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期刊服务“双一流”建设推进措施

2019-11-15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张伟伟:长安大学杂志社;赵文义: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摘 要】[目的]分析和讨论作为高校对外学术窗口和科学研究平台的学术期刊,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这场改革和发展潮流中应发挥的作用,探讨学术期刊与高校融合发展之道。[方法]探讨世界强国、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科学技术中心、世界学术期刊中心“巧合”重合背后的理论逻辑,分析高校学术期刊融入“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动因和互动逻辑,提出双一流建设中各参与方的积极作为方法。[结果]高校学术期刊服务双一流建设推进中政府行业管理部门鼓励、高校深度参与改革、学术期刊主动作为不可或缺。[结论]借助“双一流”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群,让高校学术期刊出版与“双一流”建设相向而行,同振共鸣。

  【关键词】双一流;学术期刊;高等教育;数字出版

  1  引言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465个[1]。

  “双一流”建设为全面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吹响了中国大学冲刺世界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我国高校学术期刊作为高校对外的学术窗口和科学研究平台,在这场改革和发展潮流中理应发挥培育和促进优势学科发展及培养高新尖科研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此,探讨学术期刊与大学融合发展之道,以借助“双一流”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群,让高校学术期刊出版与“双一流”建设相向而行、同振共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  “双一流”建设与学术期刊发展研究现状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建设,学术期刊的专业性又是其发展趋势,二者用户群体的交叉又决定了相向而行、同振共鸣是实现共赢的必然要求。因此,自“双一流”建设提出以来,出版界和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双一流”建设与学术期刊出版发展的讨论和研究热潮。

  高慧芳[2]就当前高校科技期刊如何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战略中的作用及培育优势学科、培养优势学科人才等方面作了论述,提出高校科技期刊要坚持质量建刊、特色立刊、精品兴刊的办刊思路,认真履行高校科技期刊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的职能,要发现、扶持、培养学术新人,推动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郑琰燚[3]根据“双一流”的建设路径,提出高校学报应该依托所在高校和学科,规划好近期建设任务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发挥学报在学校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推动期刊质量的提升。杨光宗[4]提出高校学术期刊产生之初便是展现高校学科建设成果的载体与窗口,但面对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高校学术期刊面临全新挑战,指出应让高校学术期刊成为一流学科的品牌代言人与展示平台,把建设适应“双一流”要求的期刊平台作为大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高校学术期刊的出版机制,引领和推动一流学科发展。丁佐奇[5]在分析近代科技期刊和科技创新交互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科技期刊在助力重大科技突破及催生新的学科方向中的作用,以及科技期刊如何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聚焦和引导关键科学问题,并围绕“双一流”建设需求,提出新时期科技期刊应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绩效评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助力。郝雪[6]立足于“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学报带来的突破可能、栏目重组机会和发展机遇,提出高校学报必须从内部发力,从自身做起,从大局出发,合理制定具体措施,从栏目入手着力打造支撑平台,从发展角度规划学术期刊群,不断提升办刊层次。金一超[7]提出高校学报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学术导向,凝练“双一流”建设价值取向;通过激发学术创新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编辑素养,夯实“双一流”建设学科基础;通过培育特色栏目,发挥区域特色,重视内涵发展,形成独特风格;通过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丁佐奇[8]还研究了中国高校主办的SCI收录期刊对基本科学指标ESI学科发展的贡献度,发现高校主办的SCI收录期刊对其高校ESI学科建设作出较大贡献,但整体而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落后于学科发展。宛小燕[9]发现科技期刊在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功能,在“双一流”背景下应重点把握其功能的实现途径,以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蒋剑峰[10]通过访谈国际知名翻译学期刊Babel主编,以“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为背景,提出翻译学学科建设与国际期刊投稿的具体建议。管珺[11]、田江[12]、东艳[13]、武晓耕[14]、范军[15]等也分析了高校“双一流”建设对学术期刊的意义和作用。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出版界和学术界充分重视“双一流”建设对学术期刊出版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就“双一流”建设与学术期刊出版业发展之间的互利共赢关系已有了一定认识。但目前的研究仍多是宏观政策解读,过多地偏重于“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学术期刊的积极作用,而忽视了高校学术期刊融入“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动因和互动逻辑这一深层次问题的研究,缺乏清晰动力机制,致“双一流”建设与学术期刊互动发展间难以产生持久、广泛、长远的热情和动力。

