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英国“卓越研究评估框架”(REF)高校科研评估结果的发布引发科研领域的另一起争议。英国政府2008年起开始对这一评估机制进行全面改革,今年则是首次正式以“卓越研究评估框架”取代原有的“科研评估机制”。新的评估框架将从科研成果、科研环境和科研影响力三方面进行评估。但该评价方式也引发争议,有学者认为过于注重研究在社会层面的影响会忽略其本身的科学价值,亦会限制学术自由,且对于研究影响的衡量也很难做到公平。英国国家学术院(BA)也曾就此做出回应,认为人文艺术学科与理工科不同,经济社会影响力较难衡量。
◆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014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宣布将首先在全球50个国家发起“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启动对话”。“启动对话”的成果将递交联合国各成员国,为其就可持续发展目标和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进行协商提供参考。
11月,北京举办了2014中欧文化高峰论坛,来自中欧双方的专家、学者、官员就“迈向后2015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主题对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交流。中国和欧盟都是联合国《后2015发展议程》的重要推动者,双方形成共识,“加强重大国际发展议题和各自发展政策的对话与合作,包括制定和执行《后2015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各种努力”。
然而,世界银行相关报告指出,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依然面临严峻挑战: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城镇化进程给经济、社会、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难题;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未达到平衡;空气污染问题严峻;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项措施有待加强;粮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教育和人才全球化引发争议
跨国教育的发展和国际学生的增长一直备受瞩目,但应警惕成为“摇钱树”。美国国际教育研究院发布的11月报告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国际学生为教育产业增值贡献巨大,但近年来,因国际学生引发的地区教育资源重新分配和变化一直广受关注,甚至遭到非议,各国政府在保护和发展教育过程中,都面临着从“有利可图”向“以教育驱动经济”模式的转变。
另外,学者提出,“国际化”、“全球化”的教学视野被越来越多的大学重视,但什么是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目前还有许多争议,比如,在如何给学生提供“全球化课程”中,就有许多不明晰之处。一些大学国际化的重点主要是增加海外学生数量,通过交换生或吸引海外留学生来实现学生背景的“国际化”,但全球化并不等于学生教育背景的国际化,这首先需要厘清“国际化课程”的概念;然后真正聚焦于“学习过程”,完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化教学实践。
◆交叉学科应用研究获新发展
21世纪是“交叉学科的时代”,2014年世界交叉学科研究也颇有收获,尤其是在科研项目实际应用过程中。比如,今年1月,英国研究人员通过量化方法,对北欧传奇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进行分析后认为,维京时代的社交网络与今日社会的社交网络类似,符合数学猜想“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通过分析北欧传奇故事中主要人物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社交网络,进而验证传奇故事的真实性和虚构程度。
7月,美国斯坦福人文中心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文学作品对医学发展起到的推助作用。研究表明,19世纪的文学家笔下的作品为公共医疗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今年的图书项目“全球健康的多种形态”的研究中,狄更斯、盖斯凯尔等作家都在各自作品中对不同地区的人类生存、疟疾病肆虐等情况进行了描述和隐喻,通过作品激发大众对疾病的关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理查德·荷顿曾倡议“公共卫生文学”,认为“文学应直观地呈现社会、社会大众,以及人的疾苦,从而引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大众的关注可帮助相关政策制定者、医学工作者汇聚更多资料,进一步完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7月底,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社会学教授本杰明·K.索瓦库发表文章《多元化能源研究需要社会科学》,丹麦学者呼吁提高能源领域研究包容性,呼吁科技进步需要社会科学介入更多。索瓦库表示,只有将能源技术研究同社会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打造一个安全、可信、环保的能源世界。文章认为,当前的学术研究过多地聚焦于技术本身,而没有充分思考成果是否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同时,跨学科研究也往往因学术部门及政府机构间的“沟通藩篱”而发展缓慢。索瓦库呼吁提高能源领域研究的包容性。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些“颇具示范意义”的例子,如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各学科已开始通力合作,大大丰富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科研格局、科研评价体系经历变革
2014年,从世界范围的科研格局变化来看,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2月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美国、日本、欧洲在科技研发领域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近些年,中国、韩国等国都加大了对研发的资金投入,并重视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中国研究人员数量在1995年至2008年间增长了3倍;中国高科技制造业规模从2003年到2012年增加了近6倍,占全球份额比重从8%上升到24%,接近美国27%的份额比重。报告表示,在过去10年中,新兴经济体虽然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但美国仍保持一定优势。
具体来讲,科研伦理问题成为今年关注的重点。7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刊发的一项研究成果因未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被指责在未告知用户真相的情况下,“操纵”70万“脸谱”网用户信息,触犯了科研中应恪守的伦理道德底线。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当下,关于社交网站如何规范地参与学术研究,也成为长期争议的焦点。
年末,英国“卓越研究评估框架”(REF)高校科研评估结果的发布引发科研领域的另一起争议。英国政府2008年起开始对这一评估机制进行全面改革,今年则是首次正式以“卓越研究评估框架”取代原有的“科研评估机制”。新的评估框架将从科研成果、科研环境和科研影响力三方面进行评估。但该评价方式也引发争议,有学者认为过于注重研究在社会层面的影响会忽略其本身的科学价值,亦会限制学术自由,且对于研究影响的衡量也很难做到公平。英国国家学术院(BA)也曾就此做出回应,认为人文艺术学科与理工科不同,经济社会影响力较难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