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提高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公开公正性

2019-12-23 来源:《编辑之友》
  【作 者】毛文明:温州医科大学期刊社;翁特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视光学杂志》

  【摘 要】科技期刊作为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创新的学术出版模式下面新临挑战,文章通过对近年来集体撤稿事件的深入分析,揭示同行评议的种种造假途径,探讨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审稿体系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通过严格控制审稿流程以提高编辑责任心和学术判断力、公开评审加强公众监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投审稿系统平台进一步防范伪审稿、合理规避利益冲突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等方式来提高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公开公正性,进一步完善同行评议机制,防止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科技期刊;撤稿;同行评议;公开

  同行评议是由科学家对其同行的研究工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议,是科技期刊遴选论文、维护和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控制期刊学术质量、规范学者学

  术行为的基石之一。[1]自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办《哲学会刊》将同行评议第一次引入论文审查至今,同行评议已成为目前学术期刊普遍使用的论文审核方式。近年来,随着国际期刊一系列撤稿事件的曝光,同行评议的问题开始显现。同行评议造假、伪审稿、影子审稿专家等一系列科研诚信失范行为正在严重影响学术期刊这一发表学术成果、传播科学思想的重要平台。

  一、国际期刊集体撤稿事件回顾

  2017年4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在其旗下的《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期刊主页发表了撤稿声明,撤销了该期刊自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107篇生物医学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过程受到不正当的影响”。[2]此次事件中所有被撤论文来自中国,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名校。中国科协高度重视这次大规模撤稿事件,并深入开展调查工作。[3]被撤销的论文是由于投稿时作者或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了虚假的审稿意见,他们通过捏造一位不存在的评审人或者推荐该领域真实的专家,同时提供自己注册的电子邮箱地址,编辑部将稿件送审到推荐者的邮箱时,这些捏造的或者冒名的评审人就会为论文提供正面的审稿意见。继2015年《肿瘤生物学》因类似原因撤稿25篇论文后,2017年的撤稿数量打破了记录,施普林格于2016年年底与该期刊终止了协议。而后,该刊也因为不再符合Web of Science数据库期刊收录标准,被SCI除名。[4]

  近年来,学术期刊撤稿数量呈上升趋势,2014年7月声学领域杂志《振动与控制期刊》(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因审稿问题一次性撤回60篇论文;[5]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宣布撤销43篇生物医学论文;[6]2015年8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团(Springer)因论文同行评审造假决定撤销旗下10本杂志的64篇论文;[7]2015年10月,荷兰爱思唯尔出版集团也因同行评审问题撤销旗下5本期刊的9篇论文。[8]因此,仅2015年中国大陆作者被撤稿件就达百余篇。根据Retraction Watch网站数据统计,已有324篇论文因同行评审造假被撤稿。[9]

  这些大规模撤稿事件引发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撤稿根本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其严重性不亚于伪造、篡改和剽窃,同样属于科研诚信失范行为。同行评

  议造假作为一种新的学术不端行为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正在严重影响学术期刊出版。

  二、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

  科技期刊一般实行三级审稿制,即责任编辑初审、编委或同行专家复审(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其中同行评议是三级审稿中决定稿件能否采用的关键一环,

  [10]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同行评议由期刊编辑邀请同领域专家客观评价论文研究目标、研究方案、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及文章的创新性、真实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提出修改意见,旨在以专家的专业知识保证所选稿件的学术质量,其核心是公平公正。随着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实践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非客观公正性

  完全客观公正的同行评议很难达到,尤其是前沿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某些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很难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同时,同行评议作为一种主观行为也会受到审稿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因作者名气地位或与作者有利益冲突及竞争关系而对稿件做出不公正评价,或故意拖延评审时间延误创新成果发表;因对作者国籍、母语、性别、所属机构偏见产生审稿倾向性;因对涉及研究内容的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使审稿意见带有片面性等。