  3  学术期刊发展与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国家实力互为依存

  近现代以来,世界强国先后历经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演变进程中:世界一流大学先后历经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柏林大学、哈佛大学的变迁;科学技术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法国、德国,最后在20世纪初转移到美国;学术期刊从英国诞生后历经法国专业性刊物的壮大和德国的一统天下,最后到美国的独霸全球。国家实力与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学术期刊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1  世界科学技术史发展历程

  13世纪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扩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地出现了以工厂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随后在这几个城市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结束了欧洲近千年的黑暗中世界。文艺复兴运动中出现的著名科学家伽利略、科学著作《星空信使》、科学发明天文望远镜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15——17世纪初意大利率先成为全球科学技术中心的格局。17——18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英国皇家学会的出现和大批知名科学家(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的涌现使英国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16]。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期,法国在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的推动下,建立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科学制度,并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科学技术中心。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德国出现了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成为新的科技中心;到了近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生物科技与产业革命,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现[17],使美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科技研究中心。[18]

  3.2  世界高等教育史发展历程

  世界一流大学代表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教育发展了,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国家建设就迈上了快车道。因此,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世界强国崛起的普遍规律,从15世纪的意大利,到之后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无一例外[19]: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建立于1088年,是欧洲所有大学的母校,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引领17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是18世纪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19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独树一帜,20世纪初期开始崛起的美国哈佛大学则推动美国逐渐成功跻身世界超级大国。

  3.3  世界学术期刊史发展历程

  1536年,意大利出现的公开发行的手抄新闻被认为是最早的出版物[20]。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随后出现了众多学术组织。在口头交流、信件交流无法满足学术交流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应运而生。普遍认为,于1665年在英国和法国分别创立的学术刊物《哲学汇刊》和《学者杂志》是最早的学术期刊。随着科技发展,综合性学术期刊已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1778年第一本专业学术期刊《化学会志》在英国诞生,1830年法国人创办了地质学专业期刊《法国地质学会通报》[20-22]。17——18世纪中叶,德国成为学术期刊出版业的霸主,这时比较知名的学术期刊也基本都是德语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版业一度衰退。美国成为当代名副其实的世界学术期刊出版中心,其出版的学术期刊被SCI检索2982种,全球占比34%,被SSCI检索1368种,全球占比42%,被EI检索1927种,全球占比43%。

  世界强国、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科学技术中心、世界学术期刊中心“巧合”重合的背后是四者的深度耦合,四者相互促进、互为依存。世界一流大学的产生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生产更多的科学研究成果,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繁荣学术交流,学术期刊因学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壮大;科学技术的进步则会产生学术交流的现实需求,进而带动学术期刊大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会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催生一流大学;发达的学术期刊市场则能增强学术传播的速率和效率,提升科研效率,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进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大学水平。优秀的高等教育,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先的学术期刊共同推动强盛国家的产生,强大的国家又是三者持续领先的坚强后盾。

  4  高校学术期刊与“双一流”建设相辅相成

  4.1  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学术期刊依赖又推动学科发展

  高校的“第三势力”主要指实验室、期刊社和图书馆[15]。学术期刊作为高校“第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社会影响力的建构功不可没。如民国四大学术期刊中除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其余3种《国学季刊》《清华学报》《燕京学报》均出自高校(分别出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其在提升三大高校的影响力方面居功至伟[23]。山东大学主办的《文史哲》杂志对于山东大学文科的发展、学校的社会形象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双一流”建设的根本是一流学科,大学的学科主要表现为研究平台、团队、制度、学科文化,普遍认为一流学科应具有一流学术队伍、科研成果、学生质量、学术声誉[2]。学术期刊是学科交流的重要平台,其引导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创新。学术期刊产生之初便具有强烈的学科性。如世界上最早的学术期刊《哲学汇刊》便主要刊登物理学科方面的学术成果,1792年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学术期刊《吴医汇讲》便主要刊登中医方面的成果[5]。尤其是现当代的高校学术期刊更是如此,如《学桴》《复旦学报》《文史哲》《清华学报》等,其办刊宗旨中明确提出其为学校学科建设服务[4]。

