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献礼中俄建交70周年,一本主题出版物如何做出新意?

2019-12-23 来源:出版商务网 李明滨
  编者按:这是一本回忆录,不久前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召开了新书分享会。李立三、李莎之女李英男用一幅幅珍贵生动的老照片,深情讲述了一个普通又特殊的中俄家庭波澜起伏的往事,还原了一段真实且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追溯了70年来的家国变迁,见证了深刻难忘的中俄情缘,谱写了一段休戚与共的中俄关系史话。

  近日,喜获革命前辈李立三同志之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英男惠赠其新著《红莓花儿开——相簿里的家国情缘》(山东画报出版社2019年9月)。作者用一幅幅老照片,以19篇文章依次加以解说,串联出一个中俄跨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个人的成长经历,折射出两国关系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大起大落,80年代以后平稳向前发展的历史变迁,谱写了一段休戚与共的中俄关系史话,见证了深刻难忘的中俄情缘。通过作者生动翔实的口述故事,我们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赤诚的爱国情怀

  本书最为感人的地方是李英男的爱国之心。她出生于1943年8月,战火纷飞的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父亲李立三1946年离开莫斯科回国后,她和母亲李莎几经坎坷之后,才能来中国定居。她和母亲要试着融入中国社会。父亲鼓励她仍要坚持学习俄语,送她上了北京的俄侨学校,这体现了李立三的眼界和胸怀。在回忆童年时,有一段话这样描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爸爸送给我的一个拼图……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湖南,因为爸爸经常提到湖南是他的家乡,也算是我的籍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的心灵深处就根植了“中国”的种子,她对中国的认知和热爱开始萌发。

  其实,生长在这样一个跨国家庭中,有两种母语、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逐渐会面临一个国家认同问题。她十五六岁的时候产生困惑,究竟是俄罗斯人还是中国人?因为感知自己并不完全是俄罗斯人,也非完全的中国人。未知的归属感令她必须二者选一。母亲李莎则希望她能留在莫斯科继续升学,进入莫大,因为留苏非常光荣而且前途无量。但年轻的李英男已经在困顿中不知不觉做出了人生选择,明确了国籍和民族属性。选择认同中国的道路不是平坦的,首先就要把中文学好,她学《俄汉字典》,入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班补习汉语,刻苦读书,提升汉语阅读和写作能力。1962年考进北外西班牙语专业,与同学们融洽相处,还下过乡一起劳动,通过各种锻炼,摘掉了“洋小姐”的帽子。

  如今,她在中国站稳脚跟,找到了发挥专长的领域,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俄友好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我是中国人》文末,用一句话做概括:“我是一个有俄罗斯情结的中国人。”

  李英男坚定的中国情缘令人敬佩和感动,她在寻求认同的过程中,从语言沟通到生活习惯,一步步适应两种文化差异,努力让自己变成真正的中国人,其中的艰辛唯有亲历者可知。须知在当年,中俄两国在经济发展程度、国际地位诸多方面是有显著差距的,可中国这片土地上,有挚爱的双亲,兄弟姐妹,同窗友人,割舍不断的人际感情让她倍感温暖和亲切,我想这也是她初心不改,钟情于中国,毅然决然选择自己的中国人身份的重要原因。

  反过来看,她在《妈妈的抉择》中,专门写到母亲李莎从苏联国籍转入中国国籍的曲折经历,促使她鼓足莫大的勇气,做出这种艰难选择的是她对中国的感情,对父亲的依恋。李莎在20世纪70年代山西运城居住,接触了当地普通百姓,学会养鸡、垒鸡窝、生炉子,逐步适应了中国习惯,汉语水平也有了提高,回到北京,她越发深切感到自己已经融入了中国的圈子,偶尔回莫斯科的时候,也要迫不及待地回来,她说:“我要回家,我想家了。”在她心目中,中国就是她的家,她的家在北京。这一点在《李莎回忆录》中完全得到印证。笔者曾应邀在2009年4月10日参加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李莎教授95岁庆典和《我的中国缘分——李立三夫人李莎回忆录》新书发布会。那是北外校长主持的庆典,300多人出席。不过,到晚年她还是说“我本来就是俄罗斯人”(本书第145页),不过具有“中国情缘”!可见母女同样是具有赤诚的爱国心。既爱中国,也爱俄罗斯。

  国际家庭温馨和睦的氛围

  这是一个特殊的中俄跨国家庭,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身份,但也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李立三和母亲李莎风雨同舟,不离不弃,一起经历了命运的磨砺,他们真挚的感情也为整个家庭营造了和睦温馨的氛围。这本质朴生动的口述回忆录,不乏很多细小有趣的故事,开篇《最早的记忆》,叙述了李英男9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在抱着她去照相馆的路上,因走路匆匆,丢掉了一只小鞋,拍下的人生中第一张照片就是“衣冠不整”,回来时母亲责怪父亲粗心大意。读到这里,让人忍俊不禁,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看到这张照片时,会想起这段小插曲,更有一番特殊的纪念意义。

  书中用《国际家庭》和《不易处理的家庭关系》两篇文章,描述了这个国际家庭不为人知的往事。1949年解放后,生活走向安定。李英男的家人从各地陆续聚集北京,实现了大团圆。孝顺的父亲把俄罗斯姥姥也接了过来,和奶奶同住在一起,两位老人的生活习惯截然不同,虽语言不通,仍会握手点头,微笑友善,相处和睦。中国旧社会过来的奶奶还学会了“洋人”的习惯喝咖啡,着实有趣。

