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博客、微博等成为学者发布个人观点、分享研究成果的新平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帕特里克·邓利维日前在该学院官网上发文《更短、更好、更快、免费:博客改变的不仅是传播方式,还有学术研究的本质》表示,学术博客不仅帮助学者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多的读者,还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引用率,增进学界与社会、公众的联系。
传统模式下,学者在权威期刊发表文章一般需经历较“漫长”的过程。借助博客、微博等新平台发布研究成果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邓利维认为,通过网络平台,第一,受众能够实时、快速阅读博客文章,并及时进行学术探讨。第二,成本最小化,受众最大化。学者只需几分钟、几十分钟,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成果;而短短数月内,文章下载量甚至可达上千次。第三,微博等一些网络平台将发表字数限制在140个字,要求学者简明扼要阐述观点,表达简洁、明晰。第四,多人合作的博客能为不同学科的学者进行对话、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创造条件,降低学者了解其他领域知识和获取一手科研信息的门槛,这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合作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网络技术带来了多元化发布平台的变革,但许多学者认为,应辩证看待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传播,因为大批良莠不齐的机构或企业加入这一行列,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视听”。
美国纽约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凯瑟琳·费茨帕特里克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术社区须应对社会挑战维护学者参与度》一文中提出,网络普及促进了海量信息发布,对学界传统信息发布带来的挑战显而易见,另外,如何在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中选取准确、有效的内容,并开展对话,成为当今学者面临的难题之一。
网络为学术传播开拓了更多渠道,学者的交流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会议和论坛。但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使用周期,一个新的网络平台刚刚受到学界关注时,使用人数呈直线上升态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更迭,该技术的使用率会不断下降。因此,费茨帕特里克提出,如何为学者建立好并维护好一个参与度高的学术社区是当下有关机构亟须考虑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