  同时,学科建设中,人才更是基础。而学术期刊与学术人才天然的良好对接关系则为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沟通渠道。学术期刊可利用期刊的编委、作者资源,为学校相关学科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与学校重金引进各类人才的方式相比,这是投入相对较少、管理相对简单、效果相对显著的学科建设方式。

  4.2  “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为学术期刊发展提供历史机遇

  内容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高校是学术期刊内容的重要源头。我国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并在此后的40年中不断发展、壮大,直至近年来逐步在获奖、项目、论文发表中占据重要地位:①高校获得的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比重逐步提高,1980年代,高校获奖占比约为1/3,之后逐步提高到1/2,直至近年来约占2/3[24]。如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38项,高校以第一单位完成29项,占比76%;技术发明奖49项,高校以第一单位完成38项,占比78%;科技进步奖137项,高校以第一单位完成85项,占比62%;②代表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的论文发表数量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规律,近年来,高校师生发表论文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70%[24]左右。据统计,2016年我国卓越论文约12万篇,其中高校产出占比84.0%[14];③近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中,高校获得面上、重点项目资助的比例分别为80%、60%[24]。

  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还会进一步增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无疑会为高校持续带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20世纪40年代初,北美高校借鉴企业的竞争淘汰机制引入“非升即走”(up-or-out)制度,清华大学在1993开始试点“非升即走”[25],随后部分985高校逐步跟进,及至“双一流”建设启动,基于“双一流”评估的现实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非升即走”在国内迎来大规模发展,目前约有90%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完成了“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改革。尽管各高校对“非升即走”聘用人员的考核标准不尽相同,但其核心考核指标仍大同小异,无一不指向聘用人员优秀的科研工作能力(具体细化为论文+项目)。可以预见的是,在长聘教职和个人发展的现实利益前,在国家经济持续繁荣、科研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在海外优秀人才不断通过各类人才项目汇入国内高校的大形势下,高校高质量科研成果持续增长将顺理成章。这些都为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与质量提升提供了先决条件。

  另外,许多学报以高校名字命名,“双一流”建设导致的高校重新洗牌将会为学报带来重大发展机遇;重学科轻整体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为大学学报向专业期刊转型提供了契机;“双一流”建设的投入需要高校重新调整发展思路,编制预算,为期刊经费投入提供可能;全新的政策支持、资源配置,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都将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源头活水和发展动力[15]。

  5  高校学术期刊服务“双一流”建设推进措施

  5.1  政府行业管理部门鼓励

  《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等明确提出对学术期刊进行市场化改革[26],但至今也只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少数几个高校进行了市场化改制。高校学术期刊的市场化改革步履维艰,其中固然有市场化的学术期刊难以依靠期刊本身资源筹集足够的办刊资金的现实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莫过于各个高校深知学术期刊对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也了解现今刊号审批的困难,不愿也不能主动将主办的学术期刊拱手推向市场。但现实情况是:高校不愿让学术期刊脱钩,但也没有充分重视期刊的发展。毕竟现今对学校的各类考评指标中,学术期刊的作用似乎最多只能算得上锦上添花,难成雪中送炭的“硬通货”。

  习近平主席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均明确提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在高校投入无动力,而学界有期望的背景下,相关管理部门应有作为。如可顺势在“双一流”建设考核指标中将学术期刊办刊质量作为高校办学水平考核的一部分,引导高校主动加大办刊资源投入,借顺势解决现今高校期刊多而不强的困境,提升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同时,在增加考核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还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刊号资源供给,鼓励“双一流”高校利用形成的一流学科作者群和学术资源创办新的一流学术期刊。