  2.缺乏监督评价机制

  伪审稿现象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评议过程缺乏合理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目前同行评议有四种形式:单盲评审、双盲评审、公开评审和发表后评审,大部分期刊目前采用的是单盲评审方式。[11]单盲评审中,审稿人信息保密,评价结果较客观,但由于审稿人知晓作者身份信息,可能会由于作者的知名度、性别或国籍产生偏见。为了避免产生审稿偏向,很多期刊采用了双盲评审。出版研究协会(Publishing Research Consortium,PRC)2008年对3000多名科研人员就同行评议的态度进行了调查,56%的人首选双盲评审,25%的人首选单盲评审,公开评审和发表后评审分别为13%和5%。[12]关于双盲评审的利弊,有学者认为,完全掩盖,作者信息是无法达到的,在有些合作性强的研究领域,作者身份可以通过研究的内容、参考文献引用被审稿人识别;[13]也有学者认为屏蔽作者信息是对审稿者道德素养的不信任,同时如果知晓作者身份也会有利于审稿者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14]然而,对于作者和广大读者而言,不论单盲或者双盲审稿,这个过程都是保密的,缺乏公众监督,无法判断审稿结果是否回避了利益冲突,很难保证评审报告的客观公正。

  3.存在同行评议造假

  撤稿事件同时凸显了现行同行评议存在一定的漏洞,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漏洞很容易被利用从而引发学术不端行为。[15]根据已查证的撤稿案例,同行评议造假主要分为邮箱造假、第三方中介造假及期刊编辑造假。[16]首先是邮箱造假,这主要是作者推荐同行评审专家不规范造成。目前大多数期刊的投稿系统允许作者投稿时推荐审稿专家并提供专家的联系邮箱供编辑参考。若某些作者利用该途径通过捏造一位不存在的评审人或者推荐该领域真实的专家,同时提供自己注册的电子邮箱地址,编辑部将稿件送审到推荐者的邮箱时,这些冒名评审人会为论文提供正面的审稿意见。投稿者推荐的审稿专家邮箱使用权掌握在投稿者自己或同事手中,使其成为影子审稿专家,直接或间接干预同行评审。其次是第三方造假,指借用润色名义为作者代投论文的中介机构利用在线投审稿系统的漏洞组织大规模同行评审造假。现代生物出版集团科研诚信部副主任吉基莎?帕特尔(Jigisha Patel)表示,从BMC(BioMed Central)的期刊上被发现撤稿论文来看,虽然作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但推荐评审人很相似,这表明存在一个第三方机构在背后操纵。[17]通过调查发现这些第三方机构不仅为作者提供代写稿件服务,甚至提供伪造审稿者信息,并提供虚假报告。再次是期刊编辑造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指期刊学术编辑或者客座编辑利用职权虚构审稿专家身份来刻意操纵同行评审过程。[18]

  由此,同行评议造假事件中作者和第三方中介作为行为责任人需要承担主要责任,但作为科研共同体重要组成部分的期刊与编辑同样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3]如何科学规范和有效控制同行评议流程,提高其客观性、公开公正性是同行评议中需要深思的问题。

  三、完善同行评议机制的建议

  国外学术期刊同行评议造假也给国内学术出版机构敲响了警钟。尽管同行评议存在种种弊端,在暂时没有更好的方法取代之前,我们需要寻找改善同行评议机制的方式。

  1.严格控制审稿流程

  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的载体,期刊编辑应承担起防范伪审稿责任,提高责任意识和学术判断力,成为维护科研诚信的最后防线。同行评议是保障审稿质量的核心,审稿专家的遴选是同行评议的关键。编辑作为主体在同行评审过程中要把责任落实到每个细节,降低同行评审的缺陷,使审稿专家充分发挥专业学识水平,实现公正有效的同行评议。[19](1)在稿件初审阶段,编辑要严格执行期刊稿件评价标准,对作者身份、职业背景、工作单位进行核实,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稿件内容进行防剽窃检查,对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进行初步审查;提高编辑学术判断能力,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等各种防伪工具,杜绝第三方机构代投、代审稿件。(2)稿件送审阶段,可以从在线投稿系统推荐的名单和期刊审稿专家库中选择至少两人。谨慎对待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除了引导作者推荐合适审稿人,如明确告知期刊对推荐审稿人的要求之外,编辑还要对作者推荐审稿人信息的真实性进行仔细甄别,对其资质进行正确评估判断,如利用PubMed、Scopus、WOS数据库及Google Scholar等搜索引擎核查审稿人简历,查询其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判断是否专业对口,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等,经过多方面审核后可以选择跟稿件研究方向一致的专家送审。(3)评审阶段,对于评审意见反馈时间特别迅速以及评审意见含糊不清或者过于简单的审稿专家要特别警惕,审稿意见有缺陷或有伪审稿可疑性的,需要另行邀请审稿人。(4)主编终审阶段,在汇总学科编辑和审稿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学术伦理及科学性进行最后审查把关。严格的审稿程序可以规范同行评审过程并极大地保障审稿意见的客观与公正。

