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第八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

2019-12-0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者按 11月28日,以“新中国出版人: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第八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论坛征文颁奖典礼同期举办。10位来自业界、学界的代表在主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主论坛后的两场平行论坛中,百余位出版业界、学界代表追溯先辈,探讨新形势、新背景、新机制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下特摘编主论坛上与会代表们的精彩发言,并撷取两个分论坛和部分获奖征文的精华,推出专题报道,希望能对业界同仁有所助益。

  致敬出版业开拓者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聂震宁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在开拓前进,时势造就英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成就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其中就有新中国出版事业众多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出版事业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进步伐,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走过了有时顺利、有时曲折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出版事业翻开历史新篇章——自1950年起,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一批国家级出版机构相继成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出版事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出版事业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指引我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凝聚着亿万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开拓者为新中国出版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中国出版人将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时代责任和使命,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

  加快发行人才培养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 艾立民

  中国的出版改革是从发行领域发端破题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造就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实体书店的生存和发展,自2013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政策文件和财税措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动下,实体书店开始走上了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之路。一大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特色突出、业态多元、体验丰富的新型书城和独立书店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世界发行业低迷的情形下,画出了一道亮丽的东方风景线。

  然而我们在看到实体书店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新时期实体书店转型发展,对发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技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实体书店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给内容传播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是不可逆转的,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以科技进步推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加快提升发行企业的内生动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实体书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可谓任重道远。唯有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攻坚克难,才能化“危”为“机”,实现美好的愿景。

  深化队伍建设工作

  □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 李军

  人才队伍建设,历来是内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证,是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重要支撑性因素。

  新闻出版领域拥有体制健全、覆盖全面、体系完整、机制成熟、管理规范的行业协会组织。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的新形势下,亟待进一步整合优化职能力量,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

  当前,报刊出版队伍骨干人才流失、干部断层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报刊业可持续发展,亟待在编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全面综合施策,充分激发广大干部队伍的使命感、责任感,极大增强专业骨干归属感、认同感,畅通人才上升通道,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培育机制。

  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志勇

  进入新时代,要实现出版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有能够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创造性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3年前,四川省委作出“振兴四川出版”的战略部署,作为四川出版的主力军,新华文轩深入推进“振兴四川出版”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版业务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3年实现三大跨越。文轩出版市场的排名快速提升,从2015年的全国第26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13位,2019年上半年排到第7位,增速全国第一。

  新华文轩出版板块的迅速崛起,彻底改变了发行强、出版弱的局面,形成了“出版+发行”双核驱动的产业格局,走上了持续健康的产业发展之路。新华文轩出版快速发展的显著成效被业界誉为“四川出版现象”。

  出版业的发展表在产业、里在企业、根在人才,文轩出版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人才队伍的支撑。因此可以说,人才是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其成败在理念,成效在行动,标准在业绩,重心在基层,关键在机制,方向在高端。

  新时代赋予了韬奋精神新的内涵。我真诚地希望在韬奋精神的引领下继续前行,与业内外加强合作,共同奋进新时代,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专业人才培养的变与不变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王炎龙

  媒介技术进化与出版样态演化,在我国基本上是近20年才开始进行探索并获得发展。

  随着阅读需求变化与阅读文化变迁,出版专业人才面对“读者”向“用户”转变的趋势,做好准备了吗?我认为这其中需要知识的储备、阅读素养的准备与思维方法的构建。

  对于生产者而言,出版的把关标准正在分化。原有的把关标准,包括专业标准、市场标准以及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都在发生变化。但现在由于传播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一,信息生产的把关没有明确标准,他们的把关意识在淡化。

  因此,出版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变与不变的双重命题。具体从以下3个层面思考:一是基于“学”,即专业课程设计的顺势与固本,将通识与专业调适,使业务与基础平衡,方法与理论兼顾。重通识、重业务、重方法,在于适应变革;厚专业、厚基础、厚理论,在于固守本源。二是基于“产”,即专业实践规划的“术”与“略”。实践机制要有灵活性与稳定性,实训平台要有合作性与自主性,实战项目要有转换性与系统性。此外,出版专业教育要面向产业和行业,提高本土出版业的匹配度、出版业走出去适用性与跨行业取向的包容性。三是基于“研”,即专业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坚守。无论怎么变化出版质量不能变,出版质量不变就是坚守价值取向。