  另外,现行评价体制也间接导致学术期刊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被动缺位。用SCI论文等考核双一流高校,导致大量学术论文外流,高校学术期刊难以刊发本校优势学科的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致使期刊学术水准降低,而低水平的学术期刊更无法吸引国外的高水平论文,最终导致推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失效,使高校学术期刊无法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有所作为。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尝试在学术评价机制上有所改进,通过保护优秀学术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促使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校学术期刊双赢。学术评价体制改革近年来也动作频频。如2019年3月中国科协发布“2019年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实施方案(试行)”,试图打破“唯SCI”的评价体系,建立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根据项目实施目标看,这份分级目录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计量中心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科协将中外文所有期刊放在一起评价,中科院只评价SCI期刊。又如:201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鼓励院士们在10篇代表作中要有1篇是发表在中国自己的杂志上[27];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等。可以预见,这些星星之火终将形成燎原之势。

  5.2  高校深度参与改革

  学校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学术期刊与学校“双一流”建设是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应避免学术期刊是非核心边缘部门的不当认识,在经费上批预算,在政策上给支持,在考核上压担子。一些双一流高校已经走在前列,且其经验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如清华大学出台《清华大学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创办或主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提高进入SCI、SSCI等主要文献检索的刊物数”,在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1种英文科技期刊涉及该校30个理工类一流学科中的10个。再如上海大学就专门探讨过学术期刊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关联,且部分期刊被纳入“一流学科三年建设规划”之中[14]。

  人才成就事业,学校应重视学术期刊编辑职业认同感较低的问题[28]。职业认同感较低的直接原因是,在现行框架下,编辑在高校中被定义为非核心岗位,由此导致编辑的相关事项并不会引起学校重视,也就没有解决的通道,继而使编辑产生职业倦怠,服务“双一流”建设意识淡薄。比如,现行对编辑的职称评定,仍以对教师的考评为参考,与期刊办好办坏没有直接联系,而是更多地考核是否在编辑专业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是否有相应级别的研究项目。纵使达到考核要求,也不一定能被聘用,因为聘用指标要留给核心岗位的教师,而不是编辑这类教辅人员。而且,很多高校的编辑系列根本就没有设置正高级职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政策鼓励关键。学校应该借“双一流”建设的契机,在各种规章制度修订、改革中给政策。不能既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要让编辑人员静得下心,安安心心干事业。

  高校在关注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之外,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现有评价体制的弊端,如对在校生科研水平的评价。2019年4月22日,清华大学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出台,提出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而是更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创新性。从学术期刊角度看,这种摒弃论文数量、论文发表期刊的政策引导,会使更多学术成果用更熟练的中文写成并发表在中文期刊上,高校学术期刊也可能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优先得到更多的高质量稿源。

  5.3  学术期刊主动作为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术期刊可充分借助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主动出击,有所作为,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孵化器作用,将高校学术期刊打造成为一流学科的品牌代言人与展示平台,为“双一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①专业化。摆脱以往贪大求全、以高校学科定期刊栏目的不当做法,依托高校(准)一流学科优势,培育学术期刊个性鲜明的特色栏目和办刊方向。②重视国际化。“双一流”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世界一流,学术无国界决定了学术期刊国际化道路阻碍更小[29——30],国际化的学术期刊则可为学校的学科从中国一流向世界一流发展提供支撑和引导。③集群化。利用学校学科影响力,办好本校学术期刊的同时,尝试刊群建设,走集群化发展路线[31],提升学校学科话语权和在行业内影响力。行业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期刊可主导刊群建设,意欲提升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也应积极参与。④差异化。根据“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学术期刊充分考虑国际竞争发展的策略,应用学科学术期刊兼顾国家需求、国际比较的发展策略,人文社会科学注重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引领作用的发展策略。

