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石倩:我就是蜘蛛“小丝” 《编织家》

2019-12-25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编织家》石倩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年7月版/38.00元

  □伊 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石 倩(动画插画师、图画书作家)

  近期,“编织家的‘探险’之旅——中国原创绘本作家石倩分享绘本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活动刷爆了朋友圈。从河北石家庄到江苏张家港、江阴再到北京外研书店和国家图书馆,9场精彩纷呈的活动在国内4个城市轮番上演。作为《编织家》中文版的出版方和活动的组织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为石倩量身打造了系列营销活动,从活动地点的选择到向读者讲述图书背后故事,再到与读者互动,每一场活动都引爆全场。正如外研社一位编辑所说:“我们希望石倩能与读者近距离地交流,分享她从国内走向国外,看到外面精彩世界激发创作灵感的故事,将她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读者,希望他们长大后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不断前行。”

  借此机会,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专访了《编织家》一书的作者石倩。

  在见到石倩之前,记者仔细阅读了《编织家》中文版,被书中主人公“小丝”的可爱形象吸引,品读之后,其背后的深意引起记者深思:一只小小的蜘蛛,随风而来,风停之处,结网安家。小丝安家后,开始装扮自己的家,枝枝叶叶、花花草草,还有叫不出名字的宝贝,它都很珍惜地收藏着。生活多有阴晴不定,风雨难测,小丝的家在一场大雨之后也变得支离破碎,往日收集的各种收藏品一夜之间都没了,只剩下孤零零的残网,小丝坦然接受,忙碌了一夜。这是怎样的一夜?细细瞧来,那网上结着的是风吹散了的心形树叶,是那些各种各样的枝叶花草,这些曾经的心爱之物都被深深地结在网里,定格在小丝的心里和回忆里。

  此时,记者就猜想,石倩一定和“小丝”一样,是个活泼可爱又充满爱心的人。果不其然,干净又不失邻家女孩的温婉,这是石倩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和书中简洁通透的画面一样。从美少女战士谈到自己的毕业作品,再谈到《编织家》和自己的留学经历,还谈到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诸如“彼得兔”系列绘本作者毕翠克丝·波特、“花格子大象艾玛”系列作者大卫·麦基等。

  石倩告诉记者:“我就是小丝。小丝遇到的问题也是我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经历一次次搬家之后,我不断思考得与失,将物质的东西转换成自己的创作,保留下来。”正如儿童阅读深耕实践者、童书译者孙慧阳所说,作者借助所设定的角色蜘蛛小丝,聚焦其在自然界中的一段生活经历,展示出得失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呈现出有无概念的相对性与不同的判别角度与衡量标准;提醒书外读者:生活中那些跳脱常规意义的得到与智慧的拥有。

  □我了解到您之前学习动画专业,也从事过相关的工作。是什么促使您从动画行业转型成为一名插画师?

  ■从动画行业到插画师的转型,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出版一本自己创作的图书,是我的梦想。第二,我大学毕业时,制作的动画短片名为《鞋子》,当时很多观看动画巡展的朋友和观众向我反馈:这部作品很像儿童书。这个想法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第三,很多人都看到了动画的炫酷,但其背后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动画是一个更具合作性的媒介,需要资源、时间、预算等因素。与动画不同,绘本作者自己就可以很好地掌控和创作。第四,我认为目前动画短片的传播平台,尤其是艺术类动画短片的平台相对较少。但是图书可以直接面对读者,他们可以在图书馆、书店、绘本馆等阅读。这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

  □动画与插画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不同?之前在动画行业的经历,对于您从事插画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从艺术方面讲,动画设计与插画设计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的,两者互相为对方提供创作灵感,尤其是在讲故事时,中间的故事线、人物设定等,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所以,动画设计的工作经验让我学会如何讲故事,并将之运用在绘画创作中。但两者之间又有区别:观看动画,观众是跟随制作者的思维被动地接受和欣赏,而且,还有音效等渲染气氛。但绘本是一个更具自主性和互动性的媒介,读者可以在某一页多停留一会儿,也可以回到前面重新回顾某个细节,还可以和孩子一起互动,一起探索绘本中的细节和故事。就像前面说过的,动画和绘画是互通的,动画版的《编织家》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和读者见面。

  □好多小孩子害怕蜘蛛,将蜘蛛作为主人公的绘本更是少之又少。但《编织家》的主角小丝,是一只可爱灵动又充满爱心的蜘蛛,该书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哪里?

