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28天销量10万+,"得到"是怎么做书的?

2019-12-05 来源:出版商务网 战轶 白丽丽
  陈海贤老师的新书《了不起的我》,上市一周就加印3次,连续8天位列当当新书总榜的第一名。上市不到一个月,这本书的销量就超过10万册。

  这是“得到”全流程出版的第一本书。可能很多人好奇,做知识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做书,和传统出版公司有什么不一样呢?

  图书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服务

  首先要说的是,为什么选择海贤老师的这本书,作为我们的第一次尝试。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知道,它对读者有用。不管是音频课程还是图书,都是知识服务,它一定要能服务读者,对读者有用。

  市场上有那么多心理学的书,专业的、大众的,但是很少有书,能够服务于一个人的发展和改变——就是你想改变、想突破,到底可以用心理学的知识做些什么。而《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就是服务于一个人的自我发展的,这是它最大的价值。作为这本书的编辑,我们自己看过很多遍书稿,但是每一次看,都忍不住说,这书太有用了——我想通了一件事,我知道自己那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了,我知道自己的瓶颈该怎么突破了。

  有人会觉得,心理学说来说去,不外乎是心灵鸡汤;也有人觉得,心理学太抽象了,总是很多概念,不接地气。那这本书为啥就会有用呢?

  首先,这本书有大量真实的普通人的案例,他们经历的问题,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贴近,我们个人的经验就是理解这本书的最佳入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如果说,心灵鸡汤是只给汤不给勺,那这本书给出的,就是那个勺子。

  举个例子。书里有一个故事,讲一个创业公司工作的女生,下班后本来打算看书、学习,给自己充电。但是,下班回家吃饭的时候,她打开了电视。饭吃完了,剧却没有停下来,看了一集又一集,转眼到了半夜。临睡时,这个女生懊恼不已。这样的日子重复了一日又一日。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自制力太差的原因。海贤老师则说,我们本来就会倾向做容易的、放松的事情,回避有难度的、不那么轻松的事情,你不能因为这个就自我苛责。但是我们也并不是束手无策的,我们可以利用环境,来引导自己的行动。他提出了一个工具,叫培养“环境场”。你在家里,吃着饭,放着电视剧,旁边是床,这个环境本来就是休息娱乐的,要想停下来去看书学习,本来就不容易,启动的成本太高了。但是,你要是在家里找个地方,不干别的,就是看书学习,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就成了一个学习的“场”,自带暗示效果。你一到那个地方,自然就不想玩了。

  这个工具看着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但它是基于人的种种心理机制、心理学研究得来的。而这样有用的工具,书里还有很多个。比如,心理学的免疫X光片、奇迹提问、小步子原理等等。而且,几乎有关改变与个人发展的各类问题,这本书里都有讲到。因此,这是本值得一直保存、随时翻阅,有问题就看的书。我们在腰封上写到:每当你想改变的时候,就翻开这本书!每当你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就翻开这本书!

  从课程到图书的华丽转身

  陈海贤老师的这本《了不起的我》,内容来源于得到App的音频课程《自我发展心理学》,目前已经有10万用户加入学习。我们是怎么将一门音频的课程,打造成一本畅销书的呢?

  事实上,我们从2018年开始,就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编辑团队。团队成员来自业内知名的出版机构,比如北大社、法律社、磨铁、读库、理想国、海豚,编辑们有着丰富的做书经验和过硬的编辑功底,对音频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全新的编辑加工和处理。

  音频和图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容载体。首先,二者的要求不同,音频要求“好听”,叙事有张力,能够吸引用户一直听下去,所以得到有一整套关于音频的品控标准,解决的就是“好听”的问题。而图书则要求“好看”,更注重书面的阅读体验,文字是否流畅,逻辑是否严密,论证是否有力。

  其次,二者面对的注意力也不同,音频很多时候是伴随性的,用户可能在通勤路上听,可能在跑步时听、做饭时听;而书的读者,基本不可能看着书同时还干着其他的事情,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所以图书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住推敲和检验。

  为了让线条相对粗一些的音频文字,变成“好看”且“耐看”的书面文字,编辑团队和老师一起进行了全面的协作:编辑会先对每一讲的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精细的修改和梳理,怎么让逻辑严丝合缝,怎么让语言流畅优美,怎么让段落更好地起承转合,都会细细打磨,同时给老师提出补充的建议——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能够呈现画面感的描述,和来访者之间令人难以忘怀的对话,等等,这些内容在音频课程里因为时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展开,但放在书里却是极佳的。

  这样,编辑改一讲,老师改一讲,再回过头来,一遍一遍梳理。等到书正式上市的时候,不少《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的用户也买了这本书,但是大家惊奇地发现,居然和课程是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它在很多小的地方触动到你,你读着它既熟悉,又好像第一次见面。虽然它来源于课程,但又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经得起时间和读者检验的产品。