  学术期刊也有培育学科人才的重要责任。伴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大量创新性科研成果和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优秀的科研成果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学术期刊应积极与这些作者保持密切联系,做好学术作者梯队建设工作,保障刊物内容质量。同时,在“双一流”建设中,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也应得到充分发挥。编辑出版学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下的重要二级学科,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多个学校都有相关专业。强调学术型编辑时,应该是编辑业务能力、编辑理论水平、期刊业务三者的综合。在利用编著的学术期刊服务于“双一流”建设之外,编辑个人也应有所作为。如在较强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学术期刊编辑还可利用在工作中积累的论文写作技能,开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堂,吸引研究生选修,提高学生和老师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还可以根据收稿情况和掌握的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为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6  结语

  世界强国、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科学技术中心、世界学术期刊中心四者重合的背后是其深度耦合,四者相互促进、互为依存。“双一流”建设为全面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我国高校学术期刊作为高校对外的学术窗口和科学研究平台,在这场改革和发展潮流中理应发挥培育和促进优势学科发展及培养高新尖科研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政府行业管理部门、高校、学术期刊应借助“双一流”建设契机,打造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群,让高校学术期刊出版与“双一流”建设相向而行、同振共鸣。

  参考文献

  [1]段艳文.科技期刊要“高精尖”也要普及化[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0-16(005).

  [2]高慧芳.高校科技期刊在促进“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2):91-95.

  [3]郑琰燚,李燕文,莫弦丰,等.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J].编辑学报,2017,29(2):160-162.

  [4]杨光宗,刘钰婧.高校学术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引领、推动及发展[J].出版科学,2018,26(3):19-22.

  [5]丁佐奇.科技期刊多维度助力科技创新与“双一流”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8(9):11-15.

  [6]郝雪,刘春光,杨永生.高校学报服务“双一流”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辽宁省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9):882-887.

  [7]金一超.“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学报的发展支点[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3):155-160.

  [8]丁佐奇.中国高校主办的SCI收录期刊对ESI学科贡献度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722-727.

  [9]宛小燕.“双一流”背景下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关系的思考: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期刊为例[C]//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机遇与挑战: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北京: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2017:6.

  [10]蒋剑峰,马会娟.“双一流”背景下的翻译学学科建设与国际期刊投稿:Babel主编弗兰斯•德拉埃教授访谈录[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3):79-84,12.

  [11]管珺,章诚,张爱梅.发挥高校科技期刊孵化器作用,推动“双一流”建设[J].出版广角,2016(19):52-54.

  [12]田江.“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提升的协同机制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7(12):23-26.

  [13]东艳.创新驱动理念下高校学报服务“双一流”建设探讨[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7,35(4):93-96.

  [14]武晓耕,韩俊.“双一流”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发展策略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8(8):142-146.

  [15]范军.“双一流”建设更需要一流的大学出版[J].出版科学,2017,25(6):1,24.

  [16]英国成为第二个科技中心的原因及表现[EB/OL].(2018-07-11)[2019-04-21]..

  [17]工业革命[EB/OL].(2009-07-11)[2019-04-21]..

  [18]杜晓利.世界教育研究中心的转移及其相关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6):56-59.

  [19]白强.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逻辑根据与路径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6):208-216.

  [20]刘芳.学术期刊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4):118-122.

  [21]关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EB/OL].(2018-09-14)[2019-04-21]..

  [22]罗建雄.西方期刊的形成和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2(4):48-50.

  [23]关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EB/OL].(2018-09-14)[2019-04-21]..

  [24]罗建雄.西方期刊的形成和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2(4):48-50.

  [25]“非升即走”在中国高校[EB/OL].(2018-11-21)[2019-04-21]..

  [26]李航,张宏.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7):732-738.

  [27]院士10篇代表作要有1篇在中国杂志发表[EB/OL].(2018-02-08)[2019-04-21]..

  [28]李文娟,张红霞.“双一流”建设契机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才的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64-69.

  [29]张伟伟,刘佼,赵文义.借力英文化实现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8(7):10-15.

  [30]张伟伟,王磊,赵文义.“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J].科技与出版,2019(6):18-22.

  [31]张伟伟,李燕,赵文义,等.供给侧视域下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2):151-15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