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编辑助理 姜钰
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是出版业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迫切需要,是改革所依、发展所需,也是行业潮流、大势所趋。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坚守大学出版的文化本质和学术使命,依托北师大的学科优势和自身在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等板块的传统出版优势,以研发融合出版整体解决方案、构建垂直领域专业化知识服务平台为工作重点,策划了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融合出版产品,实现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出版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2013年,北师大出版集团被列入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2014年被确定为MPR国家标准应用示范单位。2016年获批成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北师大出版社)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孵化了《面向教师教育的融合出版服务体系的建设与运用》《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网络教学和知识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等多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累计获批软件著作权40余个,《媒体融合下的多媒体关联技术应用及推广》《读成语·学美德》《京师书法》等多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等。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网、京师教育资源网、京师书城等平台陆续上线,北师大版数字教材、京师英语听说考试系统、角色性主题游戏课程、京师小将智能足球教学系统等一批融合出版产品陆续上市。近年来,融合出版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超过50%,占总体业务收入比重逐年增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果说人才和资金决定融合出版业务能走多快,那么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则决定融合出版业务能走多远。北师大出版集团积极适应出版融合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和重构再造,逐步建立顺畅高效、适应市场竞争和一体化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为融合出版工作提质增效、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经过近10年的探索,北师大出版集团的融合出版业务走出了一条“数字出版工作小组(松散组织)—数字出版中心(独立部门)—全资公司(独立法人)—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全资公司+工作组”的组织架构进化之路,有效调动了市场机制、资本力量,弥补了技术、人才、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筹推进、协同发展”的组织管理机制。
人才队伍是制约传统出版单位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北师大出版集团近年来陆续引进技术总监、产品总监、市场总监等高级管理人才20余人,从事融合出版工作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7.4%,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80%;每年组织核心骨干参加国内外培训交流100余人次,组织融合出版业务培训50余场,培训2000余人次;融合出版专家库共有专家230余人,包括学科专家、教育研究专家、技术专家、出版专家、新媒体营销专家等。
数字化转型升级不能只停留在观念层面,关键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北师大出版集团近年来陆续制定、修订融合出版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40余项,涵盖融合出版业务实践的主要方面和基本层次,将融合出版选题论证纳入图书选题论证环节,将融合出版业务人才的职称评审纳入职称评定环节,平均每年投入融合出版专项经费1000余万元,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保障了融合出版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融合出版工作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借鉴,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要保持信心、耐心和战略定力,否则,行动上就会犹豫不决、决策上就会摇摆不定,就容易错失发展机遇,放弃于黎明之前、止步于胜利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