  “了不起”的书名和封面

  课程的名字,我们可以直接明了,《自我发展心理学》,但是图书这样叫,就太像一本教材了。因此,关于书名,大家绞尽脑汁,做了各种尝试。

  书名和定位相关,虽然这是本心理学的书,但它也是本成长励志类的书。这几年,个人成长类的书卖得好的,书名很多都是两个字的,各种向上、进取的含义。最开始,我们也想走这个路子,想了一堆词如“转变”“突破”“蜕变”,但讨论来讨论去,总觉得欠股劲儿。围绕着“自我发展”也起了不下10个书名,“自我突破的系统方法”等等,但没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

  总觉得,这本书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气质的书名。

  后来在一次头脑风暴会上,CEO脱不花说,她自己看完“试读本”后最大的感受是,书里讲了那么多来访者的问题,其实大家最后的目的都是——克服困难,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了不起,不如书名就叫《了不起的我》。她说,虽然现在有一种氛围是,佛系、丧就很高级,“燃”就显得很中二,但实际上,大家还是在生活里不断追求向上,哪怕会有迷茫和挫折。我们应该给读者一个正能量的书名。

  当时,这个名字一出,我们内部的意见其实是分成两派的:70后、80后会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怎么能说自己了不起呢,这太不谦虚了;但90后们就觉得,这书名太好了,有态度、有感觉,而且特别想买来送人。最后我们选择“听年轻人的”。

  其实书名说“了不起”,不是在鼓吹什么自我中心、盲目自信,而是想说,即便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种种困惑、迷茫和挫折,也不要忘记自己的潜力。只要我们选择相信自己,一路前行,让自己一天天变得好起来,那就是了不起。

  当这本书上市之后,看到读者的热烈反馈,就知道这个书名起对了。它成了大家面对困难时,用来为自己打气的一句话——“你可以了不起”,“你也能了不起”。

  那封面应该如何体现这种“了不起”的劲头呢?我们的设计师李岩想了一个特别棒的创意,书名旁边配了一个大大的箭头,你要是抱着这本书,它正好指向——了不起的你。当时这个方案一出,所有的人都觉得,就是它了!

  它不仅指向明确,大家很容易get到它在设计上的巧思,而且自带传播元素,特别适合自拍、分享。现在好多读者买了书,会在朋友圈、微博上晒自己跟书的合影。

  “了不起”的摄影展

  那这本书的营销应该怎么做呢?以前我们在出版社、出版公司的做法就是,线上找大号推荐书,线下做签售,这其实是一个“流量思维”。我们则是反过来思考,怎么基于这本书的内容去吸引流量呢?

  结合书名、封面和书里的内容,我们最后找到一个切口,就是让大家分享自己“了不起的改变”的故事。一方面,大家爱看故事,人其实是通过故事理解世界的;另一方面,普通人一个个真实的关于改变的故事,特别能打动人,也会自带传播效果。有的人会觉得自己正在经历类似的问题,他会受到感染,也能从这些故事中受益。

  于是,我们在线上线下分了两条线。

  线上开发了一个互动H5,邀请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大家填入自己的故事内容,加入自己的照片,就会形成一张独一无二的“了不起的我”的海报,可以在朋友圈、微博、得到知识城邦分享,目前已经有7000多人参与。

  在这7000多个故事中,我们发现了非常多了不起的转变的故事。一位叫周夷东的读者,原本是一名水电施工员,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让他很迷茫。他从迷茫到开始自学C++、Java,成为程序员,花了5年的时间。如今,他又转入管理岗,迎接新的挑战和改变。还有一位叫李城的读者,一直想到央美学画。别人都说不可能,他则坚持了10年,不管是送外卖、修空调,还是在央美做了7年保安。他有空就背单词,晚上忙完就画画,现在已经是央美17届的在读生。

  而线下部分,大家最熟知的可能是我们先前为《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策划推出的,落地在三源里菜市场的新书发布会“菜市场中的经济学“。这次《了不起的我》新书发布会,同样我们不想仅仅是落地一场签售活动,而希望通过更丰富的形式,推出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

  于是,我们从这些故事中,筛选了36组最有典型意义的,邀请用户到线下来,找专业的摄影师给他们拍照,配合他们的故事,做成“了不起的我“主题摄影展。

  新书在10月23日上市,我们分别在北京(10月26日)、上海(11月2日)、杭州(11月16日),举办了三场新书发布会以及“了不起的我“主题摄影展,接下来是在深圳和广州。

  你也许会说,线下又是签售,又是拍照,又是展览,这得多少人参与啊?事实上,从头到尾,核心的负责人,就是我们负责活动的甄宬,硬是一个人干成了一个队伍,连续举办了三场。

  在举办活动的同时,我们也注意让这本书尽量能出圈,找到了很多靠谱的合作伙伴,包括趁早、西西弗书店、建投书局、壹心娱乐、海马体照相馆、壹心理等。我们还有邀请趁早社群创始人王潇、壹心娱乐创始人兼CEO杨天真、《精进》作者采铜、浙大生命科学家王立铭、壹心理内容主编曾旻、作家张春等,作为线下对谈的嘉宾。这些跨界的对谈,能够让现场的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以及海贤老师的理念。

  其实,无论是图书本身的策划、编辑、设计,还是营销的各种活动,归根结底的目的只有一个——把海贤老师这本书的价值传递给需要它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发生或大或小的转变,成为一个个“了不起的我”。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