一把钥匙,带领中国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这个世界,使中国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文化的交流可能是面对面的交流,但也可以通过纸书,它也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态。”马季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