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名家面对面项目组 任志茜/执笔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文化战略。无论是政府力量,还是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机构,都积极参与到书香社会的建设和全民阅读风尚的形塑中来。学者和作家们作为中国最会读书和写书的人,他们亦是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他们的阅读生活是怎样的?
梁晓声、曹文轩、徐雁、鲍鹏山、解玺璋、李修文、柳建伟、陈彦、干春松、虹影、徐则臣、申赋渔、杨庆祥、史雷、徐玲……近50位名家欣然接受了我们的约稿或采访,与读者分享他们的阅读生活,并给出阅读建议。《2019名家阅读生活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分为阅读风尚、阅读主张和阅读指南三部分,同时附有名家荐读书单。(因版面所限,先发部分名家畅谈。)
3大阅读风尚
文化是滋养灵魂的土壤,阅读是大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产生思想之源泉。作为阅读的深度践行者,名家们的阅读生活呈现3大风尚。
写好书,荐读书
名家以身示范,为读书大声疾呼。向读者奉上用心创作的新书、好书,或带来学术的创见、做好文化普及,是名家们认为的立身之本和职责所在。譬如学者是为解决问题而做学问,让学术回归社会,回归大众,表面上的小学问、小知识,背后有大问题与大关怀在支撑。又如历史学家写学术散文是近年的一股风潮,通过在大地之上行走,他们进行关于历史与现实、自我与社会的探寻,并通过学术实践来解答。在写作之外,名家也常乐于在社交媒体进行书单的分享和荐读,吸引读者留言和交流。
在全民阅读持续深入的当下,我们需要更多的专家和作家,为学术爱好者写作、为普罗大众写作,推出深受读者欢迎的精品读物。
参加书展,做阅读推广代言人
倡导“爱读书”、引领“善读书”,时下各地书展已成为各个城市重要的文化品牌,成为广大读者年年期待的思想和文化盛宴,成为社会各界参与全民阅读的高质量文化平台,让爱书人不亦快哉。
名家在书展的亮相和与读者的相聚,往往是书展的亮点,他们就科技创新、文艺创作、传统文化、儿童阅读等不同话题,与读者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与人生感悟,为阅读代言。而与这一场场书香之约相伴而来的,是作家与出版社出品的种种佳作。他们以一系列阅读活动,如新书签售、作家研讨、讲座等,滋养读者的精神生活。
著书立说之外,在新媒体平台推广阅读
技术工具革命填补了知识传播的鸿沟,随着各类知识付费类产品的出现,除有声书之外,名家入驻知识服务类平台,以音视频的方式,推出产品,或解读好书,或提供知识专栏,或推出精品课程,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让用户用碎片式学习方式获得有效的知识。譬如鲍鹏山在得到、喜马拉雅等均有相关课程推出,利用新技术工具推广阅读。
6大阅读方法
现代人生活节奏忙而杂乱,据统计,2018年中国网民有11.3亿人,人均每天使用移动互联网时长近6小时,短视频使用时长增加3成,用户的使用习惯从图文向音视频转变明显,移动互联网应用形态更为丰富。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该怎么读书?作家和学者倡导的阅读之道是什么?他们给出了六大建议。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建立阅读内核
说到阅读之道,名家们一致认同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的口味杂不是坏事,读书初期要尽量多读,只有读到足够数量的书,才能遇到真正的好书。
读书要从自己感兴趣的书开始,在快速浏览性阅读中,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点。遇到了,就不能放过,要带着问题,细嚼慢咽,体味原著的要义。所选书应为经典著作,最好分布在不同领域,将其作为“元典”,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经典之作会成为一个人的“阅读内核”,然后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之前通过精读养成的阅读习惯,会不断地“吸附”陌生的知识,逐渐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知识网。当这张知识网足够大的时候,再在边界上新开一部精读的“元典”,知识体系就会一步步扩展开。在阅读过程中,不妨带点实用性地选择一批对自已一生或对自已人生某个阶段有作用的书深入、反复地阅读;最后选择最适合自已,最实用的几本经典书进行终生反复阅读。
选书有诀窍
读者常常会在读品内容的选择上花费些功夫,有时也会因买到名不副实的书籍而苦恼。如何从浩瀚作品中去找寻值得读的书?
