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全12册)是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工程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研究”的最终成果。4月8日,新华社就该丛书的出版发行刊发通稿,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为要闻在第二条播出。全国第一时间进行转载转发的报刊网达上千家,影响巨大。4月9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登丛书出版消息。4月9日,该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多家媒体对座谈会进行了报道。丛书广受读者好评,对于深入推动学习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年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策划丛书并确定了撰写组成员。2016年7月,丛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工程资助。从2015年年底到2019年4月正式出版的3年多时间里,丛书编辑团队组织参与策划研讨会、专家审稿会、课题结项会、出版发布会等各类会议20余次,联络12个撰写组近百位专家,从策划、组稿、课题管理到编辑出版,每一个环节都在与时间赛跑。我们本着传承文化慧命之精神,精益求精,付出了最大热情和努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为时代出好书,为人民出好书,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2月,科学出版社推出的《马藏》,是今年最抢眼的大型出版工程和主题出版物之一。该书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顾海良牵头,北京大学组织国内外上百家权威文献单位、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共同参与,实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协同合作而成。《马藏》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相关文献的汇集与编纂,旨在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整理及其文本的再呈现,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世界传播与发展的相关文献集大成地编纂荟萃于一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基础性、学术性文化工程。
这是我从业以来,给我挑战最大、也是最为自豪的一套书。社会各界对本书出版的高度关注与支持,既让我感到自豪,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我已记不清组织了多少次编委会、审读会、统稿会,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和项目成员一起挑灯夜战、加班加点,有时甚至睡在办公室。虽然过程极其辛苦,但图书出版后,媒体的持续跟踪报道,学术界的一片赞誉,同行专家们的热烈祝贺,让我真切感受到所有的付出终是有回报的。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编辑,在编辑生涯中能出版《马藏》这样一套集思想性、学术性、政治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大型图书,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赞誉,我感到无比的幸运,也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个出版人,提供有价值的阅读、弘扬社会主旋律、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中国:砥砺奋进的70年》(手绘插图版)作为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之一,它的成功在于尊重读者,了解读者真正的需求。目前主题出版的核心受众群体之一就是广大的基层党员,他们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于图书的内容和形式有着自己的要求。相比于文字,很多年轻人更喜欢看图画,这也是我们推出手绘插图版的缘起。
好的产品需要为用户节约时间。随着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广大党员需要学习的内容颇为丰富,在夯实内容的同时,我们在每章内容前均整理了大事记和时间线,便于读者们能快速精准地掌握国史知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很多工作。比如我们将书中各章的大事记汇总整理设计成一张大幅的“新中国:砥砺奋进七十年”发展路线导览图海报,随书赠送。这个设计就是考虑到读者的消费场景开发的,他们可以将它贴在办公室墙上。图书出版后,我们接到很多读者来电,向我们索求海报的电子版,便于他们集中学习的投影播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坚持内容导向。我认为主题出版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创新,但是不能在内容上取巧。比如我们追求图书的颜值,但是我们更坚守底线,仅是图书封面我们就推翻了100多稿,因为我们的要求是它符合现代的审美,还要让读者第一眼望去就知道它是主题出版图书,有着主题出版的高辨识度。
4月,由党建读物出版社与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与读者见面,首批15种目前已销售30万册。
主题出版怎样做得让孩子爱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项目一启动,我们就和党建读物出版社一起召开座谈会,和金波、徐鲁、汤素兰等儿童文学作家面对面交换意见,讨论如何使这套书契合现在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做到润物细无声。大家很快有了一致的意见,我们要做的不是枯燥的先进人物报告,而是优美的、具有思想性和可读性的儿童文学。因此,我们邀请了汤素兰、徐鲁、葛竞、吕丽娜等儿童文学作家来创作,从小读者的视角出发,以故事的形式、生动的语言,来讲述中华先锋的故事。
我负责了《焦裕禄:把我埋在沙丘上》书稿的编辑工作,书稿的创作者是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吕丽娜。我们这一代人都从课本上学过焦裕禄和他那把老藤椅的故事,不过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是离我们很远的人物,现在的孩子可能对他的名字都很陌生。这也让我觉得能参与这套书的出版,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孩子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并且也能从先锋人物的身上汲取成长的力量。
吕丽娜主要的创作方向是童话,她非常善于给孩子讲故事,在她笔下,焦裕禄的形象变得亲切、立体了。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读到焦裕禄临终前还挂念着工作的兰考的父老乡亲时,我甚至忍不住哭了。后来和审校老师以及党建社的朋友们交流的时候,他们也有同感。我们也希望这种精神,通过作家和我们的努力,同样能够打动今天的小读者。
《应物兄》是李洱创作的长篇小说,2019年,该书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这部85万字的长篇小说呈现了思想史上曾经发生的争锋、对话及衍变,它既是极其具象的,又是极其概括的,它充满了小说的丰盈的细节,又举重若轻地将我们累世以来的思想成果化为精彩有趣的人物的言谈和心理认知活动。这本书生动呈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知识者知与思与行的过程。
