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作家为什么写作
作家,其作品《人世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最近一个时期稍微有一点时间就开始重读青少年时期影响过我的中外经典。尤其是晚上失眠的时候。近期读的是《静静的顿河》《父与子》,之前在读《苦难的历程》。
《人世间》得到评委们、评论家们和读者的喜欢,我是很高兴的,但最近一个时期读经典,我陷入一种空前的忧伤。这种忧伤是再一次被经典作品所感动,并且咂出了自己的写作和我在青少年时期喜欢的经典之间的那种几乎不可逾越、从来没有很接近过的距离。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写了那么多,写了那么长时间,如果有一两部作品是那样的该多好。像《静静的顿河》这样的题材我们接触不到,但类似《父与子》这样的作品,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可为什么没有想到去写,为什么写不到屠格涅夫那种程度?因此,差距感可能始终是促使作家一直在写作的动力。
如果说从前的我只是为了证明我有写作能力,为了虚荣心,为了获奖,但我写《人世间》就是想做一个导体——一手握住现实生活,一手握住中国文化,从文化的这一端向社会生活的那一端传递真善美。当我反观自己读过的经典,会悟到,好作家不但写了现实生活中人是怎样的,而且要写人应该怎样,尤其要告诉孩子。因此,我在《人世间》得奖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写童话。
徐则臣:这一年听了很多书
作家,其作品《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这是重读旧书的一年,也是重读大部头俄罗斯作品的一年,越读越觉得博大精深。今年重读了《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还有《日瓦戈医生》。
这次大规模重读不是用眼,而是用耳朵。今年因为工作比较忙,眼睛也有点问题,主要是听书。用声音去想象小说人物和场景,是一种美好又奇妙的体验。
干春松:幸以阅读为志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对于经典著作来说,最好的阅读方式是许多人一起读。我约十年前就开始组织读书班,主要的参与者是我与学生,但也有例外,比如2013——2014年我组织了一个《周易》读书班,邀请易学专家辛亚民做导读,地点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一下来了很多人,会场经常坐不下,但许多参与者发现我们的读书班既不讲命理,也不教人算卦,于是逐渐就只剩下我的学生。这个读书班持续了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初都会来很多人,逐渐减少,最后还是只剩下几个人。应了孔子所说的“三盈三虚”。
今年读书印象最深刻的是暑假在绍兴开的读书班,阅读文本是《春秋繁露》,学员来自北京、上海各大高校,指导阅读的有北大、清华、复旦和同济等学校的教授。一个距我们大约两千年的文本,在一个有2500年建城史的城市,一群人在酷暑下逐字逐句地细细体味原著的意义,真是有幸能以阅读成为自己的志业,总能在某一瞬间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叙谈。
阅读是一件十分个人化的事,不过,存在着作为职业性的专业阅读与一般日常阅读的不同。对于日常阅读,我认为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现在的出版物很多,重复出版也很多,所以需要从众多作品中去找寻值得读的书。我从事文史哲研究,就这类作品的阅读来说,尤其要找一些名家写的通俗作品。就中国思想而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顾颉刚、费孝通等人的作品均清新可读,开卷有益。
韩晗:那一场震人心魄的阅读体验
作家、艺术史学者、武汉大学副教授
因为教书、读书、写书是职业,所以今年读的很多书都是因为工作需要,阅读的快乐恐怕更多地在于对学术研究的推进与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就印象深刻的阅读时刻而言,当然是用kindle在飞往埃及开罗的航班上读乔治·罗林森的《古埃及史》。飞机降落前,我正读到女法老哈特舍普苏特的传奇经历,忽然在清晨的窗外看到了雄伟的金字塔塔尖,感觉极其美妙且令人难忘,这是一种阅读带来的神圣感。当文字与风景呈现出同一性时,我想这是一场尤其震人心魄的阅读体验。
关于阅读方法,我认为阅读没有方法,关键是有兴趣。现代人生活在夹缝中,阅读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有人说,读书还不如赖床,如果可以的话,就一边赖床一边读书吧。
发飙的蜗牛:不要轻易被文字左右
本名王泰,网文作家,著有《妖神记》等多部作品。
我轻松悠闲的阅读来自于网络小说,获取信息和思考的阅读来自于各种新闻以及名家时事评论观点。印象深刻的阅读时刻,可能就是关于国家发生的各种时事事件,例如山东号航母下水入列之类。
在我看来,最实用的阅读方法,便是不要被任何人的文字或者思想所左右,看到一篇文章,仔细思考一下对方所站的立场,他的观点是否客观,慢慢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越是接收到各种复杂繁乱的信息,越是要让自己的脑子保持清醒和冷静,这一阅读的方式,在现代社会尤其重要。
鲍鹏山:元典,是最好的书单
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
“开卷有益”在当下已经不适用了。这句话在古代是合适的,因为古代的书少,但在今天就不合适了,90%以上的书都是不需要关注的。倒不是说这些书一点价值都没有,问题是我们的人生有限,需要合理地规划利用自己的时间。
