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培育一流科技期刊 助推一流学科建设

2019-11-15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陈鹏、黄历、叶宏玉、梁凯、马月姣、刘艳、齐亚丽、黄硕琳:上海海洋大学期刊中心

  【摘 要】科技期刊是推进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文章阐述一流学科建设为一流科技期刊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从服务学科建设的系统工程、人才队伍培养、科技创新等角度,探讨培育一流科技期刊在助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一流学科建设;科技期刊;培育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作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头等大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实现依靠的是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而高水平科学研究则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和路径[1]。高水平科学研究瞄准的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主战场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获得的科技成果不但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更具有建设性和实践性。

  科技期刊是集聚前沿、尖端科技信息的主要平台,是高水平科研成果传播和展示的交流平台。近20年来,国内期刊的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增速显著滞后于我国科研投入、科研水平和科研产出的持续提升,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服务的能力不足。

  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的就是要将“双一流”建设所取得的一流的、高水平的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期刊这个平台发布到世界舞台,面向世界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去展示、去引领,从而提高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力,提升“双一流”科技成果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助力“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科技期刊应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这一新的历史机遇,明确定位,加快培育一流科技期刊,助力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

  1  一流学科建设给科技期刊发展带来的机遇

  1.1  一流学科的人才培养为科技期刊发展铸造核心

  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打造一流科研队伍,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1]。一流学科建设的成功与否与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密切相关,只有拥有学术造诣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或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以及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且两者相互支持、相互协作,才能打造出学科的“高峰和高原”。一流的科研队伍是一流科技期刊所必须依赖的核心团队,他们既可以作为科技期刊的优秀主编、优秀审稿专家,为科技期刊把握发展方向和内容质量;更可以作为优秀的作者队伍为科技期刊提供优质的科技论文,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作为优秀的读者队伍,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言献策。

  1.2  一流学科的成果转化为科技期刊发展奠定基础一流学科建设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综合性、长期性的系统建设,注重的是加强系统规划和统筹设计,优化学科结构布局、梳理学科优势亮点、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做大做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并立足国家大局、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持续投入,从而带来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和成果产出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科技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传播的重要渠道,记录和传播科研成果从而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是科技期刊的历史使命,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的大量涌现,必将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引来“源头活水”。研究者通过科技期刊这一平台,相互学习、交流,使得学术在研讨中得以发展,思想在碰撞中砥砺,创新在交流中得以激发,进而为一流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更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奠定基础。

  1.3  一流学科的知识创新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孙绵涛等[2]认为,知识创新是实现一流学科建设任务的关键,对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促进优秀科技成果的产出以及树立良好的社会影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流学科建设的“牛鼻子”。

  杨旭东等[3]认为,一流学科创新性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在科技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却是国际上公认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科技期刊是知识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就是反映学科研究和发展的最新成果(或最高成果)和最前沿动态,在过去100多年中,80%以上的世界科技创新知识成果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没有了创新科技成果的支撑,科技期刊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与活力。

  2  培育一流科技期刊,为学科建设的系统工程服务

  2.1  充分运用相关政策,夯实服务落地基础

  把握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国家需要。为全面落实中央《意见》精神,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这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政策保障。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纳入本单位的“双一流”建设规划。

  山东大学制订《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计划》,计划明确了科技期刊是学术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有力支撑,并将科技期刊建设纳入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和事业发展规划,致力“强刊兴学”,为一流学科建设服务。

  上海海洋大学实施《水产一流学科支持高水平特色期刊建设计划》,把学校主办的期刊纳入一流学科建设成果考核计划,全力打造国内水产领域唯一的一本英文水产期刊。中国水产学会作为期刊主办单位之一,获得了中国科协的创建世界一流学会试点项目支持,其中“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项目任务之一。为此,中国水产学会与上海海洋大学签订了《支持水产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助力一流学科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学会。

  2.2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扩大学科建设考核与评估空间

  近20年,我国的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过于倚重SCI期刊和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导致国内本土科技期刊在一些科研机构评价体系中的弱化,这种一刀切式的科研管理与评价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国际科技论文产出不断增加,使国内90%的优质稿源包括具有原始创新的优秀科研成果流到国外SCI科技期刊上发表。国内SCI期刊上的文献量不足10%,使得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用高科研经费投入获得的科技成果在自己的期刊上得不到应有的反映,丢掉了首发权,进而影响了我国在科技议题设置、一流大学的地位认可、一流学科的科学评估和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话语权。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制订或参与制订既适应国际标准,又符合国情的科学评价体系,包括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科研贡献的评价体系、科研工作业绩的评价体系。其中,客观评价国内科技期刊、构建社会荣誉体系也是重要环节之一。

  1)建立科学的期刊评价体系。

  2019年,中国科协实施《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实施方案(试行)》,在15个左右领域建立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并采取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推动国内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吸引高水平论文在国内科技期刊首发,持续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只有拥有了属于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一流学科学术成果的发布才不再受制于人,一流学科建设的考核与评估才不会仅仅依赖于国外SCI评价体系。