  ■我先说一下我的不同观点,其实小孩子不害怕蜘蛛,是大人对于蜘蛛的害怕映射到小孩子身上。我之前在花园里举办活动,还有小孩子发现蜘蛛拿给我看。现在我住的房间里,还有一只蜘蛛,我称它为我的室友。

  再回到这本书,为什么以蜘蛛为原型呢?其实,故事最初的灵感来自我看到一片粘在蜘蛛网上的叶子。随后,我就不断地散发思维:这片叶子是怎么来的?是不是蜘蛛自己收集的?如果是蜘蛛收集的,它还收集哪些东西?这样一连串地追问之后,这本书也有了基本的框架。后来,我和英国的编辑聊天得知,蜘蛛在西方国家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形象和寓意。这就更坚定了我创作该书的想法。

  □创作《编织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有没有比较有趣的故事和读者分享?

  ■其实,《编织家》创作还算比较顺利。从有写一本书的想法到后来联系到合适的出版社真正的出版,经历了一年的时间。我简单地讲几个细节和小故事:第一,为了准备该书的创作素材,我开始练习植物绘图,连续100天,每天画出不同的花朵和树叶。我仿佛化身为书中的蜘蛛小丝,在找到理想的落脚点后,像个孩子似的,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美丽新世界。我如同小丝一样,收集枝枝叶叶、花花草草,还有各式各样叫不出名字的宝贝东西,并且为自己的收藏品感到自豪。例如在设计主人公小丝的形象时,我认为要亲和、简洁,所以用一个圆圈加上几根线简单勾勒,大大的眼睛,非常有表达力。第二,在我将图书大致绘画出来之后,我就拿着自己的作品参加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书展,我在所有能排队的地方等待,将自己的作品给出版社看,同时也发给了自己认识的插画师和作家朋友。在3天之内,我接收到很多来自专业人士的看法,有很喜欢我的作品的,也有表示要再修改内容的,还有对这本书完全没有想法的。这些反馈让我更加客观地评判自己的作品。第三,《编织家》最开始创作的时候,除了主人公小丝之外,是没有其它小伙伴的。但是在和出版社编辑沟通后,她告诉我小朋友看绘本都是反反复复地看,应该增加一些其他的动物和细节,或许它们和故事主线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可以增加一个小朋友看世界的维度,丰富主人公的世界。所以,才有了蝴蝶、蜜蜂、瓢虫等其它小动物的加入。第四,其实,从创作到最后出版,整本书最纠结的地方在于主人公的名字。在与编辑的沟通过程中我发现,根据已有历史人物生平最大的特色来命名主人公的名字是一个惯例,编辑也给出了诸如Peter、David等适合坚韧不拔特色的名字,但我觉得都不够响亮,也不琅琅上口。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来一个导演的名字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他既是一名导演也是一名收藏家,他的作品每一部都很有创造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而且, Stanley与蜘蛛Spider一样,都是以“S”开头,两者很搭配。所以,最终,小丝的名字确定为Stanley。

  □您希望读者能从该书中收获什么?

  ■其实《编织家》的故事是我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我就是蜘蛛小丝。从北京到挪威再到丹麦和英国,出国之后,我换了3个不同的国家。在每个国家,还频繁地搬家换地方。所以,我自己也不断地思考人生的得与失,思考断舍离。蜘蛛小丝的解决办法,为我自己提供了一个思路,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我认识到,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以自己的方式创作出来,不一定必须留下物质的东西。就像小丝,它要保护的叶子最后仍旧被大风吹走了,但是它没有放弃,而是编织了一片叶子,以自己的方式将叶子留下来。

  □其实,《编织家》一书最早由英国的Andersen Press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由外研社推出,您当时为什么选择外研社?看中外研社的哪些特色?

  ■其实英国的出版社,在签订出版合约时已经买断了所有语种的出版版权。在选择出版社时我个人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当时Andersen Press与国内的几家出版社在谈合作,我正好回国,也分别与几家出版社的编辑进行沟通。在这时,我发现,外研社的编辑更能理解《编织家》中所传递的内容深意。简单来说,我和编辑比较“搭”,彼此之间沟通比较顺畅。

  □目前,您有没有正在写作中的作品?作品主题是什么?未来,您有哪些创作想法或者方向?

  ■首先,我大学本科的毕业作品《鞋子》对于我个人来讲,意义重大,我正在努力将这部作品转换成绘本。其次,关注多元化被越来越多的英国人重视。他们希望有作者讲述其他国家和地方的故事。而我,就是他们眼中的多元化作者之一。我希望未来可以创作一些与中国特色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