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对国内部分社科类学术期刊进行电话调研和对湖南省的部分社科类学术期刊进行实证调研,了解了当前各地社科类学术期刊改革进展的基本情况,掌握了期刊社编辑对改革的看法。改革中面临人员编制、办刊经费、保证刊物质量等难题。要推进改革,应从转变思想观念、着力分类推进、变革评价体制、加大经费支持、创新运营模式等方面入手。
自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以来,社科类学术期刊界对改革反响强烈。为深入了解有关情况,我们对国内部分社科类学术期刊进行电话调研和对湖南省的部分社科类学术期刊进行实证调研,并对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和思考。
一 调研走访情况及现状分析
为掌握一手材料, 2013 年笔者赴湘潭调研,先后走访了《湘潭大学学报》( 社科版) 、《中国韵文学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等学术期刊社,接着又在长沙与《湖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伦理学研究》、《湖南社会科学》、《船山学刊》、《湖湘论坛》、《求索》、《当代教育论坛》、《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学版) 、《长沙大学学报》、《湖南警察学院学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等13 家期刊社的主要负责人座谈并听取了各期刊负责人的宝贵意见。此外,我们还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大学学报》( 社科版) 、《学术界》、《理论与现代化》、《江西社会科学》、《东南学术》、《贵州社会科学》等刊物的相关同志进行了电话调研。该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5份,回收15 份。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如表1 所示。
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社科类学术期刊社对市场化改革持否定态度,但也有近50%的期刊社并不赞成维持现状。由此可知一定数量的期刊社认为改革有必要,但并不认为改革就必须是市场化。根据调研和座谈会情况,对于市场化改革,期刊社的担忧和否定主要基于三点: 一是人员编制身份问题, 93%的期刊社个人都不愿意身份转企; 二是社科类学术期刊资金来源一般为财政、主管主办单位拨款,个别为基金资助,他们认为转企“断奶”后期刊资金来源难以有充足保障,尤其是若按政策规定不允许私营资本进入,期刊将难以生存; 三是大部分期刊认为转企后作为学术期刊的质量难以保证。但期刊社对于改革比较统一的意见有如下几点: 一是改革有必要,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进社科类学术期刊更好发展; 二是刊物学术质量是根本,要通过各种举措如解决经费、人员编制待遇等问题来稳定并培养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提升刊物质量,保证学术品质; 三是要对目前的学术评价体制进行配套改革,以此来推动促进学术期刊改革。
当前湖南省社科类学术期刊改革尚在起步阶段,其他省市也大致如此。从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等主管部门以及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所做的改革准备情况来看,我省当前社科类学术期刊改革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 纳入试点型。目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所在的期刊社已经被省委宣传部及省新闻出版局确定为试点单位。在试点的过程中,《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所在的师大期刊社已向主管的校领导进行了情况汇报,成立了由校领导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省新闻出版局也两度派人到师大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并要求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尽快呈交改革方案。
2. 等待观望型。由于全国范围内尚无一家期刊社启动转企改制的实质改革,因此,绝大多数期刊均处于等待观望的状态,并不主动改革。安徽的某学术期刊曾经被纳入第一批改革,但后来由于其编辑部成员多方奔走,最终又改回原来的旧体制。
3. 期待被改型。某期刊社反映,他们原来按市场规律运作,发行量在巅峰时期曾达到2 万多份,且为旬刊,市场路线走得比较成功。但现在按领导要求,重点任务是争取进入CSSCI 来源期刊,刊期由原来的一年36 期改为现在的6 期,发行量急剧萎缩。该期刊期望能进行市场化改革,从而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争取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 形式改制型。某高校将学报并入到其所在高校的出版社,表面上出版社和杂志社均合并成了一家企业,但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仍未作改变,人员、经费等还和原来一样,出版社社长只管出版社的工作,副社长则只管杂志的工作,分工明确,互不交叉。
二 社科类学术期刊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
社科类学术期刊改革的关键是转企改制。在要求改制的过程中,其面临的主要难题有:
( 一) 人员编制问题。按转企改制的文件要求,现有学术期刊编辑部在进行改革后将成为市场主体———企业; 而期刊现有的从业人员也要注销事业编制身份,转变成企业编制身份。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期刊社的主编或副主编或是所在单位的管理人员,或在高校中是某个教研部门的教授、博导,他们可以相对容易地回到其主办单位或高校体制中去,从而保留事业编制的身份。调研中发现,一般编辑部高层管理人员的愿望是回归事业编制身份。真正面临出路选择的是年轻编辑,企业化改革会给他们较大压力。调查了解中,不少年轻编辑已考虑另谋出路。由于转企改制后,作为企业职工,其福利待遇有较大不确定性; 作为期刊,由于要参与市场竞争,经营不善而“关门”也有可能。如此,目前的这种改革方案会遭到绝大部分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反对,从而让改革遭遇极大阻力。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必然导致一大批编辑人员不愿意再留在期刊社,人才流失,后继乏力,这将对学术期刊乃至整个学术事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 二) 办刊经费问题。由于社科类学术期刊本身具有公益性,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一般的老百姓对这类期刊没有太多兴趣,因而其发行量都不大,靠发行或者靠广告都难以维系其经费来源。在转企改制后,多数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将面临生存困境。在过渡时期,主管主办单位或许仍会有所投入,但过渡期之后,其经费难以得到充足的保障。作为企业,面对受众面窄、发行量不大的刊物,多数难以有进行广告投入的热情。而按现行规定,向作者收取版面费是不被允许的。退一步讲,即使可以向作者收取版面费,那也是因为受现行学术评价体制影响所致,如果以后配套改革中取消博士硕士毕业必须发表论文、评职称与定职称级别不再按发文章数量来衡量、课题结题不再强调公开刊物发表论文成果,那么期刊收费的空间必将大大压缩。
( 三) 刊物质量问题。进行转企改制后,由于编辑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将向主办单位旧体制回归,年轻编辑人员有不少人将重新择业,因此会造成编辑队伍不稳定。队伍不稳定,必将影响到刊物质量的稳定。在经费出现紧张后,生存成为杂志的第一选择,质量将会被放在次要位置。经费来源无保障,刊物只能“自谋出路”,寻求“合作”甚至收取版面费将成为刊物经费的主要来源,本来应该以“学术质量”为本的公益属性被以逐利为本的企业属性所取代,刊物质量乃至整个学术生态前景都将堪忧。因此,作为转企改制后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能否坚持以质量谋发展,能否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坚持高质量办刊,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三 推进社科类学术期刊改革的建议长远地看,改革是必要的。通过改革,也有利于促进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从现实出发,我们对当前的社科类学术期刊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 一) 转变思想观念。首先,作为国家的管理机构,对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改革要有正确认识与判断。一方面,社科类学术期刊较为广泛的存在散小滥现状,有必要深化改革。但改革是否需要将所有社科类学术期刊一律推向市场,进行转企改制? 转企改制之后是否就能一举扭转当前的现状? 这些问题都需要有更多的考量。另一方面,有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期刊,如湖南的《船山学刊》、《伦理学研究》等,进行转企改制后,要通过纯粹的发行或广告而生存,是不现实的。而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这类刊物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其次,作为期刊编辑部的成员也要转变认识。一方面,不要惧怕改革。改革通常会激发更大的正面效应,提升正能量。一味地惧怕、拒绝、抵制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对的。要想方设法通过改革,将刊物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吸引读者。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使期刊编辑工作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读者。
( 二) 着力分类推进。在社科类学术期刊改革进程中,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建议区分不同类型,有所区别地推进改革,而不是搞一刀切。如调研中有的期刊是渴望改革的。建议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坚持自愿原则,根据各期刊社编辑人员的愿望来选择。热切期盼或愿意被改成企业的,让这类刊物先走一步。有条件实施规模化、集团化改革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则出台相应优惠政策推进其改革。而对纯公益性的、改革确有困难而存在又确有必要的刊物,则应当允许其缓改一步。在改革初期,可以省份为单位进行出版资源整合,成立出版集团,减少刊物主办主管单位; 同时以专业学科原则整合,避免千刊一面,适当减少综合性学术期刊,争取每个省每个学科都有一个精品期刊和其他少量品牌期刊; 兼顾同一出版、主办单位的刊物组成出版集团进行整合。借鉴图书出版改革的成功经验,对刊物进行分类改革,不可能走市场化的、纯公益学术性的精品期刊,以国家财政拨款或基金扶持的形式给予资助,并保持事业单位身份不变; 可以通过发行或广告收入而盈利的行业性期刊、读者受众较大且自愿转企的期刊可以考虑转企,但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如一定期限的免税等。对于不符合政府公益性出版资助要求,又不可能市场化的刊物,要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尤其是对办刊经费困难、生存环境恶劣、办刊质量低下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应通过健全退出机制让其选择退出。市场化的期刊则让市场自行准入和淘汰。