如果给一般的读者、学生推荐书,先要给书做个分类。第一类:不需要读的书,绝大部分的书都可以归于此类。第二类,可以读的书。相关领域的作家或学者认真创作、研究的成果,这样的书可以读,也可以不读。怎么判断?看缘分。你读了说明跟你有缘分,我没读,说明跟我没缘分。第三类,所谓的经典。经典其实也不是必读的,因为经典那么多,而且每个学科都有,浩如烟海,我们怎么可能都读呢?所以,首先读跟你自己专业相关的经典。其他的,随缘。第四类,元典。学术界有一个说法叫轴心时代,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的著作,比如中国的坛经(属禅宗)、西方的圣经等文化源头的作品,都叫元典。元典,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有时间、有可能把它读完的。当我们读古人作品时,会发现李白、苏东坡等人的诗歌里藏着许多典故,这些典故就来自元典。
中国在轴心时代的主要作品是哪些呢?是先秦诸子。儒家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加起来六万字不到,《道德经》五千言,《庄子》保存下来的就六万字,《孟子》三万多字,然后《韩非子》《荀子》……作为一个中国人,从7岁开始读,用不了10年就能读完。而且用业余时间来读就可以了。
元典,就是最好的书单,对孩子如此,对大人也是如此。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经典可能是用文言文写的,但文言文不一定都是经典。
杨庆祥:读书就是幸福
文学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每天都在阅读,每次阅读都是美好的时刻。
最好的阅读方法是把一本书的精华部分背下来。
申赋渔:好巧,你也在读他的书
作家,著有“中国人的历史”系列等作品。
今年五月,应邀到法国蒙彼利埃图书馆去做讲座。与翻译弗洛海琳坐火车从巴黎出发。弗洛海琳是一所大学的老师。我带了一本书在路上看,是作家安德烈·马奇诺写的《法兰西遗嘱》。弗洛海琳看到后,非常惊讶地笑起来,立即从包里拿出一本法文书,作者也是安德烈·马奇诺,这是他刚刚出版的法语版新书。于是我们一路上就聊这个传奇作家。他如何从苏联跑到法国,如何从一个无身份的流民,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的作品如何的优美与忧伤。
对于读书,我认为口味要杂,要尽量多读。只有读到足够数量的书,才能遇到真正的好书。遇到了,就不能放过,要细嚼慢咽。对于好的章节,甚至要抄录。直到把这本书吃透了,完全化到自己的心里去,这就成了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心灵的丰富,就是由此而来。
意千重:见缝插针、关联兴趣阅读法
本名程云峰,网文作家,著有《世婚》等作品。
2019年是非常繁忙的一年,我的读书是见缝插针式的,出差途中、车上、飞机上都在读,书虽沉,却予我安宁。读到《良工美物》,油然生出要写一本有关古代制瓷人的小说,再读《越窑制瓷史》《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史》,惊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顿生自豪与责任,于是我写了《画春光》这本书。
在我看来,最实用的阅读方法是关联兴趣,见缝插针,日积月累。关联兴趣,就不会觉得枯燥觉得累;见缝插针,就不会觉得没时间阅读;日积月累,滴水成河,终成质变。
宅猪:2019年,读了不少书
网文作家,代表作有《牧神记》等。
《牧神记》让我陷入繁忙的创作生活,闲暇时间,我阅读了清朝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沉迷于精怪故事的光怪陆离之中。又因此阅读唐朝段成式的志怪小说《酉阳杂俎》,以及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因为创作《牧神记》以及新书《临渊行》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我阅读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著作来了解中国古典建筑,阅读朱永嘉的《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孟祥才的《王莽传》等书。又因需要了解人性,阅读了美国马斯洛所著的《马斯洛人本哲学》,以及其他杂书若干。
综上,也是我的推荐书单。
爱潜水的乌贼:边写网文,边读书
本名袁野,网文作家,代表作有《奥术神座》。
我推荐的书目是,网络文学作品《死在火星上》《覆汉》《秦吏》《飞越泡沫时代》《藏匿于世下》,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美国作家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四部曲”,以及《中国哲学简史》。一句话总结今年的阅读生活,那便是:从古代文集和专业资料里寻找细节和灵感,从网络小说中寻求乐趣和启发。
荐读书单
干春松
《斯通纳》[美]约翰·威廉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个天资平平的学者,以他的教学生涯和家庭生活为背景的一部看上去缓慢的小说。但当你第二遍读它的时候,才发现书中隐藏着如此多的对你有启发的生活哲理。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著,中华书局
经常闲来读庄子,但2019年上半年给中央党校文史部的研究生开《庄子》的原著,加上在北大给学生开章太炎的《齐物论释》,觉得就文本的可解释性和阅读快感兼具等综合因素,《庄子》或值得反复读。
《耶路撒冷三千年》[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透过一个城市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和血腥的屠杀构成对于人类本性最好的映照。
