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在《聊斋自志》中,蒲松龄透露了撰写《聊斋志异》的心志。正是这种坚毅的心志和坚毅的书写,成就了该书在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史上的巨大成就。12月21日,题为《短篇小说之王与古代经典绝唱》的大型文学系列讲座“名家讲经典”第20讲,在北京十月文学院再次开讲。
担任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福民。陈福民曾为多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著有《阅读与批评的力量》等。
《聊斋志异》是清朝初年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近500篇,举凡鸟兽虫鱼、花妖狐魅、民俗风情、自然灾害等域内海外的畸行异事,均在包罗之列。蒲松龄从22岁开始撰写《聊斋志异》,40岁始集结成书,后又经逐年增补,前后历时40余年,可谓半生心血倾尽。
陈福民主要从“中国古代文人独立书面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令人难忘的经典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简洁、纯粹、凝练、精美的文言文”等角度,探讨《聊斋志异》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学史地位。在他看来,与“四大名著”相比,《聊斋志异》虽不能谓之灿烂夺目,对它的阅读和研究,也不如前者之广泛和深入,但它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部在很多方面都被低估的伟大著作。(穆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