  中国婆婆和俄罗斯媳妇和睦的婆媳关系,也让李英男津津乐道,讲述了彼此没有隔阂,坦诚相待的故事。奶奶尊重母亲的穿衣打扮、生活习惯,从不干预;母亲则关爱奶奶,婆媳相处融洽。另外,母亲和我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们之间,关系也经历了由疏远渐渐走向亲密,互相理解、相互适应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二哥人俊得到平反,主动去山西运城看望母亲,让妈妈很感动,还有被人领养的三姐志佩,回归了大家庭,全体成员不断保持往来,和睦相处。

  李英男生动翔实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经历旧中国的白色恐怖,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硝烟,分离异国的兄弟姐妹,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大团圆。

  1989年,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之前为形势所迫而分隔的家庭纷纷开始寻找国内的亲人。李英男再次踏上了二十多年未去的莫斯科土地,感慨万分。随后,母亲也出国探亲,娘家人举行了难得的聚会,大家很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再说到李英男本人的小家庭,丈夫阿格诺索夫教授,是著名的俄罗斯文学史家,俩人经常合作,出席学术会议和文化交流活动,是一对跨国组合的“学术伉俪”,共同推动中俄文化交流。李英男的两个儿子也已是国家栋梁,大儿子刘铮语言才能超群,致力于同声传译事业;二儿子刘铉,在电影艺术领域颇有建树。现在,李英男的家庭成员也是一个跨国组合,有来自乌克兰和日本的儿媳,乖巧可爱的小孙子,她十分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如潮水般涌来的亲情。这样的大家庭同样是和谐友好时代的反映。

  中俄友好的桥梁

  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父母专心致志于翻译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李英男。《在北京上苏联学校》一文中,描述她从50年代就热心于中苏学生的友好活动,担任翻译,帮助两国学生沟通,领唱《莫斯科—北京》,增进情感交流,被称为“小小外交官”。

  她70年代开始任教于北外,几十年一贯下来,业绩着实令人叹服。尤其日益频繁地参加两国之间交往活动的笔译,和她擅长的同声传译。无论俄译汉,或汉译俄,她都能快速准确、用语生动,传达感情,可谓声情并茂,令受众十分满意。本书中有几篇文章作了生动的描述,我们读了也产生同感,庆贺她70年代就获中国作协颁“桥梁奖”。随后2006年获俄颁普希金奖章,2009年受普京奖章,直至最近2019年6月荣获“中俄互评人文交流领域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交流好比一座桥。桥要长久稳固,得靠两端的桥头堡:俄罗斯学和汉学。对于“一桥两堡”,恰好李英男都有建树。她译出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名作《未入军册》等中短篇而获奖。

  反过来,她将《牡丹亭》等书译成俄文,把中国古典名著推广出去。像她这样能双向翻译的学者,不是很多人能做到的。可以说这是译界之翘楚。她造成的“两堡”却是有形的存在,可以在往后长期的交流中被使用。

  不仅如此,她那个家更是有形存在的“两堡”。一方面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国际保育院的大批“红二代”,如她所说1949年就听说“那些哥哥姐姐们”,他家早在苏联就与他们来往,像萧三的儿子立昂和维嘉,瞿秋白的女儿独伊和外孙克林,林伯渠的之女林利,蔡和森之女蔡妮,刘亚楼的外孙女王娜,刘少奇的重孙女刘丽达,甚至毛主席之子毛岸青,等等。直至全家动员,参与编出几本革命老一代的回忆,起初是一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领导人后裔的俄文回忆录,以后扩展为多本更多人的文集。如今也成为保存难得的革命史料了。她说,维系大家精神的则是共同会讲的两种母语:汉语和俄语。

  另一方面,她和妈妈在北京木樨地的寓所,已成为“俄罗斯之家”。招徕许多俄国访客,有驻华大使罗高寿,更有许多汉学家,像俄国汉学泰斗齐赫文斯基,“莫斯科的孔夫子”佩列洛莫夫,莫大教授华克生,列宁格勒大学副校长司格林(后二人均称资深汉学家),等等。他们都有浓浓的中国情结。而世界俄语教师协会会长科斯托马罗夫来京参会,虽不懂汉语,也要来拜会李莎教授,以尽同乡和教师同仁之谊。

  如若联系书中《妈妈的打字机》一文所提供的照片来看,那么这个国际家庭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在国内恐怕独具特色,无人可及了。李莎教授早期曾应聘到北大教俄文课多年,她从50年代开始授课的北外学生们,经过首批研究生的培育,到80年代许多人已成才,像周圣、汪嘉斐、白春仁、冰斌、袁宁、武秋霞等已是国内俄语教学闻名遐迩的俄语教授了。他们接班培养新一代的任务已经出色完成了。

  正如李英男在书中最后一文《俄语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所写的:“我的两个儿子现在常说:‘感谢姥姥、感谢妈妈教会我们俄语。’我希望将来孙儿长大,也能说出这样的话。希望俄语在我们家里代代相传,继续为中俄友好事业服务。”

  何止李英男一家,我们这些从事俄语教育的同仁,都会认真培养学生,代代相传,为中俄世代友好事业服务下去。

  (本文作者单位系北京大学)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