名家们给出方法,第一,著书人认准大学者、大作家。比如在文史哲研究领域,名家写的通俗作品质量不会差,如就中国思想而言,冯友兰、顾颉刚、费孝通等人的作品均为质量保证。第二,认准相关出版领域的品牌大社,品牌社亦是出版质量的保证。第三,参考读书类媒体、名家的推荐书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出版社年度自评好书书单。第四,与人共读。如果一个人读书缺少动力,可以加入读书会或读书班共读一本书,在共同鞭策中,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叙谈。
巧读经典名著
好书太多,时间太少,经典名著被视作最佳读品,但经典常常面目严肃,该如何走进并领略其风采呢?名家给出的建议是,学会从一本书的世界路过,并取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深入的阅读需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记录,读书静心才有高质量。对于好的章节,甚至要抄录,把精华部分背下来。直到把这本书吃透了,完全化到自己的心里去,成了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心灵的丰富,就由此而来。
正如作家纳博科夫说的,聪明的读者“好像用的是头脑,但真正领略艺术带来喜悦的部位却在两块肩胛骨之间,就是脊柱,微微震颤”。要达到这种深刻的感受,需要阅读者既要有作为人的修养、阅读的素养以及审美力,还要有对于生活以及自己的敏锐领悟和感受。
善用音视频产品,跟着大家一起读
时下在线阅读、知识付费方兴未艾,自己读不懂没关系,没有时间也没关系,用好碎片化时间。只要想读书,利用“音频+图书”的复合方式,跟着大咖一起读,上线上名家公开课亦是学习的渠道之一,打造自己的阅读兴趣圈层。
作家徐则臣说,他在今年重读了《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这次大规模重读不是用眼,而是用耳朵,用声音去想象小说人物和场景,对他来说,听书是一种美好又奇妙的体验。
爱上逛书店、去图书馆
虽然网络购书方便、快捷,但逛书店独有的淘书、选书之趣,与书亲近,却是线上买书无法替代的。现下书店被称作城市书房,图书馆更是如此,不仅有书,还有图书馆员和自由的环境,图书馆静谧的阅读环境可以激发读者的效率,强化阅读的心得和体验。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主任兼少儿馆馆长王志庚就呼吁读者要多去图书馆。
循序渐进,让孩子爱上读书
要孩子爱上阅读,家长也应爱读书,当阅读成为一个家庭的习惯,在阅读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自然也会有阅读的习惯。名家们建议,除了亲子阅读,还要让孩子有选书权,从他感兴趣的书开始读,让他尝到阅读的甜头。等孩子爱上阅读之后,家长再引导和挑选对他更有帮助的书。当孩子读完一本书,要像朋友一样聊聊阅读体验,在交流的中,要尊重、理解、肯定和鼓励,而不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阅读感受强加给孩子。
具体在指导儿童阅读方面,作家曹文轩给出了五种方法。第一,学会朗读,语文老师都应该是合格的朗读者,通过朗读把孩子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第二,学会速读、快读、跳读。大量的快速的阅读是一种境界,培养语感。读书须有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没有质量。第三,学会细读。须培养孩子的细读能力,必须对字词句认真理解。第四,学会信读,对经典不要抱着怀疑态度,要虔诚地阅读。第五,学会疑读,用批判的眼光去发现问题。
阅读一本好书,如静水深流,闻喧享静。又像一道光,照亮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给人以慰藉乃至力量。让我们捧起一本书,开始读吧。
5大阅读主张
名家的阅读可以分为职业性的专业阅读和兴趣所致的日常阅读。每天都在读书,是他们阅读生活的普遍状态。即便在路上,也要随身携带一本书,见缝插针地读书。创作和研究让作家和学者们的日常生活充实而忙碌,并充满乐趣。
名家多为“杂食动物”,阅读范围较广,年阅读量数倍于国人平均值;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2019年,名家们有哪些阅读偏好,有哪些阅读主张?