  编辑手记是人才成长重要阶梯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郝振省

  我们抓出版质量、抓高质量出版,应该深入到编辑业务运行过程的关键环节。

  审读报告与编辑手记,是编辑业务中两个不同的环节、两个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特征,承担不同的功能。审读报告是编辑对书稿加工的法定环节与作品,编辑手记则更多是一种法定之外的倡导与自觉。审读报告对于编辑加工业务的记录是静态的、规范的,要求存入书稿档案的;而编辑手记的追溯与思考则是动态的、非规范的,不必收存于书稿档案的,可以编辑自己珍存。

  审读报告是在已经完成的文稿基础上开始加工的,而编辑手记则是告诉你,当初的一个闪念、一个灵感是如何最终成为选题的;审读报告只能看到编辑对书稿的单向度的修改加工,而编辑手记则可以发现编辑与作者共同完成这一创作的互动交流过程;从审读报告中,你只能发现编辑的功课做到三审结束,即告完成,而编辑手记中,编辑还要对营销和市场继续发力。

  编辑手记具有自己独到的价值和功能,应被加以重视。一位有追求、有情怀、有理想又肯于记录、写作和思想的编辑把自己对于一本重要图书策划、加工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改所调,用自己的笔写出来,成为自己攀登事业高峰的一个台阶,具有文化积累的性质,也为自己的文化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愿编辑手记成为编辑成长的重要阶梯,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人才培养是长期重要课题

  □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 刘丽霞

  实现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培养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政治强、业务精的出版人才队伍是关键。在出版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中国出版协会着力做了培养中国出版职业经理人、培训在职出版人的技能、培训在校出版专业的学生等方面工作。

  中国出版协会秉承服务行业的宗旨,始终把政治、业务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各种培训形式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宣部的相关部署,始终坚持出版人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不断适应出版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要求,通过行业培训平台,进行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讲政治、善思考、有文化、懂技术、敢担当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打造一支具有全新知识结构、有智能出版技术、能够真正履行编辑自身职责和使命的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出版业已拥有印刷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出版、互联网出版、智能大数据出版5种业态,传统业态与新业态的比例分别为60%和40%,同时形成了迭代发展的趋势。培养和建设新型、复合型出版人才和队伍更为迫切和关键。

  人才培养是出版繁荣发展的原动力,出版人才的培养决定中国出版质量、数量和社会效益,决定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出版人才的培养也将成为中国出版协会长期、重要的服务课题。

  融媒体时代的新要求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 王勤

  如何正确认识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出现的深刻变化,如何充分利用“四全媒体”实现出版业跨时空、跨物理屏障、跨主体身份、跨媒介、跨功能的更深层次融合,进而构建起基于5G环境下的互联网全媒体传播格局,全面提高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进入融媒体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也对新闻出版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我认为,一是要系统开展“四全媒体”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实践,二是要着力提升从业人员政治素养,三是要加强精品意识的培养,四是要以项目带动促融合、促发展,五是要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企业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在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中,对互联网和新媒体企业的业务骨干,重点开展了《出版管理条例》和重大选题备案的专题培训,并通过案例教学进一步增强了从业人员的编辑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针对涉及政治、军事、安全、外交、宗教、民族等内容和重大选题,都设置了敏感词和自然语义库进行了事前过滤、事中审核、事后跟踪、传播数据保全,一旦发现问题全网处理等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水平。

  探索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印刷学院校长 罗学科

  到今年,北京印刷学院办学已六十一载。这些年来,学校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新闻出版事业相生相伴,与时俱进。

  就北京印刷学院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而言,一是建立开放多元的出版人才培养体系,打破出版人才培养在培养主体、专业和时间上的限制。

  二是提升出版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做出版中学出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比如我校以“书香校园”为抓手,通过开展读书班会、读书沙龙、校园书市、古诗词大赛等“活动+大赛”“线下+线上”的形式,将“读书、品书、做书、传书”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形成以“书”为特色的出版文化氛围。

  三是培养国际视野的出版人才。在走出去方面,我校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联合召开国际会议,推出外培计划、鼓励出国留学等。在引进来方面,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积极拓展生源,先后出访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国、尼泊尔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近3年招收40个国家留学生600余人次。

  四是申请增列出版学一级学科,提高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科研成果不断增多,社会影响日益增强,核心团队形成规模。

  办学60余年,学校始终与国家新闻、印刷、出版事业相生相伴,走过了一条“从印刷起家,先后拓展包装工程、艺术设计、编辑出版、传媒管理”的发展之路。

  勇攀出版高峰

  □安徽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文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优秀出版物被读者争相阅读的同时,涌现了一群接力传薪、勤勉开拓的优秀出版人。

