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成果辉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我国学术期刊始终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术是时代文化的精华,期刊乃引领学术之旗帜。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成果辉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我国学术期刊始终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精神,往往是通过学术期刊而得以系统、深刻地表达出来;最引人注目的优秀学术成果,往往是通过学术期刊而得以最先展示出来;最尖锐而深刻的学术讨论,往往是通过学术期刊而得以展开和推进的;最优秀的学术人才,往往首先在学术期刊发表成果、崭露头角,进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学术期刊不仅成为展现学术成果的窗口,更引领着中国学术的未来,甚至关乎民族的文化血脉。
伴随着现代文化兴起的学术期刊是人类知识传承和学术积累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的历史已成为现代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665年,法国《学者杂志》与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相继出版。学术期刊的出现,改变了古代学者通过书信通信的方式,为学术交流提供统一的平台,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推动学术成果的传播,指引科学探索的方向,为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人类现代学术史上,学术期刊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文明水平,是一个时代认知能力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没有学术期刊,就没有现代科学;没有优秀学术期刊的民族,就没有先进的科学和文化。
学术期刊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编辑队伍。编辑是学术期刊的灵魂,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刊物。恩格斯曾经说:“当我们在德国创办一种大型报纸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现存的旗帜。”刘少奇同志提出:“编辑工作是一种高级创作。”编辑是关乎中国学术未来的一门大学问。一流的学术编辑不仅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广博的学问家,还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编辑不是时代的旁观者,更不是真理的裁判官,而是当代学术史共同的参与者与创造者。编辑工作和研究工作的结合,一方面推动学术争鸣,鼓励学者不分畛域,会通中西,融烁古今,但论是非,切磋交流,升华认识;另一方面扶持学派发展,支持学者冲破传统观点的束缚,大胆探索,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
学术期刊的发展需要符合期刊发展规律的体制和机制。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大国的地位并不协调。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不适应;国家层面对学术期刊的扶持力度,与期刊在当代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不相称。在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学术期刊当大有可为。宏观层面上,希望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期刊的扶植,鼓励和支持一批优秀的学术期刊办成精品。最近,国家社科基金先后遴选出两批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进行资助,学术期刊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微观层面上,当代中国学术期刊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和理论的制高点,密切关注学术发展状况与重大趋势,担负起坚持正确方向、培育优良学风、鼓励探索争鸣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
学术期刊的发展必须遵循现代传媒发展规律。当前错综复杂和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学术思潮的多元、多样和多变趋势,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从不同的侧面给学术期刊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数字新媒体的竞争、国际传媒巨头的垄断……学术期刊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一些刊物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进退维谷。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学术期刊界要认真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术期刊生产方式的改变,抢占期刊数字化的制高点;要认真讨论国际化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深刻影响,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和成长。
学术期刊的发展必须遵循现代传媒发展规律。当前错综复杂和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学术思潮的多元、多样和多变趋势,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从不同的侧面给学术期刊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数字新媒体的竞争、国际传媒巨头的垄断……学术期刊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一些刊物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进退维谷。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学术期刊界要认真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术期刊生产方式的改变,抢占期刊数字化的制高点;要认真讨论国际化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深刻影响,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和成长。
学术期刊要认真研究现代传媒发展的数字化趋势。不占领数字化的制高点,学术期刊将失去未来。当前,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期刊出版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然而,传统的纸质期刊并不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消亡。与数字期刊相比,纸质期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纸质期刊更具有公信力,更符合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阅读习惯,并且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数字化只是载体,期刊内容依然是核心,编辑队伍仍然是期刊建设的中心,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只是一种技术手段的进步。我们既不能因循守旧,无视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也不可急躁冒进,轻易放弃纸质期刊的阵地与市场。
学术期刊要积极应对现代传媒发展的国际化潮流。办好现代学术传媒首先要走向国际,参与国际学术分工、合作与竞争。十八大报告指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世界越来越需要获得中国的参与,越来越需要倾听中国的声音,越来越需要汲取中国的智慧。在国际目光日益投向中国的新形势下,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肩负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历史使命。办好现代学术传媒更重要的是超越国际化,构建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术理论体系,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对西方文明的借鉴,但绝不能满足于充当外来思想的试验场,我们的学者和期刊要以独立自主之风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不失尊严地与其他国家的学者和期刊展开平等的对话,将自己的智慧奉献给全人类。我国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发展规模,都与国际一流学术传媒集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然而,不在走向国际的基础上实现对国际化的超越,中国学术就只能亦步亦趋,唯SCI、SSCI和AHCI马首是瞻,沦为西方学术的注脚。
学术期刊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是当代中国学术的前沿阵地,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高地。充满混沌与矛盾的当代世界,需要中国学术奉献出自己的理论智慧,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这一时代注定会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现代化的伟业交相辉映,学术期刊在其中担负着引领、推动和传播科学理论的独特功能。当然,这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植,更离不开学术界和期刊界的担当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