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跨山越海》 通往明天之桥

2019-12-25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叶曙明
  《跨山越海》喻季欣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版/88.00元

  桥在中国文化上,从来都有很特别的含义。它不像路,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过河的人再多,也不会有一条桥,桥必须要靠人力,一砂一石建造起来。桥是一种文化的创造,是衡量人类文明的标尺之一。

  广东教育出版社在2019年出版了《跨山越海——新中国70年桥梁成就纪实》一书,更多是站在当代社会的角度,去审视这70年来中国桥梁建设的成就。作者把桥梁的文化意义,归结为三句话:“憧憬彼岸,桥是人类智慧的接续奋斗;创新创造,桥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继往开来,桥是惠及苍生的福祉绵延。”

  该书以大开大合气派,记述了七座桥梁的建筑历史: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虎门大桥,南浦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在这七座大桥中,我比较熟悉的是虎门大桥。它不仅是一座桥,还关系着整个珠三角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跨山越海》独具慧眼之处在于,它把修建虎门大桥的起点,定位在虎门渡轮码头。渡轮码头是虎门大桥的一根探针,建桥的很多数据是从渡轮码头得来的。在1992——1993年的盛期,全国货运车队,据说有四分之一开往珠三角。虎门渡轮不仅本身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实际上也为后来兴建虎门大桥做了一个可行性试验,提供了大量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跨山越海》的另一个慧眼独具之处,是把虎门大桥与1980年代由霍英东捐资在番禺兴建的洛溪大桥结合起来,放在同一个维度去观察。洛溪大桥是当时国内最高的公路桥梁,按同类桥型,居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因此被中外专家称为“亚洲第一桥”。《跨山越海》引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海帆的评价:“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

  对于我这个非常关注珠三角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最大亮点,还是最近落成的港珠澳大桥,即该书的第七章:“‘超级工程’梦复兴”,也是全书最后一章。港珠澳大桥历时九年建造而成,它的建设时间,是书中所写到的七座大桥中最长、技术难度最大的,即使与当时世界的所有桥梁相比,它也是跨度最大、里程最长、沉管隧道最长、沉管埋深度最深、沉管重量最重、设计使用寿命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大桥,大桥工程的技术及设备规模创了多项世界纪录。

  这一切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在创造的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跨山越海》这本书为读者娓娓道来。作者的笔触,从设计师、工程师,到施工人员、管理人员,非常细致地勾画了一组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70年7座大桥。其实这70年何止7座大桥。值得书写的大桥,70座也不止。感谢《跨山越海》的作者,为历史留下了丰富而细致的记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