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学术期刊的规模不断增长。据统计,2018年我国期刊总数是10139种,其中经过评审认定,列入学术期刊阵列的有6430种,占全国期刊总数的63%,为推进学术期刊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进入互联网时代,受数字出版和新技术的冲击,学术期刊从“纸上江山”到“一键江山”,传播介质、传播方式、出版形态都发生了变化。
学术期刊不仅是发表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在追卓越、创一流,推进一流学术期刊建设过程中,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其一是做强内容。学术期刊,内容为王是永恒的主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认为,吸引优秀稿源是办好高水平学术期刊的根本任务。办学术刊物,就是使得科学知识、科学精神能够传播给更多的人。一定要始终牢记发表好文章是办刊的根本任务,也是评价期刊的真正标准。我们要对标最高水平去竞争,解决好稿源。一本杂志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对策,不同的要求,需要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来办好杂志,包括主编对期刊的定位,把握大方向,重视约稿工作;编委要把杂志的约稿视为重要的事来做;编辑部主动出击,加强和作者、读者的密切联系;参加重要学术活动,融入到学科队伍中。
其二是集群建设。传统的办刊机制和运作模式阻碍了学术期刊的发展,不少期刊依然延续着行政主导、单刊运行、多刊一面和定位重叠的办刊模式。“高成本、低效率”“小、散、弱”的局面是长期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优化学术期刊出版资源配置,创新学术期刊管理运营模式势在必行。我国期刊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程度还不高,竞争力、影响力还不够,小而分散、多而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要继续深化改革,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提升期刊发展活力和优质稿件竞争能力,继续推动期刊出版集约化、集团化发展,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的期刊集团。同时建立健全内容评审机制,完善论文作者和期刊意愿诚信体系,严格选取规范,提升期刊科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其三是融合创新。互联网时代,传统期刊出版只有拥抱新技术才能更具生命力。像上海大学期刊社下辖15种中英文学术期刊,文理兼具。在实施集约化建设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进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进程,使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插上数字化的翅膀,飞得更快更远。建立全国高校首家期刊融合出版实验室,全社上下积极开展多媒体出版研究实践。社内各刊从建设网站,配置采编系统,实施在线出版(1.0版),到再造出版流程,推动“两微一端”融合出版、刊上AR、可视化出版(2.0版)等,在融合创新中谋发展。
其四是培育人才。当下期刊出版从业人员中,“传统出版+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层次期刊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匮乏,在一些单位里,期刊编辑被边缘化,是制约一流学术期刊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加强期刊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编辑队伍素质。因此,倡导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者型编辑、专家型期刊管理者十分必要。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内行管理业务。打造专业化、学者化的学术期刊编辑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编辑出版队伍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学术期刊出版事业长期稳定发展。
其五是知识服务。中宣部出版局期刊处处长倪轶认为:学术期刊是思想理论净化的传播者,同时是思想理论创新的推动者,高质量学术期刊在促进学术繁荣进步,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强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建设一流学术期刊就是立足中国实际,植根中国大地,服务于国家建设需要,我们评价一流要有国际的眼光,最重要的是看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作用。学术期刊要树立更强的服务意识,充分运用网络科技手段提升办刊效应,提升内容的传播能力,新的时代环境要求学术期刊工作者有新的面貌,相信并期待办刊人秉持知识报国,学术报国初心,严肃对待期刊的内容和品牌声誉,坚守而不保守,活跃而不浮躁,锐意进取而不哗众取宠,在开发精品文章中写出属于办刊人的道德文章,在推动学术交流进步中铸就学术期刊的“高原”“高峰”。
(作者系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