  2.公开同行评议

  公开同行评议本质是公开作者与审稿人身份及审稿过程和结果,但目前对于其确切的方式尚未达成共识。公开评审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增强了审稿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审稿的客观公平。公开同行评议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匿名审稿的弊端,使得评议过程受到公众的监督,维护学术公正。[20]由国际知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和《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起和组织的第七届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201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举行,对同行评议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公开评审作为一种新的同行评议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21]

  目前,学术期刊公开评审根据公开方式不同可分为署名审稿、发表前记录公开、网络公开审稿和发表后公开评议四种模式。这四种形式并非完全独立,有些期刊就同时采用多种形式。[22](1)署名审稿将作者和审稿者背景信息互相公开,代表期刊为《英国医学杂志》,BMJ从1999年开始将评审者身份对作者公开。[23]署名审稿并未让作者和审稿人直接取得联系,无法完全消除匿名审稿产生的偏见,也不排除产生报复性不公正评议的可能性。(2)发表前记录公开即把原始稿件、审稿报告、作者对审稿意见的回复及稿件的修改全部对公众公开,增强审稿人责任感,同时为读者提供审稿过程中科学研究的经验技巧和学习机会。代表期刊为2000年英国生物医学中心医学系列期刊,文章发表页面上会附上发表前记录的链接供读者下载,读者也可评论指出文章的问题与不足。[24](3)网络公开审稿即一种交互式审稿。作者将论文发布至预印本数据库,由数据库用户进行评论进而修改原稿。完善后的稿件正式提交,再经过公开同行评审进一步修改后接受发表。代表期刊为2001年《大气化学和物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第一阶段稿件通过快速预检立即发表在ACPD(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Discussion)论坛,启动交互式公众讨论及公开同行评议,公众评论意见和审稿人评审意见及作者的回复都发表于ACPD论坛;第二阶段论文如果被正式接受则最终修改版本发表于ACP杂志上。[25](4)发表后可公开评议即论文发表后由读者来进行评判。代表期刊为2006年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发布的开放获取期刊PLOSONE,文章发表后,使用者可在线提交对文章的问题和评论,作者也可回复。评审过程不再是科学出版的一个环节,而是贯穿于学术出版的整个过程。[26]

  公开评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公众参评人员,也可能出现不合时宜的甚至攻击性的意见,或者审稿人拒绝署名、因研究内容特殊性使得网络公开审稿得不到足够评论等劣势情况。[27]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专业化投审稿系统平台的发展也为公开评审的发展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技术平台,使得公开审稿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尽管公开评审目前备受争议,研究者们接受程度不高,但作为同行评议机制的创新,实现了同行评议从封闭走向开放,使评审过程更加透明、公正和民主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这种评审模式将会逐步得到完善。

  3.互联网平台预防伪审稿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通过严格执行网络投审稿系统平台上各环节的稿件评价标准,可以进一步防范伪审稿等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同行评议的公平公正性。

  (1)核实非机构邮箱地址。同行评议造假中的审稿人身份的造假,这一漏洞产生的原因是审稿系统与审稿人的沟通渠道上的单一和不确定性。目前绝大多数期刊是通过邮箱与审稿人联系。第三方中介机构只要控制了邮箱就控制了审稿权。因此,如何改进期刊与审稿人的联络途径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编辑进一步确认电子邮箱与审稿人之间的真实性。同时也要警惕那些电子邮件不是审稿人所在科研机构的邮箱地址,如Gmai、Yahoo或其他免费邮箱,这些邮箱申请时未经过实名认证,需要编辑进一步核实。

