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文联举行《福建文学》《台港文学选刊》《故事林》《艺品》四刊评刊会,总结经验,探讨得失,为今后更好办刊做准备
1月27日,由福建省文联主管的四家文学刊物《福建文学》《台港文学选刊》《故事林》《艺品》,在省文联七楼举行四刊评刊会。省期刊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四刊编辑部成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四刊在互联网激荡中做出的应对与改变。
《福建文学》社长兼总编曾章团主持会议,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陈毅达出席了会议,他在评刊会中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处于相对弱势中。纸媒中的严肃文学边缘化,需要发挥智慧使边缘化的文学重新走回公众的视线内。明确办刊的方向、目标,才能将刊物办好。省文联党组一直在大力关注和支持四刊的发展,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给予四刊更多的指导和建议,相信一定能够把四刊越办越好。”
四刊现况
《福建文学》在坚守的基础上创新改版,精心打造小说“重点推介”栏目,每期推出一名有分量有影响的作家,这种“重磅”做法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和支持。《福建文学》是推新人的阵地,挖掘具有闽派特色的小说新人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添加的栏目“新评论”,特邀闽籍评论家谢有顺主持,发挥出“闽派批评”的特色,为刊物增添了亮点。
《台港文学选刊》以精美的图文并茂和高雅的品位,获得了2014年度“中国最美期刊”的称号。《台港文学选刊》在新的一年中会更注重专题策划,同时需要进一步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明确自己的读者对象,力争成为构筑两岸文化交流的文学桥梁。
《故事林》在2015年进行了新的尝试,对读者群进行分众化处理,辟出下半月月刊,专门刊登“青春酷炫”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故事,而上半月月刊则延续以往的风格,留住老读者。这种改版举措引起了较多关注,专家、学者对此充满期待。
《艺品》于2014年10月创刊,是省文联一次新的尝试,主要内容是介绍闽籍书画家的作品和其他艺术品,宗旨是“艺生活,品人生”,是走高端路线的艺术类期刊。《艺品》是新生刊物,在出版方面还需做得更为规范和严谨,同时在内容上也要多增加些体现福建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使之显得更为厚重、大气和独特。
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施晓宇:
《台港文学选刊》和《福建文学》有不可撼动的影响力
据说我是福建省文联第一个做过四个刊物的编辑。我认为我对得起自己21年来的文学编辑生涯,因为我尽力鼓励现在的学生参加各种会议和座谈。但事实上,他们距离文学确实越来越远了。我发现一个悲凉的事实,即使是中文系学生,能够读完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人也少之又少。大家都开始受到科技时代的影响,现在满世界几乎都是“低头族”了。
现在,《福建文学》每期推出一篇重头小说,搭配作家的编后记,但还是存在读者看不明白的情况。然而相较之下,若你跟他们谈论某部电影或电视剧是小说改编而来的,比如告知《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而来,读者更容易对号入座。如果能通过影视的传播而使作品本身在普通青年中产生影响力,那是非常好的。
另外,不得不说,《台港文学选刊》最初带给大陆读者的那种神秘感和新鲜感正在逐渐消失。大陆的读者最初是通过这本刊物来了解海峡对岸的作者及其作品的,但现在它的这种效能已经消失,甚至在民间,人们可以发现比《台港文学选刊》更先锋、更全面的作品。但这个刊物仍和《福建文学》一样有着不可撼动的影响力,不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是绝对不能让其退出历史舞台的。
《东南学术》杂志社社长杨建民:
《台港文学选刊》的方向要做一些调整
我对《台港文学选刊》表示敬意,到现在为止,在网络文学和微信的冲击下,它仍然能够做到这样诗意的坚守,是非常不容易的。文学的原创性能够给人带来很深层的感受,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这种诗意的坚守。然而现在却有很多人,甚至在不读原作品的情况下,就能发一篇评论。
另外,《台港文学选刊》的方向要做一些调整。我们需要大气的排版,但仍然存在几个问题。第一,缺乏目录索引,我们不知道一篇文章对应的页码。第二,目录缺乏个性和新意,不了解目录要表达什么概念。
《福建文学》原副主编林如求:
《故事林》这两三年发展很快,办得也漂亮了
《故事林》讲的是民间故事,这两三年发展得很快,资金固然多了,刊物也办得漂亮了,我作为一个老编辑感到很兴奋。有些东西就像酿酒一样,要经过一段时间来发酵,发酵之后再来回顾就很有味道。大家说到刊物的走向问题,当年我们办这些刊物的时候,方向还是很确定的,只是经历过市场化和新媒体的崛起,有一些乱了,现在又重新找定位和方向。
我觉得办刊一般追求的是品位和经典性,在刊物上发的文章文稿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过十几二十年人们还能提起里面的几篇作品,说明你办的刊物很漂亮,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工作。
《海峡诗人》总编辑哈雷:
四刊之中变化最大的是《故事林》
哪怕现在我们的《福建文学》处于不太理想的时期,但是我们的装帧变得更好,新的作者群也开始不断涌现。《福建文学》现在整体排版疏密有致,导语写得非常到位,展现了人的精神价值。
而像《艺品》这样的杂志在全国已经非常多,因为它很契合市场。但有大量的此类刊物的标题是基本雷同的,似乎不用一些古诗之类的标题,就不吸引人。这样或许很诗意、很美,或许符合艺术品的特质,但读者看了仍不知道这标题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此类标题或许可以更直白一点,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
四刊之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故事林》。上下半月的刊物,一个是办给老人看的,一个是办给小孩子看的,这个分类很好。因为现在小孩子的欣赏趣味跟年纪大的人肯定不一样。
另外,我觉得《台港文学选刊》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刊物,它在面世初期影响就很大,因为它确实是一个新鲜的东西。我们过去读《台港文学选刊》,觉得它的定位非常明确,它是中国第一本台港文学的杂志。然而今天看《台港文学选刊》,却是很高大上的感觉,而且还说是将它办成一本美丽的刊物。其实,办刊最主要的不是美丽,刊物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刊物办得花哨没有用,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真正的内容、明确的定位。我怀念过去的《台港文学选刊》,因为它很纯粹,它是构建两岸文学文化交流的一个桥梁。《台港文学选刊》的生命力在于跟海外的交流,这个刊物是很重要的,哪怕贴钱也要把它做下去,因为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学的价值。所以不管它美丽豪华与否,一定要找好自己的定位。
《领导文萃》杂志社社长陈一放:
《福建文学》的定位比较准确、有方向
最近经常参加一些纸媒的座谈会和茶话会,每一次的心情都是很沉重的,很多人都在感慨刊物面貌的变化,这主要还是因为新媒体崛起的不可抗性。而四刊的主编、编辑都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这种认真的精神令人感动。这四本杂志的版本和定位都不一样,所以如何在体制、机制上落实到位是个问题。例如,《故事林》是走向市场化的,在经营等各方面的机制上也更加灵活。《台港文学选刊》其实不断在转身,但是它每次的转身都是很无奈的,它不是主动在转身,所以它目前的核心问题就是已经失去了方向。《福建文学》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有方向的,现在的问题就是《福建文学》有没有可能像当时的新思潮崛起时期,有一些重磅的进化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