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论维护学术期刊出版语种多样化的必要性

2019-11-15 来源:《中国编辑》
  【作 者】陈小华: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期刊编辑部

  【摘 要】针对学术期刊出版语种存在向英文过度集中的现状,提出要维护学术期刊出版语种多样化。学术期刊出版语种多样化,有利于科技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各国建设基于语种多样化土壤的文化工程,有利于破除学术期刊出版的国际垄断,有利于强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语种;软实力;影响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1]。某个语种往往伴随着一定区域的人类社会组织长期、缓慢的演化过程而产生,并承担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传播信息、维护社会关系的神圣使命。某个语种一旦被某个国家确定为官方语言,它就成为这个国家对外交流的母语,其被国际上使用的频度、传播的范围往往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传媒业蓬勃发展,传播科技信息和学术成果的各种学术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绞尽脑汁探索各种能办成有世界影响力品牌期刊的渠道。于是,基于办刊模式、出版路径、稿源获取、作者培养、语种选择等方面的研究,亦是前赴后继。笔者以为,离开内容去追逐其他提升期刊影响力的路径要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特别是抛开办刊所在国的母语,而去选择自己不擅长的语种办刊,其前景难以预判。值得指出的是,维护世界学术期刊出版语种的多样化,恰恰是尊重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实现差异性、特色性办刊,形成良好学术期刊办刊的竞争氛围,承认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存在不平衡现状,崇尚世界多极化的理性选择。

  一、学术期刊出版是科技的传承与创新,出版语种多样化有利于传承与创新

  学术期刊本身是科学技术的一个环节;编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文章”上,而不能放在“期刊”上[2]。学术期刊出版不仅是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一部分,而且随着出版历史的延续、积淀和出版工作的不断发展、深化,它又成为追溯科学技术发展足迹、传播和记载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引领和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的良好载体。学术期刊刊发论文的内容主要由文字、图表、公式、数据、符号、视频等组成,其中语言表述占很大的比重。很显然,语种对源自特定国家的论文成果的呈现、传播效果存在不同的契合度,而办刊者的母语无疑最适合呈现该国产出的科技成果。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诸多差异性,而且世界科技大国的地位亦非一成不变,世界的科技中心也随战争、环境、经济、科学家数量的变化而发生迁移。因此,以某国母语出版的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是固定的,除非发生了人为的语种选择性办刊现象,也就是多数国家因某些共同利益考量倾向于采用同一种语言办刊。事实上,语言的产生、发展本身也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内容之一,某些特定的科学研究过程、内容基于母语的记载、表述会更加精细、准确;而且,某种语言本身也可能是另一种更高级、先进语言产生的基础。所以,保障语种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存在,维护交流、传播、学术期刊出版语种多样化本身就是保护科学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因为,学术期刊出版语种的多样化可以抵御出版语种单一存在的某些风险,比如单一语种表现形式的枯燥、匾乏,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一语种对阅读者吸引力的降低和思维及心理的局限。科技创新本身就强调突破、改变与多元,它与学术出版里的语种单一或语种垄断是格格不入的。人们因为某种语言的现世影响力或以该语种出版的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高,就放弃自己原有的母语而改由该语种出版,实际上是对科学发展规律的不尊重,也是对所办期刊缺少自信。因为,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科学知识的历史继承性。科学不是哪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时期内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的结晶[3]。同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是以科学技术的创新水平为基础,是以刊发科研成果的论文质量为根本,而不是依仗某种使用范围广的语种或者某些影响力大的期刊或平台。

  二、学术期刊出版属于文化建设工程,需要语种多样化的竞争土壤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4]。从这个定义看,学术期刊无疑属于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就是在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程。可见,办刊人肩负着人类社会神圣而伟大的使命,定当全力以赴、不负众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从宏观上讲,办刊人的文化自信,首先必须建立在对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熟悉与认可的基础上;其次必须建立在精准、热衷运用母语,传播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最后必须树立办好学术期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专业力量的雄心壮志。

  建设每个国家独有的文化工程,办好用自己母语出版的学术期刊,既是国家实现自主科学技术创新,营造可持续的学术出版环境,为维护世界出版语种多样化注入活力的根本;也是防止文化传播、渗透、交流中的单边主义,打破学术期刊出版的唯影响力壁垒,保护基于多语种的文化百花园延续、演替环境的国家责任。目前,学术期刊出版影响力等的评价体系和主导权,主要掌握在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手里,而它们的母语是在全世界占优势的英语。这里有一个逻辑必须厘清,即它们掌握学术期刊的评价主导权并办有多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不是因为它们的母语是英语,而是它们在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办刊模式、理念上暂时领先于世界。据此,我们必须时刻认识学术期刊创立国际品牌的根基:学术期刊出版国的出版制度安排是学术期刊良性、可持续国际化发展的保障,也是学术期刊持续引领国际学术市场的动力来源[6];对于中国的学术评价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适合于汉语学术的国际化评价体系[7]。

