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把关论

2019-11-27 来源:《中国编辑》
  【作 者】周国清、唐永亮: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编辑把关作为编辑实践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编辑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媒体必须遵循的通用规则。新媒体时代为编辑把关提供了便利性,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协同多方话语以凸显把关角色,增强整合意识以优化把关效果,借力数字技术以提升把关效率,坚守编辑正义以重塑主体价值,从而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编辑把关得以作为。

  【关键词】新媒体;编辑把关;编辑正义;编辑素养

  编辑把关作为编辑实践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编辑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媒体必须遵循的通用规则。新媒体时代为编辑把关提供了便利性,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协同多方话语以凸显把关角色,增强整合意识以优化把关效果,借力数字技术以提升把关效率,坚守编辑正义以重塑主体价值,从而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编辑把关得以作为。

  当前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受众从海量信息中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难度越来越大,编辑把关在社会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传统的编辑把关主要是在信息及其文本的审查、校订等环节,多是幕后“为人作嫁”,新媒体环境下则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扩展到信息占有、选题策划、决策部署和后期的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编辑把关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在众声喧哗中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对编辑把关提出了更加严格和全面的要求。

  一、编辑把关是媒体活动的通用规则

  “把关人”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化用英文的gatekeeper(守门人)一词,首创gatekeeping(把关)一词,认为在群体传播中,把关人会依照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加工。怀特将该理论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从个人层面分析了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把关作用,随后巴斯、麦奎尔等人从不同方面予以阐述和拓展,形成系统的把关理论,并将该理论的研究逐渐延伸到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形成一个共同的认知,即在大众传播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把关人”,其过滤、加工和传递信息的行为就是“把关”。从传播规律来看,“把关是传播活动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事实上任何信息的传播都离不开编辑,编辑主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承担“把关人”的角色是任何媒体的共同规则。而编辑行为是人类信息流通、知识生产和精神文化传承中一种深层的传播活动,是对信息流通特别是精神文化产品进行质量把关的创造性劳动。编辑把关是编辑活动过程和编辑劳动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媒体活动的通用规则。

  爬梳“编辑把关”的研究轨迹可以发现,学界和业界对此一直有所关注,既可从中见出编辑把关的重要性,也能看到其研究的不够。笔者以“篇名”为选择域,键入关键词“编辑把关”,从1978年至2018年的40年时间里,篇名中含有“编辑把关”这一关键词的研究文章共有72篇,其学术取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般意义上的编辑把关研究,文责自负与编辑把关研究,编辑把关的作用研究,报纸、广播、网络、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媒体的编辑把关研究,编辑作为把关人的素养与要求研究,以及与编辑把关有关的其他问题研究。对于编辑把关的研究,宏观上主要从文化层面、政治法律层面展开,主要分析编辑内容的选择标准、编辑素养、编辑职责、编辑自律以及法律法规等问题;在微观上更多的是对期刊论文、报纸杂志等媒介在具体把关过程中的细节性问题作出探讨,例如编排质量、编排标准、编排风格等。薛德震《文责自负和编辑把关》一文是最早的一篇,阐述文责自负与编辑把关两者的关系后,提出编辑要协助作者把好政治质量关、学术质量关和文字质量关,作者要对出版物中的材料和观点承担责任,但不能削弱编辑的作用,要加强编辑与作者的合作。依照此类观点可以进一步思考,文责自负与编辑把关作为编辑活动和生态系统中的一对范畴,在经典编辑学理论体系中,触及编辑劳动的深层本质,诸如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与编辑的劳动给付的关系,作者的创意、观点与编辑的筛选、加工的关系,作者的自我认知与编辑主体价值取向的关系,工具、技术与环境的变化对编辑把关的影响等问题,而这些均能扩展到传播活动中。在72篇文章中,也有从环境与条件的变化对编辑把关的影响与新要求方面进行研究的,形成了基本的认知,那就是编辑把关作为媒体活动的通用规则,不管面临怎样的变量因素,都应不断加强和优化。基于此,笔者拟针对新形势下社会文化环境和传播活动的新特点,对编辑把关的新变及其原则、策略予以探究。