  (2)加强作者和审稿者身份识别,提高期刊技术防范措施。多数投审稿系统都是采用作者和审稿者邮箱进行注册,给用户的身份识别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由于没有强行核实注册者身份的程序,研究人员的身份和信息被窃取和冒认的可能性很大。系统账号信息管理存在一定漏洞,如ScholarOne和Editorial Manager系统中,审稿人收到邀请审稿的邮件中往往包含了登录信息,如用户名和密码,如果邮件发到了伪造的邮件地址,接受者就可以不需任何身份验证直接使用刚开始登记时提交的信息去登录。[28]现在越来越多的期刊要求投稿人提供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entifier,ORCID)。ORCID相当于科研人员的学术身份证,是一套免费的、全球唯一的16位身份识别码。科研人员使用ORCID可促进其研究成果的可视化,有利于研究成果的传播。学术期刊通过要求投稿者和审稿人使用ORCID可以方便地将专家学者与其研究活动相关联,对作者和同行专家进行身份识别验证。例如ScholarOne和Editorial Manager都将投稿系统与ORCID数据库集成,允许作者将系统账号和ORCID相关联,从而确认他们的身份信息。ORCID会出现在ScholarOne Manuscripts中,作为同行评议流程的一部分被检索,也会出现在在线出版发表的文章及XML源文件中,可通过ORCID检索作者概况信息及学术研究动态。

  (3)借助网络平台构建扩大同行专家数据库。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离不开庞大审稿专家队伍的支持。利用文献与引文数据库寻找合适的小同行专家,通过设置学科专业预置分类表建立审稿专家数据库,实时更新专家信息,及时进行动态评估,可以进一步提高选择审稿者的准确性。一些期刊还可以采用多学科共享审稿专家数据库,将审稿资源优化整合,也为交叉学科审稿提供更多选择。ScholarOne Manuscripts系统能保存审稿专家记录,自动生成审稿专家库。专家库的建立需要编辑不断进行扩充和完善,在平时的检索中整理积累专家信息,如专业方向、学术研究情况等。此外,编辑可以对专家审稿报告质量进行综合评分,如报告的科学性、建设性及是否及时、有无延误等。[29]同时ScholarOne系统还可以链接到Google和Web of Science,在线核实专家背景信息,辨别专家真伪及与作者的合作关系。[30]

  4.合理规避利益冲突同行评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编辑、审稿者和作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尽管存在利益冲突本身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学术不端,但会削弱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评审报告的公正性和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利益冲突有较强的隐秘性及多样性,很难全部如实揭露,但对于利益冲突问题的解决,利益声明与回避是最有效的措施。

  提高编辑、审稿者和作者的道德水平,制订期刊利益冲突的相关政策以进行有效防范。[31]目前,多数期刊都把重点落实在作者规范方面,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Medical Journal Editors,ICMJE)于2010年7月制定了《ICMJE潜在利益冲突声明表》,包括Lancet,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ICMJE成员期刊都刊发了由主编联名的述评,鼓励作者投稿时采用统一格式,并对与研究工作相关的资金支持、研究内容领域与商业机构的利益关系等进行声明。[32]

  期刊对于审稿专家方面的规范相对于作者而言比较松散,为潜在的利益冲突提供了机会。因此,对于审稿者,首先,编辑应该避免选择有明显潜在利益冲突的专家,在审稿者的选择上要注意其机构从属关系、职业背景、顾问职位及是否与近五年来发表的文章的合作者或单位有利益关系,即“近亲回避”原则;其次,审稿人必须要向编辑公开可能使他们对稿件产生偏见的任何利益冲突。有潜在学术利益冲突时,应主动回避、谢绝审稿,或者告知编辑由编辑决定是否要该审稿者审稿。评议过程应公平公正,并在提交审稿意见时要求审稿者附上利益声明,作为编辑综合评估论文的依据之一,必要时公开利益冲突让广大读者来判定其对科研论文的影响。[33]通过合理规避利益冲突,进一步提高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结语

  同行评议造假等学术不端事件的层出不穷凸显了同行评议过程缺乏监督机制的问题,严格控制规范审稿流程、提高编辑责任心和学术判断力以保障审稿质量;公开评审可以加强学术交流,增强审稿人责任感,使同行评议过程在公众的监督下完成,维护学术公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投审稿系统平台进一步防范伪审稿;合理规避利益冲突,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评审报告的公正性和学术期刊的公信力等方式可以完善同行评议,提高其公开公正性,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学术出版模式的不断创新,同行评议制度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学术论文同行评审的手段和方法也会变得更加完善和多元化。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常唯,曹会聪,曹金,等.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实践与特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0-17.

  [2]A new record:Major publisher retracting more than 100 studies from cancer journal over fake peer reviews[EB/OL].[2017-04-20].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7/04/20/new-record-major-publisher-retracting-100-studies-cancer-journal-fake-peer-reviews/.