阅读,既是生活,也是工作
阅读,让人生更美好。对学者们而言,教书、读书、写书是职业,很多书都是因工作而阅读,阅读的快乐更多地在于对学术研究的推进与对相关问题的更进一步思考。阅读,是为了思考,与伟大的灵魂交锋。每一次阅读,都是知识视野和认知边界的扩展。
对作家而言,创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阅读相关读物获取写作背景和细节的知识储备。阅读也是获取创作灵感之路。学者辛德勇之所以写下《生死秦始皇》,也是因为在中国书店一次与书的偶遇,觉得有话要说,不得不说。
阅读之于名家,既是学习又是享受,是他们在闲暇时光最享受的事。坐下来,泡一杯茶,安静地翻阅书卷,感受阅读的愉悦,这亦是人生之乐。
阅读为人生提供能量
名家奉行开卷有益的阅读主张,认为阅读是自我充电的最好方式,也是一项自我修行。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或在知识海洋中寻找答案,或在纷繁复杂中找到关键问题,或是在各种新领域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与思考中,阅读为人生提供能量,滋养人的精神世界。正如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
另外,名家们还认为,书桌前的阅读与人间山河里的阅读应并行,既要读万卷书,又要努力行万里路。如果忙于工作,行万里路难,须多读点书。
读感兴趣的书,其滋味妙不可言
阅读,从热爱生活始。名家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进行阅读,让读书和生活紧密联系。比如在众多读物中,作家徐玲尤爱美食类图书,会与同样热爱美食的父亲就书上一道菜的做法各抒己见,然后准备食材,一起尝试制作,邀请全家品尝。这既是美食时光,亦是浓浓的亲情时刻,当阅读与生活联结,这种愉悦妙不可言。
当阅读与兴趣关联,阅读就不会觉得枯燥,而是始终意兴盎然,在见缝插针中找到时间阅读,并在日积月累中,获得质变。
经典常读常新,像与老友久别重逢
很多作家都有反复阅读的习惯,喜欢把已读过的书一读再读,不断淘汰、精选,最终发现真爱。他们将书比作密友,认为重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久别重逢。
作家们选择重读的书常常是经典之作,经典是浩瀚书籍经过时间沉淀后的集体阅读经验,也是带有生命温度的阅读。人生有涯书海无限,他们主张有限的时间要用来阅读经典。
作家梁晓声在重读童年时读过的作家名著,比如屠格涅夫,在学习、回味与反思中,追求创作的经典性。作家陈彦2019年重读了我国的四大名著,在阅读中对中国文化有新认知和有趣的新发现。作家柳建伟2019年在重读鲁迅,他认为鲁迅在百年前表达的深刻思想,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尖锐批判,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至今仍有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意义。
评论家张莉近两年来在不断重读伍尔芙的《一个人的房间》和《普通读者》,作家虹影读得最多的是英文版的《情人》和《红楼梦》,不仅获得知识上的愉悦,也获得勇气与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会在生命的某个关口上牵引前行。
阅读是良好家风传承
作家和学者们的阅读以读纸质书为主,家里通常都有书房,有自己的“理想藏书”,甚至家中每个角落都有书。虽然时常“淘汰”藏书,买二手书,不断审视自我阅读,但书架总是不够用的。作家马伯庸就调侃说,衡量一个人的财务自由,是摆书自由。但最终,书不是用来摆放装饰门脸的,而是拿来用的、拿来读的。一本书的生命,是在阅读和流传中获得的。
阅读不仅有益于自身,还像基因一样可以被传递。大人有阅读习惯,孩子也会“遗传”上阅读的基因,从小有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