李洱要驾驭的是人类浩瀚的知识和几千年的思想史,在现代观念下,怎么把知识和思想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化为一部小说所必需的行为描述,李洱做出了极有价值的建构。把历史叙述跟知识分子的在场感结合得如此贴切,我觉得这在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是第一次。我同时感觉,《应物兄》的出现,打破了我们对于所谓农村题材、都市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的思维惯性。《应物兄》的出现,是对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文学的先锋性现代性甚至小说本身进行了重新命名。
一部《应物兄》,李洱写了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了16年。从2002年出版了李洱的长篇处女作《花腔》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每年的年度选题计划表里,重点项目一栏都列着“李洱新作”几个字。他对新作守口如瓶。我们不知道他在经历什么样的煎熬。现在,李洱没有让我们失望,他交出的《应物兄》足以在以后的好多个13年里被读者谈论。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精准脱贫是我们必须要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是五任省委书记的联系点,在短短几十年里通过践行“两山”理念,实现了从“穷脏差”到“绿富美”的转变,形成了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具有示范意义。《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蹲点下姜,记录了浙江省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修路、建沼气、派专家、兴产业……但凡群众所关心的,领导件件放心上。他们带给下姜的不是“小灶”,不是“盆景”,而是新观念和新思路,以及生态保护理念催生的发展新模式。
《心无百姓莫为官》给我们带来很多荣誉,它先是获得了2018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今年8月又获得了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它让我们感受到一部好的报告文学作品,需要回应社会现实、触摸时代律动;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反映时代之困、解答时代之惑,才会得到这么多评委和读者的青睐。
这本书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心血之作,当初,为了顺利推出此书,我们团队通宵达旦,争分夺秒,其中艰辛,如今想来都觉有些疯狂。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是学者王宏甲的纪实文学作品,入选中宣部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今年3月出版发行。作品通过回望和梳理“时代楷模”南仁东的奋斗事迹,再现了这位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形象,全方位呈现他作为“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风采。作品出版后,立刻在创作界、评论界和普通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反响。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发行量已经突破15万册。
我从事出版行业,已经有些年头了,编辑出版了五六十本书,但编辑《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可能是最特别的一次。最初接到书稿的时候,是在2019年年初,我说不好心里感到更多的是紧张还是兴奋。这是个很有分量的选题。接下来的几个月,我都是在紧张和忙碌中度过的,不断调整版式,修改封面,核查资料。编校书稿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热忱和感动,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一位典型的中国式的科学家——南仁东。他数十年如一日,在偏远的地方艰苦奋斗,将全部才华与热血用于为国家建设“天眼”上面,实在令人赞叹。我与王宏甲沟通过许多次,每个细节都要反复确认、打磨,因为我们都希望这部作品能得到最完美的呈现。等终于见到样书,尤其是等书发行后,目睹那么多人赞誉它的时候,真是长嘘了一口气,心里充满了自豪感。那对一个编辑来说,是异常宝贵的时刻。
4月,漓江出版社推出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的长篇新作《大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发通稿面向全国推介此书,《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报道。以林鸣为代表的中国工程师为国争光的事迹,感人至深,充满正气,是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杰出典范与精彩展现。该书入选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入选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2019年下半年推荐目录。
2018年年底,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何建明时,他笑着问我对他了解多少,我摇了摇头,真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何老师大名鼎鼎,是报告文学圈里响当当的人物。他不以为意,继续问我对《大桥》书稿了解多少,我简单提出了疑问:“目前关于港珠澳大桥的作品已有好几部,何老师为什么还要继续写港珠澳?”他十分肯定地告诉我,他这本《大桥》和之前任何一本写港珠澳的作品都不同,因为他所写的正是港珠澳大桥的核心,是这个工程中最重要、最艰难,也是最感人的那部分。从那时起到现在,《大桥》不仅如期出了书,还在全国各地推出了10余场精彩的活动,我也从一个懵懂无知的职场新人,和团队一起经历淬火,得到了成长和锻炼。
2月,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史雷2019年全新力作《绿色山峦》,这是国内首部以部队大院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一经出版,就以其独特新颖的题材、纯正的儿童视角、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家国情怀等突出优势,从众多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业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荣誉入选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中国好书”月度好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等。
好作品的诞生,往往是作家和编辑达成默契之后,创编形成一股合力,这股力量自然生长、水到渠成的结果。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创作《绿色山峦》的过程中,史雷起笔后,一口气写下两万字,随后每写好一个章节,都会发给我看,我们跳出职业视野的限制,各自从读者角度出发,体会阅读的乐趣,也为那些充满人性光辉的情节而感动并落泪。原本以为只是“回望童年”的一次写作,却因为发生在男孩中的骑马打仗、跳水游泳、山洞探险、看电影占座、学习打篮球等栩栩如生的故事情节,而变得与当下的童年生活产生了合理的共振,年代感和地域限制纷纷被打破,作品中的桥段令今天的小读者读来仍然忍俊不禁,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没有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