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广东人民出版社 守正创新 延拓边界 焕发活力

2019-12-17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蔡蕾
  2018年,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最忙的时候,该社社长肖风华带着编辑、发行一起在仓库里做打包小工,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引发了业内与媒体的关注。肖风华表示,这不是作秀,而是一种姿态。2016年,肖风华及其同事设定了“三年再造一个人民社”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刀刃向内、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201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全年共出版各类图书1646种,实现造货总码洋9.7727亿,一般图书年销售码洋4个亿,教材教辅图书销售码洋3个亿。

  “如今看来,改革已经初显成效。”肖风华表示,广东人民出版社在深入研判时代新特征,密切联系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坚守传统出版,开拓新兴出版”的基本发展思路。留住一部分人坚守传统的纸质出版,包括实施以政治读物编辑室为核心,全员参与的主题出版模式;有效整合岭南学术文化资源,做强做精岭南学术文化板块模式;整合聚集市场资源,开创市场图书发展模式等。另外,支持鼓励一部分有冲劲、敢创新的年轻人开拓新兴出版,充分发挥传统出版机构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内容优势,以电商运营中心为核心,深入融合全媒体,拓宽企业生产边界,从“做书卖书”向“优质文化服务商”转变。

  体制机制创新 做大做强出版主业

  在肖风华看来,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守正,意为守正道、守本业、守规律;创新,意指在跟上时代中创新、在破解问题中创新、在解放思想中创新、在务求实效中创新。

  他表示,一直以来,广东人民出版社以“为人民多出好书,为文化创造价值”为办社理念,不忘初心,做足做精主题出版;坚守人文情怀,多出富有思想、学术、艺术价值的原创精品;坚持立足广东、放眼世界,以岭南文库、客家文库、华侨文库三大出版工程为抓手,深耕地方文化沃土,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坚持自主开发和对外合作相结合,做强市场图书、教育图书板块和产品线,为出版社经营发展建立强大支撑。

  在守正的基础上,广东人民出版社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大刀阔斧地调整组织机构并相继建立各类新部门、新分社、新公司。

  首先是精准施策,将重点产品编辑室打造成分社,如先后成立历史文化分社、教育分社,2020年还将把古籍辞书室升级打造成为古籍辞书分社。此外,不断推进内容创新、渠道创新、运营创新,如2016年,成立广东人民出版社北京分公司;2018年,社内部门及科室职能调整,先后成立广东人民出版社运营中心、电商运营中心;2019年,先后成立发行公司、新出版传媒分社、融合发展分社。

  为什么要这样大刀阔斧地调整业务及机构布局?肖风华表示,该举措能够使不同专业人才整合到相应专业板块,充分发挥人才队伍整体效能,使人才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潜力得以充分发挥,避免人才浪费和滥用。同时,带动部门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如出版部,此前主要负责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物及租型图书的印刷管理。为了从源头上加强对图书印制质量、效率、成本和风险的有效控制,做到集中优势、形成规模、降低成本,逐渐形成供应基地之目的,现在的出版部已转型为一个集采部门。又如,在文稿审校方面,采用社内审校+第三方参与、体制内+市场化的形式,对外签约审校外包服务,不仅节约成本,更能倒逼社内审校工作提高效率。“总体目标就是打破传统出版模式,聚合分散的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做大做强出版主业。”

  肖风华指出,广东人民出版社还进一步完善用人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机构调整、机制完善、人员选拔、绩效激励等多方面尽最大可能给人才创造提高能力的机会和平台。“部门管理权、人事权下放,压实中层责任,各分社负责人具有选人用人权,分社所有岗位实行竞聘上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

  在全新的体制机制下,广东人民出版社坚持以主题时政出版为重心,强化人文社科出版特色,合理布局一般图书。出版了包括《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丛书》(5卷)等一批主题出版物;《广东:改革开放的“窗口”》《账本里的中国》等一批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出版物;以及《容庚藏帖》《客家珍稀文书丛刊(全套100卷)》等大码洋图书、高端学术书,此外,还有“万有引力”“万物小史”“人文通识”三条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传播力、竞争力的产品线。

  媒体融合发展转型 率先突破产业边界

  从2016年开始,广东人民出版社以出版融合为抓手,拓宽企业生产边界,以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为突破口,集纸质图书、多媒体产品、线下培训、售后服务为一体,突破传统出版的概念,形成了文化产品一站式服务的商业模式,目前在扫黄打非宣传、垃圾分类推广、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完善了出版生态,为出版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可行的方向。

  在肖风华看来,如今的广东人民出版社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作为深入推进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在2019年伊始,肖风华带领团队根据原有一些部门的出版优势、人才结构以及发展方向定位,在统筹兼顾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发行公司、新出版传媒分社、融合发展分社。

  肖风华表示,新成立的这些部门,有两大定位:一是做大出口,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渠道资源。线上渠道交由新出版传媒分社去开拓,线下渠道,比如省店、馆配、民营书商地面店等,由新成立的发行公司去管理。二是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这主要是让融合发展分社创新内容运作模式,积极开发老年教育、社区文化服务以及为政府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有偿文化服务,千方百计提高和延长内容产业的附加值和价值链,融合发展分社在成立分社之前就已经开拓了很多融媒体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政府资源,可以说现在已经发展得有声有色了。”肖风华说。