  [3]袁岚峰.“撤稿事件”是国内国际一系列造假者的共谋[EB/OL].[2017-04-24].http://www.guancha.cn/YuanLanFeng/2017_04_24_405149.shtml.

  [4]科睿唯安.《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被SCI除名[EB/OL].[2017-08-15].https://www.360zhyx.com/home-research-index-rid-68478.shtml.

  [5]SAGE Publications busts"peer review and citation ring,"60 papers retracted[EB/OL].[2014-07-08].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4/07/08/sage-publications-busts-peer-review-and-citation-ring-60-papers-retracted/.

  [6]BioMed Central retracting 43 papers for fake peer review[EB/OL].[2014-07-08].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5/03/26/biomed-central-retracting-43-papers-for-fake-peer-review/.

  [7]64 more papers retracted for fake reviews, this time from Springer journals[EB/OL].[2015-08-17].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5/08/17/64-more-papers-retracted-for-fake-reviews-this-time-from-springer-journals/.

  [8]Elsevier retracting nine papers for fake peer review[EB/OL].[2015-10-13].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5/10/13/elsevier-retracting-nine-papers-for-fake-peer-review/.

  [9]What publishers and countries do most retractions for fake peer review come from?[EB/OL].[2016-09-27].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6/09/27/what-publishers-and-countries-do-most-retractions-for-fake-peer-review-come-from/.

  [10]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07.

  [11]张恬,张宏翔.同行评议形式的争论及发展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52-154.

  [12]Mark Ware Consulting. Publishing Research Consortium Peer Review in Scholarly Journal: Perspective of the scholarly community an international study[EB/OL].[2017-08-15].http://publishingresearchconsortium.com/index.php/112-prc-projects/research-reports/peer-review-in-scholarly-journals-research-report/142-peer-review-in-scholarly-journals-perspective-of-the-scholarly-community-an-international-study.

  [13]彭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医学期刊审稿中的缺陷和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43-145.

  [14]Primack•R.B,Marrs R.Bias in the review proces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8,141(12):2919-2920.

  [15]李娜.43篇论文遭撤凸显同行评议制度漏洞[J].科技导报,2015,33(7):9.

  [16]张慧.学术论文同行评审造假现象及期刊编辑的防范措施:《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5):396-401.

  [17]房琳琳,王春.“同行评审”造假再曝学术丑闻[N].科技日报,2015-04-01(001).

  [18]Hindawi Concludes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into Peer Review Fraud[EB/OL].[2015-07-08].http://www.hindawi.com/statement.

  [19]钟雨倩.谈编辑在同行评审过程中的责任[J].编辑之友,2013(8):95-97.

  [20]冷怀明,杨祖彬,罗长坤.科技期刊同行审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6):617-621.

  [21]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eer Review and Biomedical Publication[EB/OL].[2013-09-08].http://www.peerreviewcongress.org/program_2013.html.

  [22]郑辛甜,张斯龙.学术期刊公开同行评议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33-138.

  [23]Richard Smith. Opening up BMJ peer review[J].BMJ,1999:318.

  [24]王应宽.开放评审系统-Open peer review system[EB/OL].[2008-06-04].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523-27762.html.

  [25]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Interactive Public Peer Review[EB/OL].[2017-08-15].http://www.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net/peer_review/interactive_review_process.html.

  [26]胡爱玲,刘晨,屈清慧,等.非营利性开放存取期刊:PLoS系列期刊的特色及学术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959-963.

  [27]张春丽,商丽娜,倪四秀.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51-1155.

  [28]Nature爆审稿系统中的巨大漏洞:作者审自己的稿子[EB/OL].[2015-01-06].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2444&do=blog&id=856825.

  [29]谭贝加,雷燕,邹洲,等.浅谈ScholarOne Manuscripts系统在审稿专家遴选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4(9):260-261.

  [30]于伯章.伪审稿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3):283-286.

  [31]林仕珍,林培锦.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同行评审及其利益冲突问题探究[J].科技与出版,2014(2):92-95.

  [32]胡昌杰.ICMJE发布统一格式的利益冲突信息披露表[EB/OL].[2017-08-15].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4729&do=blog&id=262440.

  [33]Report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EB/OL].[2017-08-15].http://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browse/roles-and-responsibilities/author-responsibilities--conflicts-of-interest.html#two.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