  根据“把关人”理论,我们可以认为,编辑把关就是为了保证信息传播与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达到预期目标,编辑主体在各方面评估的基础上对信息特别是文稿作出取舍的一种传播活动。编辑把关活动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等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编辑主体在传播活动过程中要完成信息选择、检查、加工等基本任务,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并为受众喜欢的知识信息,打造精品力作。在传统媒体中,编辑主体对信息具有极高的支配权,把关工作几乎不受外部因素干扰,形成完整而严格的“三审制”等编辑理念与编辑规范,其把关体系具有普遍适应性。面对产业化和新技术的深刻影响,似乎人人都是编辑,实际上信息传播特别是内容提供、编校质量等要求越来越高,编辑把关作为创造性精神劳动的特点并没有改变,只是说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信息系统与社会文化发展条件下编辑把关有不同的变化与要求。李玉恒就对传统媒体时代、电子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时代、融合媒体时代这四个阶段的编辑把关进行了描述,分析了“时代变迁中编辑把关的常与变”,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恪守的把关常量,比如把关人应有的素质和把好政治关、法律关、知识关、辞章关的四大职责不能变,同时应从角色嬗变、范围扩大等方面把握编辑把关变量。正因编辑把关工作贯穿于所有的信息传播活动当中,可以说有信息传播的地方就有编辑存在,就离不开编辑把关。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把关在技术或者方式上有了变化,但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的本质没有变,即便是自媒体信息传播活动的编辑把关行为,也要符合编辑把关的本质要求。编辑把关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编辑主体应秉持常量,适应变量,不断超越而至新境。

  二、新媒体环境下编辑把关的新变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网络信息和媒介融合的时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编辑把关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同时复杂多变的网络信息也为编辑把关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编辑把关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新媒体环境下编辑把关的便利性

  新媒体技术的便利性提高了编辑把关的效率。传统编辑活动环境下,编辑主体对稿件的审查基本以人工操作为主,面对铺天盖地的文稿,信息分类、序化、加工等处理环节均依赖手动,编辑劳动任务繁重,而且往往效率不佳。在新媒体环境下,编辑生产力优化,编辑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丰富的操作软件、编校软件和快捷的劳动方式等,可以对信息及其文本实行规范控制,自动分类,流畅修改,准确识错,多样化、自动化的编辑处理技术带来的便利性提高了速度,节省了时间,增强了把关的效率,提升了编校的技术质量。

  新媒体技术的即时性为编辑把关提供了精准定位。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灵活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多样流畅的传播渠道,例如算法,即便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不能否认其存在的价值。它运用相关的追踪技术,定位归纳出受众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当进行策划和信息决策时,可过滤掉冗余、无效甚至劣质信息,优化信息资源。这是编辑把关存在的基础,也是其行为表现的现实着落。信息有效整合基础上的全方位分析,是审视信息及其文本真实性的条件之一,利于呈现事情的整体真实。新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支持,简化了这一过程的程序,寻找到便捷的路径,消除信息繁多庞杂之累,省去人工把关过程的烦琐程序。

  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编辑把关渠道。这是“万物皆媒”的时代,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化的传播,使编辑主体的把关从传统专业主义逐渐转向多元化的主客互动,受众的反馈、交流和参与越来越频繁。任何信息的发布,除了传统编辑的把关,还有各种自媒体用户的多元化审视,弥补了传统编辑单一判断和单向把关的不足,能及时纠偏、改错、补遗,避免编辑把关过程中出现失误,提升、完善了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把关,为编辑把关这一编辑学经典范畴延拓新界面,注入新内涵。

  (二)新媒体环境下编辑把关面临的问题

  个性化的受众表达挑战编辑把关的话语权。“传播的双向使得传播的权力泛化,传播者的权威性被削弱,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使传播的范围具有了无限的广阔性,从而造成信息的泛滥。”编辑把关的权力逐渐弱化,话语权逐渐由权威性转向了反权威性。一方面,由于自媒体编辑发布信息的要求低、成本小,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个人观点充斥各大网络平台,流言、谣言经常涌现,编辑把关的话语权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流中;另一方面,各种网络数据平台中的数据资源,其准确度、精准度、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这些信息削弱或淡化了编辑把关的效果,许多有效的发声不能及时呈现,从而使把关的价值被低估,把关环节被忽视。

  情绪化的编辑行为推发后真相事件的传播。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主体不断泛化,职业编辑的神圣地位被动摇,平民化的信息传播行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编辑职业的门槛降低,失去了往日的文化光辉和庄严形象。很多自媒体用户由于缺乏专业化的采编权,只能获取零零散散的信息,尤其是在一些灾难或者反映人性的事情上,个人很难脱离自身的情绪偏向,往往不注重事件的实证考察,将情绪自觉或不自觉地植入编辑活动过程当中,从而增加了后真相传播的可能性。个体编辑行为与后真相行为的“合谋”,导致信息变异以及信息接受心理的异化与风险放大后的舆情危机。