  2)构建社会荣誉体系。

  一流学科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对学科方向的凝练和对整个领域发展趋势的认知,一流科技期刊所需要的内容正是一流学科对最前沿认知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作为整个领域发展的风向标和引航员。但是,这些成果是否是学科前沿问题、重大科学问题则需要同行评议专家的确定。同行评议专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评审,实际上也是从事一项重要的学术劳动。但目前在国内,评审专家所提的修改意见还处于被埋没的状态,没有被当作一种劳动付出或学术成果来对待。国外的社会荣誉体系建设相对完善,评审专家的工作可以进行量化、认证,有社会荣誉认可机制,如Publons作为一款国际第三方认证软件,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审稿人的审稿行为提供权威认证。这种机制让评审工作获得认可,将会激励专家主动提供更高质量的审稿意见。国家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建立相关社会荣誉体系,并将其纳入学术考核,在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一流学科建设把好脉、把好关,为一流学科成果评估提供精准服务。

  3  培育一流科技期刊,为一流学科的人才培养服务

  人才是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期刊发展的依靠,只有培养和壮大一批富有创造力的学科高端人才、高水平编委队伍、一流编辑人才,一流学科和一流科技期刊才会有建设的根基。

  3.1  加强编委队伍建设,为一流学科汇聚高端人才

  主编和编委是期刊的灵魂与代表,是形成期刊品牌的有力保障,是吸引优秀稿源、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4]。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一般都是活跃在本领域的科研领军人才,具有很高的学术威信和影响力。期刊可以借助并发挥这些优秀编委的作用,通过召开编委会、发起学术论坛、主持专题/专栏,汇聚领域高端人才,形成学科建设的“高端智库”,为学科发展和未来趋势建言献策,促进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高校本身就汇聚了很多国内外知名学者或客座教授,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主办的科技期刊应搭建好为“双一流”建设服务的平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学报》《渔业学报(英)》中英文两刊是学校与中国水产学会联合主办的水产领域优秀刊物,一直把打造一流学术团队作为期刊发展的重点方向,编委队伍来自中国水产学会21个分支学术机构、水产领域10个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单位、教育部4个A+水产学科单位的学科带头人。部分编委被上海海洋大学聘为客座教授,部分编委被聘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导师,部分编委作为高端人才直接被引进高校,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作为水产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近三年内,有两个与水产学科直接相关的动植物学科和农业学科进入ESI前1%。

  3.2  加强学术队伍建设,为一流学科贮备后备力量

  一流学科建设是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指导思想,一流学科人才队伍中有高端人才,也有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都还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年科研人员,因此,借助一流科技期刊高水平的编委队伍和一流编辑队伍,期刊可以参与到一流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去,在科研立项、科技论文写作、评审等方面给予他们扶持与引导,把他们培养成一流学科建设的强大的后备力量。

  4  培育一流科技期刊,为一流学科的科技创新服务

  科技期刊是实现科技创新全球化的、必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途径。英国有《Nature》,美国有《Science》,它们的新闻报道往往比论文更受大家的关注,一些最新的发现和成果往往都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它们占据着科技创新发布的主动权。

  我国是科技大国,科技投入已达世界第二名,以科技创新为标志的国际SCI论文产出量年年上升,2015年29.68万篇,2016年32.42万篇,到实施“双一流”建设,2017年达到36.12万篇,2018年更是上升到41.80万篇,如果我们能借助自己的“双一流”学术成果强化科技创新发布平台,创建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进而形成对全世界优秀成果的吸引力,使中国成为全球科研成果传播体系的中心之一,将对我们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将成为中国由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标志之一。

  为此,国家可以考虑把科技期刊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一些属于国家一流基础学科、新型交叉学科、战略前沿学科领域的优秀中文和英文科技期刊,优先布局,重点建设。拥有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就是拥有了国际学术创新高地,拥有了科技前沿发展的“领航权”,从而引导全球科技发展方向。丁佐奇等[5]曾对高校主办的SCI期刊对ESI学科的影响进行过定量研究,发现高校主办的SCI期刊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两个方面对其高校ESI学科的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因此,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获得世界评价体系的认可,占领国际话语权高地,是宣传和展示我国一流学科创新科技成果、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一流学科建设的知识创新发展成果,如果没有科技期刊这种载体对创新知识、创新技术的传播与应用,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发展将会举步维艰。

  5  结语

  一流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互为促进、相辅相成[5],一流科技期刊不仅要抓住一流学科建设这一机遇,充分发扬期刊学术引领的优势,不断保持为一流学科建设及科技创新服务的办刊思想;还要坚持以学术期刊为牵引,提升为一流学科人才培养服务的能力,汇聚高端人才、培养学术后备力量,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方守恩,曹文泽,谢辉,等.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7(3/4):18-23.

  [2]孙绵涛,郭玲.知识创新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7):1-9.

  [3]杨旭东.创办国际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推动作用[J].科技与出版,2018(9):21-25.

  [4]刘天星,武文,任胜利,等.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问卷调查分析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6):667-676.

  [5]丁佐奇.中国高校主办的SCI收录期刊对ESI学科贡献度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722-72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