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出版人才培养经验总结:传承先辈精神 适应时代发展

2019-12-0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郝天韵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出版事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巨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由胜利走向胜利。回过头来看上个世纪50年代初,那时候的每个出版故事、每个出版人都是一本书。

  在第八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分论坛“出版人才培养经验总结”上,专家学者共同回顾总结70年来出版人才创新培养走过的道路,总结出版人才培养经验,探讨新形势、新背景、新机制下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出版教育任重道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出版事业的第一要务来建设。“在顶层设计的制度下,新闻出版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得到了稳步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玉山在总结出版人才队伍培养成就及经验时谈道,这些成绩主要有四点,一是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非学历职业培养机制,二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形成了独特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四是形成了一支全面综合的高素质的出版队伍。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张志强通过梳理高等教育培养出版人才的体系,重点谈及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他认为,出版教育的成就体现在形成了本硕博三者的教育体系,涵盖了出版各个方面,涉及编辑、印刷、发行、管理等。近年来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增加,更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然而我们要清楚,出版教育这些年一直面临着挑战,比如出版单位对出版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性有所质疑;随着出版融合的发展,出版边界的模糊,带来了学科边界、教育边界的模糊,这些问题将影响出版教育的未来发展。”

  就我国出版教育现状而言,截止到2019年年初,全国至少有500余所高职院校开设编辑出版及相近的专业办学点,每年招收学生将近5万名;近百所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专业,每年培养本科毕业生5000余名;近60所高校的70余个学术型硕士点招收出版类专业的研究生。加上相近专业硕士点招收“编辑出版专业研究”方向的20多所高校,每年培养出版专业各类硕士生研究生在1000名以上。编辑出版专业目前尚无一级学科博士点,大多采取“借鸡下蛋”的培养方法。全国至少10所以上高校开展了编辑出版方向博士生培养,每年毕业的博士生在30名以上。同时,一些高校或者知名出版机构或独立、或联合,开展了编辑出版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出版高级人才建设。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出版队伍不仅规模上得以迅速壮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全行业树立了人才兴业的意识,取得了显著成果。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承担的新任务,新闻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赵玉山说。

  业内培养势在必行

  新时代赋予出版人才新的内涵,这让各家出版机构也开始从顶层设计思考,如何改进自身的培养模式,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出版人才。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总编辑雷永利表示:“传统出版工作是内容的提供者,其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相对单一,主要是内容的认识和文字的把关。传统出版业出版人才的最高形态是学者型编辑,然而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出版人才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版业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内容提供者,或者说是信息的单向传播者。”

  雷永利认为,新时代出版人才的内涵应该包含几方面的能力:一是立场正确,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把关能力;二是学有所长,具备深厚的专业文化素养;三是谋远创新,具有独到的选题策划能力;四是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的融合出版能力;五是融贯中西,具有广阔的国际出版视野;六是综合运用,具有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七是以一带十,具有优秀的团队运营能力。

  “出版是一项文化产业,图书是一种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创造需要氛围。”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常青认为,好的氛围有两个特点:一是团队成员互补互帮,二是共担责任。

  “打造一个有长期目标、具有成长性的图书品牌,只需要一支队伍。这支队伍里,每个人清楚自己的目标,能精准定位;具有执行力,能以工匠精神精细打磨、精细制作;具有良好的价值观,把精品出版作为自己的原则。川少社一直在竭力打造这样一支队伍,队伍里的人在各个领域分兵把口,涵盖顶层设计、图书制作、渠道销售各个板块。”常青表示,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并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一是要注意维护编辑的童心,唯才是举,为优秀人才营造良好宽松的干事环境;二是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和长处,因势利导,促其成才;三是要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让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有平台、有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们成就企业发展。

  榜样精神引领前行

  “风云变幻六十春,劫难尚存病后身。不悔作嫁鬓全白,终因耕耘事如尘。梦回大地谁知己,雨后斜阳晚晴真。往事灯深无多日,岂有闲情计苦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编辑工作者、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吴道弘写于30年前的《述怀》,道出了老一辈出版工作者们的艰辛与对出版事业矢志不渝的热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出版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创造了新的辉煌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一大批不忘初心、砥砺前进的出版人的团结奋斗和无私奉献。重庆出版社原总编辑沈世鸣就是这些出版人中的优秀代表之一。据重庆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编辑陈兴芜介绍,1983年,沈世鸣调至重庆出版社任副总编辑,1986年任重庆出版社总编辑。

  然而升任总编辑不久,沈世鸣就罹患癌症,她“把生命的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抖擞精神与病魔赛跑。尽管身体每况愈下,但她毅然主持了大型出版工程“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的编辑出版工作。丛书卷帙浩繁,凝结着沈世鸣和编写团队的心血,荣获了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众多奖项,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从沈世鸣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优秀出版人有胆有识、开拓创新的榜样力量,矢志不渝、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心系作者、礼敬名家的宽广胸襟,精益求精、勤勉务实的工匠气质,培育新人、锻造团队的管理智慧。”陈兴芜表示,沈世鸣虽然远去了,但她的精神品质、工作作风,必将薪火相传,激励着重庆出版人不断开拓渝版图书出版事业的新局面。

  另一位出版先辈沈昌文,自1951年正式进入出版行业,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出版事业的发展、壮大和种种变迁。据辽海出版社古籍部编辑室主任刘波介绍,沈昌文先生曾说,在三联书店的老同志们眼中,出版物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它的特色既要在内容中凸显,又要显示在形式上。“沈昌文对每一本书的装帧设计从上到下都会反复斟酌,不断推敲,且告诫负责印装的同志,要把书籍的印刷制作当成一项艺术任务,要让自己的出版理想、出版情怀,通过一本书的整体制作展现出来,在风格上达到典雅、洁净、含蓄的效果。”

  “时代虽然不同,出版形态亦多元共融,但事理不会变更。不管做何种形式的出版、在出版道路上追求什么样的效益,传统出版人所追求的文化精神、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不可丢、不可忘。”刘波如是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