  据了解,广东人民出版社目前有两个重点打造的融媒体品牌项目,分别是新出版传媒分社的孵化项目“零壹快学”和融合发展分社孵化的“千语街”项目。

  前者旨在为广大零基础计算机学习者提供一个在线学习、交流的平台及综合型IT社区,通过为零基础学员提供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针对性强的、分门别类的课程,从零基础入门、到提高,再到实战性课程,使学员少走弯路,真正吸收知识,掌握实用内容,学到企业中用得到的本领。这两个项目均为内容产品的延伸孵化项目,通过前期的投入,将传统的出版内容移植到互联网平台,“我们主要做的是职业职称考试、多语言学习等,通过做大平台、积累流量,增强流量变现能力,最终打造成综合的文化教育服务平台。”据悉,经过短时间的发展,这两个项目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除孵化运营文化产业项目外,广东人民出版社还创新探索并实施了各类服务项目,包括且不限于地方文化传播、宣法普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如社区老年教育项目整合优质的岭南人文出版、广电等媒体资源,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开发一系列纸质图书、有声电子书、微课视频、动漫视频、微信社群等全媒体融合产品,同时针对外来人员融入培训、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等,开拓社区人文普及、融入当地法律法规普及、技能培训和文化消费的线下教育市场,形成可持续的岭南人文社区教育服务产业。

  作为一家有68年历史的老牌出版社掌门人,肖风华深知,要想让老出版社重新年轻、焕发活力,必须利用互联网思维,必须拥抱市场。

  ● 发展大事记

  1978年 广东人民出版社将广东省出版管理业务职能移交新成立的广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成为专门的出版机构。

  上世纪80年代初 创办《花城》《随笔》等杂志。先后分出了广东科技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新世纪出版社。

  20世纪末 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广东人民出版社率先开展与港澳出版界的合作,开展武侠、生活类图书的出版,并开办《香港风情》杂志。

  进入21世纪 积极响应号召,率先在全国地方人民社系统中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

  2009年12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东莞编辑中心在东莞市文学艺术院挂牌成立。

  2010年9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16年6月 成立广东人民出版社北京分公司,2017年更名为北京南粤九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展编辑出版和相关出版产业各项经营活动。

  2018年 社内部门及科室职能调整,成立广东人民出版社电商运营中心。

  2019年3月 成立广东人民出版社发行公司。

  2019年 成立广东人民出版社新出版传媒分社。

  2019年 成立广东人民出版社融合发展分社。

  ● 社长寄语

  新时代 新篇章 新作为

  ■肖风华(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

  2016年,我们提出“三年再造一个人民社”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刀刃向内、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如今看来,改革已经初显成效。虽然依然面对来自市场和大环境的重重挑战,但如今的广东人民出版社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我们以出版融合为抓手,拓宽企业生产边界,正在从“做书卖书”向“优质文化服务商”转变。

  目前,广东人民出版社已经率先突破了产业边界,以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为突破口,集纸质图书、多媒体产品、线下培训、售后服务为一体,突破传统出版的概念,形成了文化产品一站式服务的商业模式,目前在扫黄打非宣传、垃圾分类推广、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完善了出版生态,为出版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可行的方向。2019年下半年,我们进一步全面启动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继续进行发行公司改革、古籍文献分社组建、做大做强北京公司等。最终的目的是让企业和市场充分对接,让企业有去市场上竞争的能力和资本,最终在管理流程上能够做到完全市场化,为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家有68年历史的老牌出版社,我们将充分展现“党社风范、大社情怀”,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拥抱市场,打一场漂漂亮亮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胜仗,把广东人民出版社打造成为中国南方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出版重镇,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下,希望能继续贡献来自广东出版的声音。

  ● 出版社档案

  广东出版事业的孵化器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建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民出版社始终坚持“为人民多出好书,为文化创造价值”的出版理念,坚决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牢记党社使命,围绕中心,做足做精主题出版,服务好党和国家大局;坚守人文情怀,多出富有思想、学术、艺术价值的原创精品,为传承人类文明、启迪大众智慧、促进社会进步多做贡献;坚持立足广东、放眼世界,以岭南文库、客家文库、华侨文库三大出版工程为抓手,深耕地方文化沃土,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坚持自主开发和对外合作相结合,做强市场图书、教育图书板块和产品线,为出版社经营发展建立强大支撑。

  200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建立起严格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获得快速发展。2012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5年8月,荣获“2014中国图书世界馆藏影响力评价”出版百强称号。2016年11月,荣获“2016年度广东省企业文化突出贡献单位”。2017年5月,荣获“2016年度广东省诚信示范企业”。

  60多年来,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各类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读物、网络图书等出版物2万多种、印数约10亿册。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图书,如《社会主义四百年》《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州》《中国家庭史》《澳门编年史》《孙文全集》《容庚藏帖》《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葛剑雄文集》等等。有800多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图书奖励,其中荣获中国出版三大奖30多种,如《第三产业经济学》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1994年),《岭南文库》获第3届国家图书奖(1997年),《邓小平理论在广东》获第7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可持续发展知多少》获第八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中国家庭史》获第2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8年),《澳门编年史》获第2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中国梦是什么》获第5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5年),《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5册)》获得第5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等等。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