《周礼与“家天下”的王制》陈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为基础,讨论了宗法封建制在建构国家和社会生活时的运行原则。经典和历史结合上佳,对我的研究启发良多。
《儒学小史》干春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对于中国儒学发展历史的简明梳理,既注意历史的线索,又体现个人的观点,对于大家了解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杨庆祥
《人生》路遥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
《孔学古微》徐梵澄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家之作,对孔子思想的解读深入浅出、见解独到。
《我是阿尔法:论法和人工智能》冯象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认识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小王子》[法]圣埃克苏佩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给孩子读的成人童话,给成人读的儿童童话。
《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美]莫里斯·斯坦贝克著,新星出版社
了解美国1960年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意千重
《越窑制瓷史》魏建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专业详尽地介绍了越瓷的来龙去脉,记录古代文明精髓。
《良工美物》良遇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用通俗自然的语言和方式,将传统手工艺术带入日常,让普通人与美相遇。
《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史》熊寥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将中国瓷器制作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对瓷器发展史感兴趣的一定要读。
《资政要鉴》赵禄祥著,北京出版社
读来不敢小觑古人,可以明智。
《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岳南著,商务印书馆
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神秘引人,却又生动、活泼、有趣,适合日常阅读。
韩晗
《城门开》北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一部独特的个人心灵史。晚年北岛的回忆录,圆润沉潜,温暖细腻,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家国情怀的顿悟与反思。
《贸易打造的世界》彭慕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揭示现代世界规律与规则的典范之作。作为加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彭教授近年来一直立足全球史对亚洲史、中国史进行细致入微而又不失高屋建瓴的研究。
《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李金铨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位学术燃灯者的内心独白,他在西方传播学界打开了一条属于中国学者的发展路径。
《墨戏》滕固著,商务印书馆
以独特的历史视角阐释美学史变迁,别开生面,旁征博引,视野极其开阔,证明中国人一样能写出世界一流水平的艺术史。
《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白谦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尝试建构一个以知识人圈层为中心的现代文化史结构,可谓文化史研究别开生面之笔,也是对既成文化史研究的巨大挑战,该书的学术史价值不言而喻。
申赋渔
《拉格泰姆时代》[美] E.L.多克托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书讲述了三个美国家庭的故事。“父亲”和他的妻子及妻弟,“爸爸”和他的女儿,黑人科尔豪斯和他的情侣萨拉。三个家庭的命运彼此交织,同时加入大量的新闻事件,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立体地表现出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社会面貌。
这本书的第一个特征是结构精巧。三个家庭的命运时而交叉,时而分离,时而融为一体,叙述充满节奏感,丝毫不乱。看完之后,如同听完一部多人合奏的交响曲。第二是强烈的时代感,作者把新闻融入小说之中,虚构人物的命运与真实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可人物仍然逃不脱历史的掌控,所有人的命运,只能屈从一个时代。这是一本从形式到内容都让人震撼的好书,值得一读。
发飙的蜗牛
《庆余年》《大宇宙时代》《武神主宰》《雪鹰领主》《斗罗大陆》。现代人每天都在思考生活、工作,忙着与世界争权夺利,跟自己过不去,没有什么比享受一下闲暇时光,更让人惬意的了。这五部作品,都非常有趣,看着不累。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