  多样化的编辑平台增加编辑把关的技术难度。在新媒体环境下,除了报纸、广播电视、“两微一端”等编辑平台,还迎来了各种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媒介产品,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编辑把关变得更为复杂,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编辑把关要不断适应开放、即时的网络环境。信息设备的限制和技术的壁垒,使传统编辑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相应的技术处理技能,算法技术等人工智能渐渐代替传统编辑把关内容。此外,媒介融合下的跨媒体经营方式,也对编辑主体提出新的能力和技术要求。

  动态化的编辑客体延长编辑把关的周期。本文所言动态化的编辑客体,就是指不断更新的信息资源。传统的编辑活动中,稿件是一个静态且完整的文本,只要在规定时段内完成“三审制”等把关工作,确保文稿质量,就达到了把关的要求。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把握时效性、突出连续性尤为重要。信息发布源源不断,内容发布呈现滚动状态,动态化的编辑客体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文本,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出现“舆论反转”等现象,使得速度与真实难以同步,所以编辑主体必须时刻关注信息更新,不断对同一个编辑客体进行连续而多维的把关,直到事件结束。这样反复出现、连续不断的把关活动,无形中延长了编辑把关的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编辑把关的任务。

  娱乐化、商业化的竞争环境考验编辑把关的社会责任。新媒体时代也是一个追求自我享乐、自我陶醉的时代,人们通过媒体、借助技术来消费信息,获取人生之快意。同时,先进技术带来各种竞争和压力,海量信息充斥着多种诱惑和迷茫,很多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开始变得支离破碎,一些道德约束也渐渐不见踪迹,有偿新闻、虚假广告、版权侵犯等现象屡禁不止。放任娱乐,低俗信息泛滥,使得娱乐化的信息茧房像精神鸦片一样麻醉人们的思想,影响社会风气,同时也失去了文化产品本应有的内涵与格调。这也恰好验证了尼尔·波兹曼曾说过的一句话:“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因此,如何在娱乐化、商业化的竞争环境中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承担起相应的文化责任和社会使命,成为编辑主体思考并付诸行动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编辑把关的可为性

  面对机遇和挑战,编辑主体应在把关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要保持传统编辑把关的特色,又要不断优化并赋予编辑把关新的时代内涵;既要遵循传统的编辑把关原则,又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通过各种方式与时俱进地做好把关工作,实现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最优化。

  (一)协同多方话语以凸显把关角色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话语权和参与度不断增强,传统意义上编辑把关的话语权受到冲击,角色也不时弱化。正因如此,就需要协同多方话语,重塑编辑的把关角色,提高公信力和服务力。

  首先,要把握编辑自身话语权。编辑是社会文化发展特别是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把关人,其政治素养决定着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方向,新媒体环境下更需要完善编辑主体的政治理论素养,当好新时代正确导向的把关者;增强编辑主体的守土意识,当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者;提升编辑主体的信息辨别与整合能力,当好新时代编辑出版工作的先行者。通过以上方式增强自身话语权,建设政治敏感度高、责任心大、专业能力强的把关队伍,从而提高编辑主体的引领力,打造精品力作。

  其次,要密切关注受众话语权。新媒体环境下的分众化趋势使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呈现个性化特点,“心中有读者,眼中有市场”,这一现代意义上的读者观念要求编辑把关时以话语受众为本,善于倾听受众心声,捕捉受众的阅读需求,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传递信息,尤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正确对待线上线下的服务,既要从线上获取选题材料,又要在线下及时反馈交流,从而提升自身的服务力和认同力,解决信息传播与知识生产“为谁服务”的问题。

  最后,要注重意见领袖的话语权。新媒体网络舆情语境中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就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一般是某个领域或者行业中的核心人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往往会带来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因此,编辑主体要把好网络舆论关,主动借助意见领袖的力量,引导社会舆论。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未来技术的进步会让编辑自觉地向意见领袖的角色转变,因为这是做好编辑把关的必然趋势。