  三、学术期刊出版是一种市场行为,出版语种的过度集中容易产生垄断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8]学术期刊出版作为知识传播的有效手段,必须敢于、善于借助市场的手段去尽可能拓展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为此,国家管理期刊的政府部门,首先要遵守市场的运行规律,为学术期刊出版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其次要积极搭建学术期刊出版走向国际的市场平台,比如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鼓励以母语为主的出版国办刊模式、防止学术期刊出版的语种垄断。目前,学术期刊的出版语种已明显向英语倾斜,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基木被英文学术期刊垄断,高影响力的学术出版平台也大多采用英语出版。长此以往的结果是: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和出版平台垄断了优质学术资源的出版,同时向使用者和资源提供者收取高额的使用费和出版费;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投入大量人财物取得的学术成果被无偿或低价收走,造成用母语出版的学术期刊资源匾乏、影响力下降、难以创建国际品牌;为了获取学术期刊的高国际影响力,非英语国家不惜投入巨资去办英文学术期刊,但是由于办刊人才(特别是语言人才)、理念、文化氛围等,往往事倍功半,反过来加剧了学术期刊单语种的垄断,干扰了学术期刊出版业的公平竞争。为了增加发表的可能性,中国学者只好迎合西方学术刊物的口味,却不知不觉陷入更深的困境:首先是要接受英语,接受英语在国际上的文化霸权地位;其次是学术语言的西化;最后是问题意识和视角的西化导致的水土不服[9]。可见,一味地追逐英文学术期刊或出版平台的影响力而不惜将优秀的学术成果投出国门发表,或者跟风高影响力学术期刊的语种办刊,正是助推了英文学术期刊出版的垄断。

  四、学术期刊出版属于国家软实力的内容,必须立足母语

  国家软实力包括国家的文化实力,而学术期刊出版的水平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国家文化实力的一部分。当前,中国在世界文化软实力较量过程中优势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自身文化还不够自信,过度迎合欧美标准、国际潮流,忽视了对民族风格的追求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10]。笔者以为,对自身文化不够自信的一种体现,是对国家语言——母语的不自信,对用母语出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缺乏自信,换言之是对国家文化实力不够自信。在迎合欧美标准上,我们同样表现出对母语的不自信。比如,一个国家的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和引用,普遍认为是评价国家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11]。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于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它主要收录世界各地创办的符合其设立标准的英文科技期刊。标准由美国设立,收录期刊的出版语种由它规定,在我国国家软实力大幅提升的今天,对我国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出版明显不利。用非母语出版学术期刊已然表现出明显弊端:中国在2011年对200多种英文刊的质量检查中,发现编校质量合格的英文刊只有20%,有关领导在一次期刊界大会上公开批评道:“这样的质量,走出去的越多越丢脸。”更重要的问题是,大多数英文刊发行量和国际影响都少得可怜,因为很难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12]。在出版语言方面,中国学术期刊应该主要采用中文出版,对于国际上的英文投稿和其他语言投稿,可以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翻译成中文[13]。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也许已经不必一味遵循已有的规则,而应通过不断努力和有效的沟通,对现行的国际规则提出挑战和谈判[14]。总之,在打造中国学术期刊出版的软实力方面,我们要立足母语,完善自己的软实力结构,将传播具有世界价值的高水平科技成果作为学术期刊出版的核心软实力,围绕核心软实力配套合理的出版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模式和评价体系,让我们的学术期刊出版价值观逐渐被国际上所接受,并发展成为一种代表国家的、具有引领意义的软实力成分。

  著名学者资中筠说:“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与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15]同样,一个惯用中文思考的人要转而去办好英文期刊,或者请母语是英语的专家来编辑习惯用中文思考的人写的英文论文,均属勉为其难。硬要追逐潮流、急于功利,以非母语身份去出版英文学术期刊,分明有用短弃长之嫌,容易导致科技成果表述的偏误,削弱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不利于本国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

  五、基于多语种的学术期刊出版,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三十一届会议上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16]。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文化,其重要的载体之一便是语言。换言之,语种的多样化对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对科学技术、管理制度的革新,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繁荣,恰似土壤之于种子,具有孕育并供养成长的作用。因此,维护学术期刊出版语种的多样化,不仅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交流、引发科学技术革命和创新的不竭动力,更是把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就推向世界各地、形成多种文化和技术交融发展的有效抓手。我们要做的是,努力让中文学术期刊出版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前进,而不是舍本逐末,找捷径、搭快车;始终坚持学术期刊出版“内容为王”的原则,不断吸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出版管理机制和出版模式,真正在国际学术期刊出版中占据一席之地。所以我们既要关注“计量”指标的提升,更要关注期刊出版的内容诚信有用,对利技研究与人类进步真正产生价值[17]。有效参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需要我们拿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长期保有文化自信,不辱将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推向世界高地的历史使命。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601.

  [2]编辑学报编辑部.冯长根同志谈“学术期刊的本质”.编辑学报,2004(2).

  [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现代科学史研究室.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52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371-137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6]赵文义,张积玉.国家利益与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出版发行研究,2011(5).

  [7]桑海.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国际化.云梦学刊,2013(4).

  [8]松鹰:培根的三句名言.(2008-09-16).http://book.ifcnb.com/ycsl/200809/0916_3564_786869_1.shtml.

  [9]桑海.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国际化.云梦学刊,2013(4).

  [10]肖贵清,张安.关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1).

  [11]刘雅娟,王岩.用文献计量学评价基础研究的几项指标探讨:论文、引文和期刊影响因子.科研管理,2000,21(1).

  [12]桑海.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国际化.云梦学刊,2013(4).

  [13]赵文义,张积玉.国家利益与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出版发行研究,2011(5).

  [14]桑海.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国际化.云梦学刊,2013(4).

  [15]资中筠:中文底子没打好,一个人的思想不会深.(2017-09-29).http://www.sohu.com/a/195369388_433384.

  [16]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11-02).https://baike.so.com/doc/7913842-8187937.html.

  [17]鲍芳,张月红,吴坚.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综合数据与国际影响力解析(1887-2017).中国出版,2018(1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