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青年》:96岁,仍是青年“同龄人”

2019-10-1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尹琨
  “《中国青年》有如一株理念长青之树,它在1923年开花结果、开枝散叶,但它的根、茎、须,它的思想、文脉、气质,则实实在在连接着《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脉相承,文化昭映,实实在在堪称百年中国青年运动史的同行者与记录者。”这是今年第9期《中国青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专刊中的一段话。其中“一脉相承”4个字,也道出了《中国青年》历经3次停刊、3次复刊仍永葆长青的“不老秘诀”。96年来,作为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国内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红色期刊,《中国青年》始终与青年站在一起,在“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前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找到“当时与当下的连接”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皮钧曾在多个场合中说,《中国青年》要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提供与时代和未来相匹配的分析框架与表达框架。“一本有着96年历史的红色期刊,对当下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在皮钧看来,重要的是要找到“当时与当下的连接”。

  “社会上得不着指导他们纠正他们的人”“常常苦于不知应当怎样做事,以及他们的事不知应当怎样改良”,96年前,年仅28岁的恽代英担任《中国青年》首任主编,从他写的发刊词中,可以清晰看到其对青年对外界茫无所知的痛心。彼时,《中国青年》充满思想性与战斗性,所担负的任务是开启民智,唤醒广大青年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争。

  而今,《中国青年》以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帮助青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汪洋中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在皮钧看来,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临不同的任务,但《中国青年》引领青年的本质未曾改变。如何把党的理论政策转化为青年人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这既是过去与将来的连接,更是《中国青年》不变的初心。

  在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的交谈中,皮钧用“方位”一词强调这种引领作用,而分析框架的重要性也正在于《中国青年》要做青年的“精神导航”,引导他们找准自身定位,正确认识世界。与之相辅相成的是表达框架侧重为青年提供表达自身的平台,并用他们更易接受的方式,提供真正需要的内容。

  为了坚守内容的高品质,皮钧提出要“站在青年中,活在实践里”。“站在青年中”是要挖掘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与穿透力的青年人物;“活在实践里”是要关注各行各业的实干家,通过采访、调研等方式,请他们为青年分析和解读世界。

  2018年,因为关注到全国各大城市掀起的“抢人大战”,皮钧带领编辑部策划了“强国时代青年”城市系列调研,今年,《中国青年》又在原有调研基础上推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系列调研。

  “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是党政关心、青年关注、共青团可为、用人单位在意、读者感兴趣的话题。”皮钧表示,作为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要把党的声音告诉青年,把青年的温度传递给党,通过对人才政策的持续关注,搭建起党政和青年之间的桥梁。

  传承红色基因关注青年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青年》推出了丁佑君、罗盛教、王崇伦、郝建秀、向秀丽、麦贤得、邢燕子、雷锋、董加耕、王杰、张海迪等一批深刻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青年典型。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以第5、6期合辑的形式出版了“学习雷锋同志专辑”,首次刊登了毛主席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3天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皆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题词,雷锋成为深入人心的青年英雄。

  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常委、副社长,中国青年杂志社副社长、执行总编辑蔺玉红看来,《中国青年》对青年英雄的关切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青年》对他们的率先关注与充分报道,为青年提供了坚定的信仰支撑与不竭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的青年英雄是什么样的?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这样的青年英雄?这是《中国青年》持之以恒的探索,也是四川木里森林火灾发生后,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陈敏在奔赴现场时未曾停歇的思考。在她采写的今年第11期《用双脚丈量过的林海,就是他们的全世界》封面文章中,字里行间体现了她对这个青年英雄群体的理解。

  “没有谁天生就是英雄。”陈敏说,“不是突发的大火让这些‘90后’‘00后’成为英雄,而是他们在危难面前选择挺身而出,明知可能会牺牲仍选择坚守岗位,这就是英雄。”在文章里,陈敏没有过多去探讨失去的悲伤,而是着墨于生存的希望。独特的采写视角也让这一期《中国青年》在微店上线后很快被一抢而空。

  事实上,重新定义新时代英雄也是《中国青年》的重要工作。除了家喻户晓的青年英雄,《中国青年》也一直没有放弃对“平民”英雄的关注,在《中国青年》的封面上时常能看到普通劳动者的身影。比如今年第5期关注300万“快递小哥”群体。通过提炼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希望给青年成长与社会进步带来积极影响。正如皮钧所说,《中国青年》仔细思考走过的路,更加注重前人做对了什么,我们将把什么留下来。唯此,《中国青年》才能持续创新,不断发展。

  做青年身边的知心朋友

  提起《中国青年》,就绕不开曾轰动全国的“潘晓讨论”。

  在1980年第5期的《中国青年》上,一封署名“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引发了全国范围的“人生观大讨论”。据当时的编辑回忆,这期杂志5月11日发行,不足一个月就收到6万多封来信,邮局不得不出动“蹦蹦车”来运送来信。读者在信中诉说自己与“潘晓”一样的迷惘与痛苦,也开启了自我意识与怀疑精神的觉醒。这场持续半年多的“潘晓讨论”,被称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进入新时代,延续“潘晓讨论”精神,《中国青年》以“强国时代青年”为主题开展的大讨论,再次为青年认知自我与世界提供了新的量尺与坐标。“当一本刊物能够触及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找到与读者的共振点时,才能达到无与伦比的高度。”皮钧表示,《中国青年》在青年群体中发起讨论不但能够吸引青年的目光,更可以获得全社会的关注。

  一方面设置议题发起讨论引导青年思想,另一方面紧跟时代发展直面青年困惑。今年以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中国青年》精心策划了六大专题,并已推出《又到就业季》《创新创业,正当时》《融入社会,健康成长》3个专题报道。蔺玉红说,解决好青年面临的烦心事,就要走进青年,真实客观反映青年的想法。在呈现表象的同时,更要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做好对青年的思想引领,成为他们身边的朋友。

  “丰裕如何不成为青年成长的牢笼?”“谁在贩卖职场焦虑?”“谁在制造对公务员的刻板印象?”《中国青年》在做“社会融入”专题报道时,通过对残疾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少数民族青年以及自闭症患者等不同青年群体的观察,发现了他们社会融入难的一些问题,力求从社会、学校、家庭等不同维度寻找帮助青年融入社会的解决方案。在推出“婚恋交友”专题前,《中国青年》还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围绕“还有没有可能奋不顾身地爱一场”开展调查,暖心的问题设置受到了青年的欢迎。

  “《中国青年》最大的亮点是贴近当代青年的内心世界,尊重当代青年的意愿,愿意去了解年轻人对社会的所有想法。”在今年8月《中国青年》举办的读者交流座谈会上,读者刘庆东的发言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作为一本贴近青年的杂志,《中国青年》学会了和青年做朋友。”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