(三) 变革评价体制。当前,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与社科评价体制有着直接关系。在课题结题、职称评审、职级评定、学位授予、学科点评估及各类评奖等评价中,社科类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尤其在职称评审、职级评定等涉及社科研究工作者切身利益的评价中,对社科类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量化考核,谁发表的论文更多,刊物级别更高,则占据更大的优势。近几年,这种以刊评文的倾向导致学术腐败之风愈演愈烈: 一方面作者为了各种目的到所谓重点期刊上发文不择手段,另一方面刊物为了提高各类评价指标也是想尽办法,部分刊物在选稿方面以利益为导向丧失底线,学术质量把关成了一句空话,这对学术发展极为有害。期刊改革应与学术评价体制配套改革一并考虑,同时进行。比如职称评审中严格实行代表作制度。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文件中规定,“论文著作”部分只占总分150 分中的20 分,即使在社科类学术期刊发表再多文章,在进行成果计算时,与著作一起也只能算20分。这样,必将改变目前这种学者片面追求发表更多学术论文的价值取向和实际做法。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缓解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缓解社科研究工作者的压力,将他们解放出来,花更多心思与精力出精品力作而不是“短平快”追求数量上的优势。另外,社科类学术期刊为提高自身的各类评价,尤其是为了提高引用率,而有片面追求刊发热点选题的倾向,却不管这些热点选题是否有学术价值,是否已经研究透彻,同时对于一些长远来看非常有意义但并不“时髦”的研究选题却反应冷淡。因此,要着力推动社科评价体制的改革,改变现有的相关政策规定,引导学者坚持对学术精品的追求。
( 四) 加大经费支持。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主管主办单位的支持,获得财政直接支持和基金资助的为数极少。国家层面目前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但总数只有200 家,且三年才能重新评定一次; 教育部有实施“名刊”、“名栏”工程,但资金资助的力度也有限。在对外省调研时了解到,已经有部分省市的社科规划办出台了相应的资助基金,但为数也较少。建议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均应加大对社科类学术期刊的资金支持力度,让进行基础性研究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如省一级,可由省社科规划办( 或省社科联) 、省级出版主管部门、教育厅设立基金,专项用于对社科类学术期刊的资助。基金主要由财政拨款组成,也可以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基金中的财政来源,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按比例逐年提高增长比例。另外,对高校等资金雄厚的社科类学术期刊,所在高校愿意承担办刊经费的,可由所在高校继续支持其办刊。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利于稳定办刊队伍,提升办刊质量,让刊物编辑安心于编辑工作而无后顾之忧,专注于提升刊物的品质。通过以上途径,期刊从业人员的待遇问题也就得到了同步解决。人员仍然是事业编制,人员待遇保证不低于改革前,改革后不愿意再留在期刊社的人员妥善安排去向,从而有效减少改革阻力,使改革顺利推进。
( 五) 创新运营模式。从国际视野和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来看,期刊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如何在保证学术期刊质量品质的前提下适度引入市场机制,整合资源、提升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影响力是值得思考的核心问题。创新期刊运营模式或许是值得探索的路径之一,如实行编营分离,这样可以使期刊专业编辑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期刊内容的编辑上,对保证期刊学术质量大有裨益,这也是专业化的内在要求。同时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的出版销售渠道节约刊物运营成本,实现期刊社内部从以养人头为主向通过投入一定事业费用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的运营机制转变,并通过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控制成本,提高刊物质量。建议在改革初期,由省级的相关主管部门组织,每个省组建1-3 家专门负责经营期刊的公司,这些公司只负责经营,而原来的编辑部则只负责编辑稿件。编营分离的模式可以先进行试点,逐步完善,这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补贴,尤其是对社科类学术期刊这一块,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
总 之,改革所要做的是对现有办刊资源(人、财、物等物质资源,刊号、办刊经验、期刊影响力等非物质资源)进行大面积、跨单位、全方位的重新组合。形成由少量顶级综合性期刊和大量专业边界清晰的专业和专题期刊组成的期刊体系,争取让每一个专业学术期刊的背后都形成一个活跃的、专业的学术共同体。在布局上,向科研组织力量强大的名校和科研院所、单位及大型出版集团集结; 在稿源上,向全世界学者开放,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共性学术平台; 在编辑队伍上,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编辑队伍; 在发行渠道上,拥有遍及全球的发行网络。最终大大提高办刊集团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使原有的分散的办刊资源能在规模化、集约化之后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力、竞争力和社会效益。
作者简介: 章敏(1983- )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船山学刊》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 期刊编辑学。刘峰( 1974 - ) ,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南社会科学》研究员。研究方向: 期刊编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