  (二)增强整合意识以优化把关效果

  一方面,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新媒体环境下,面对碎片化、分众化的信息资源,受众常有选择信息的恐惧感,不时阅读到各种泛滥的失真信息,因此需要且编辑也有责任为其过滤、解读信息,因为“编辑活动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组合的智化活动”。在媒介融合的影响下,要运用搜索引擎、算法等技术主动捕捉热点、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建立负面及有害信息数据库,将低俗有害、虚假信息标记并排除在数据检索范围外;对于枯燥但内容丰富的资源要提炼整合,由此满足受众碎片化的阅读需求;对杂乱无序的素材和资源,要寻找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价值的题材,分门别类地建立数据库,对素材进行增值创造再利用,满足分众化需求,从而实现整体式和提炼式把关的统一,增强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要注重传播平台的整合。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平台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媒介产品内容需要多个平台协同传播,编辑主体必须熟悉各种媒介形式的特点,掌握不同把关标准,找到彼此之间的最佳组合,从而使作品快速呈现最佳表现效果;同时,需要增强平台的市场营销意识,媒介融合条件下,受众有了新的名字即“用户”,用户体验、用户口碑决定信息产品乃至信息生产者的命运。因此,编辑主体首先要从平台用户的需求出发,建立与受众的沟通渠道,帮助用户思考和判断,同时组建互动平台,增强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整合交流意见,推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文化产品,从而增强平台的经济效益。

  (三)借力数字技术以提升把关效率

  新媒体不但是数字技术发展下的产物,而且也带来新的知识和传播技术。各大直播平台、APP、论坛、视频网站、两微一端等成为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展现平台,加上VR、AR、AI、H5、算法等技术的成熟运用,仅仅依靠传统的编辑知识和手段很难适应编辑把关工作,光是筛选UGC所带来的巨大信息量就会让编辑主体力不从心。因此,媒介融合迫使其必须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数字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编辑主体必备能力之一。只有具备新的技术知识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编辑把关工作,才能提高自己把关的话语权。

  数字技术避免了烦琐的把关程序,缩短了把关时间,减轻了把关任务,是优化把关效率的重要支撑。因此,编辑主体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字化版面设计能力,推动编辑活动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展现网络时代特色;要坚持学习相应的技术和手段,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检索工具,提高抓取信息的能力;要熟练运用各种编辑客体(文字、图片、音视频、超链接、人工智能产品等)的编辑加工技巧,在主客体互动中求得协同发展;要利用智能化过滤软件管理网络空间中的言论,拓展智能技术在编辑把关活动中的应用。

  当然,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作为提高效率的辅助手段,永远不能取代思想和智慧,完成编辑把关工作需要编辑融入自己的创造能力,利用数字技术克服弊端,把好技术关,这也是编辑技术素养的体现,由此推动智能把关与人工把关协同发展。编辑主体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学习者;不仅需要知识素养,还要有数字思维。编辑工作的特性是其他行业无法取代的。

  (四)坚守编辑正义以重塑主体价值

  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受到多种外部条件的干扰,编辑把关意识逐渐淡化,传统的传承文化、教化读者、推动社会发展的编辑价值观逐渐被商业化、娱乐化信息冲击,因此需要坚守编辑正义,重塑编辑价值。

  坚守编辑正义,就应该坚持自律和他律。在编辑活动中,坚持编辑自律就是要求编辑主体在选择稿件时不以个人利益和喜好为标准,综合各种因素做到公平公正。同时,编辑把关要审视是否符合道德法律规范,也要考虑是否能发挥引导和教化功能,充分展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一个提高自我道德和法律修养的过程。充分发挥编辑主体的创造性,根据时代的变化塑造真、善、美的编辑人格,赋予编辑责任新的意义,从而为受众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坚守编辑正义,是编辑形象的自我确证,也是当下重塑编辑价值的基础。重塑编辑价值,最重要的是尊重编辑劳动。编辑劳动作为一种独立的劳动形态,是编辑职业分工和社会角色定位的基本依据。尊重编辑劳动本身就是社会行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尊重编辑劳动首先需要全社会特别是编辑自身尊重编辑职业,新媒体技术进步不是工作懈怠的救命索,要求以编辑正义为基,发扬工匠精神,正确对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提升自我评价;其次国家和企业要建立规范使用新媒体的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让编辑的努力付出获得同等回报,回归正义基点。在新的技术环境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营造以正义为追求取向、尊重编辑劳动的氛围。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对编辑主体来说,变化的是增加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要求,不变的是编辑主体依然充当着“把关人”或者“守门人”的角色,依旧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整个编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以替代。新媒体环境下,做好编辑把关工作,不仅体现在对信息及其文本的导向、标题、文字、图片、标点等客体方面的把关,同时也需要编辑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自身的历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继续发挥主体创造性,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遵守职业道德,发挥导向作用,做一个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传媒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