  沐浴改革春风,1982年成立的安徽教育出版社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已有800余种出版物荣膺国家三大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目前累计承担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19种,其精品出版的实力和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在出版社一批又一批既接地气又攀高峰的精品力作诞生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砥砺奋进的优秀出版人。

  名家为伴,出版好书传后世;初心为怀,牢记使命立新功。在安徽教育出版社这块出版沃土上,勇攀出版“高峰”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书写。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我们愿意与学术文化界广大同仁一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

  为学术出版注入了基因

  □安徽教育出版社 文乾

  提起安徽教育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联袂推出的27卷本《朱子全书》,我们就不能不想起夏秀流先生。生于1928年的夏秀流,1950年毕业于在近现代国学教育领域享有盛誉的无锡国专。从事几十年出版工作、在安徽教育出版社退休后,夏秀流依旧奋战在全书编审工作一线。每发现存疑之处,他都要查阅3本以上资料进行核实,甚至为一个字词的准确性与权威编委们争辩得面红耳赤。拥有深厚扎实国学功底的夏秀流在编书时习惯写注解,每编审一本书,他都要寻求书的出处、来历,全力收集相关证据,必要时远赴外地,从当地的古籍、民间传说中取证。正因如此,他受到吴孟复、白兆麟、朱杰人、严佐之等一流学者的高度认可。夏秀流一辈子严谨治学,他生前参与责编的最后一部书《续经籍纂诂》成功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并摘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在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其子遵照父亲生前遗嘱,将夏老收藏的5000多册图书赠予家乡泰兴市图书馆,实现了一位老出版人回报桑梓的遗愿。

  转益多师 广结善缘

  □辽海出版社 刘波

  20世纪60年代的三联书店编辑部人才济济,沈昌文先生多数都能友善地交往并能择善而从。

  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沈先生也带到了日后的编辑出版生涯中,从而形成了自己与作者沟通接触的“三无”(无能、无为、无我)编辑工作思想。王蒙先生对此做了最好的阐发:“出版家编辑家只有进入兼收并蓄的‘无’的状态,即无先入为主,无偏见,无过分的派别倾向,无过分的圈子山头(有意或无意的),无过多的自以为是与过小的鼠目寸光,无太厉害的排他性,无过热的趁机提升自己即为个人的名利积累的动机,才能兼收并蓄来好稿子,也才能真正团结住各不相同的作者,才能真正显示出一种恢弘,一种思稿若渴思贤若渴的谦虚和真诚,才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和容纳力。”

  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赵玉山

  今天,随着出版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趋势日益深化,产业界和高校教学科研互动的格局进一步加深。很多出版界的专家进入高校担任兼职导师,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参与业界实践活动,特别是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两个机构先后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与高等院校的沟通和联系,为我国出版行业人才一体化综合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目前,许多高校与出版企业联合建立了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行业管理机构先后在上海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一些学校与各地企业合作申办各级各类融合出版实验室、科技与标准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据统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大概超过一半有校外出版实践基地、实训室等产业实习教学内容与课程。

  编辑应该多读书、勤思考、多练笔

  □人民出版社 胡喜云

  编辑应该多读书、勤思考、多练笔。读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自己的工作或研究有用的,一种是自己感兴趣的。读书要有中心,你读的3本书中至少应有一本与你的工作或研究有关。读书时要看到两条线,竖的和横的,既要明白这部作品是如何写出来的,还要弄清楚它与时代的联系。编辑练笔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种是写审稿意见。编辑看书稿时非常认真,可能思考了一些问题,写审稿意见可以帮助你把原来散乱的意见整理出来。不管在工作中,还是读书做研究,都需要你做个有心人。在脑子里总有一根弦,经常思考问题,阅读书报刊时留意积累材料。记忆力很重要,但是一些重要材料还是应随手抄下来或者剪下来。当然,利用电脑贮存是便捷的方法。

  坚守精品出版的原则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常青

  精品出版的原则看上去是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对员工的一个框定,但实际上大家更能感受到的是,因为这些原则的存在,大家对自己所出版图书的要求提高了。只有我们自身选择了专业出版,选择了精品出版,并认真践行,那么每一个选择川少社图书的读者,才会默认川少图书的精品原则,成为精品内容的受益者,甚至是分享者,从而形成口碑效应,再反作用于品牌宣传。并且,既然选择了坚守精品出版、专业认真的原则,就应该为此去做相应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包括物质,还包括精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