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6月开始,中国教育报刊社便启动了“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他们组织骨干记者,分9路出发,深入全国9个陆上边疆省份,走进一所所国门学校,与长期扎根边疆的教师面对面交流,体验这些教师在边疆的生活,感受边疆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文字报道“三突出”
“万里边疆教育行”这组报道,通过记者采访纪行的形式,用事实说话,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记录记者耳闻目睹的教育故事。
这组报道体现出了三个突出,即突出记者深入边疆采访的现场感、突出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突出将故事和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9月20日刊发的《雅鲁藏布江畔的坚守——西藏墨脱县背崩乡小学教师群像》一文中,记者开篇这样感慨:“对于在西藏墨脱县背崩乡小学——这所祖国西南边境学校执教的34位老师来说,老师这个职业意味着一种责任。因为,有老师的地方就有读书声,有读书声的地方就有学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国旗,有国旗的地方,就是中国。”这样的文字表达,既是记者脚力到达后的感受,也是记者眼力观察后的真实。
文中写道,背崩乡这所学校是在地图上不起眼的地方,距县城墨脱28公里,距自治区首府拉萨753公里,距北京天安门3382公里。但是,墨脱县在2013年10月正式通车后,成为中国最后通公路的县,从交通考察到通车,时间经过了52年。背崩的位置极其特殊,中国已与14个陆上邻国中的12个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约90%的边界已经划定,尚有约10%的边界还在商谈中。背崩乡小学这所边境学校,便紧挨着这10%的边界。
通过这些背景与地理位置的交代,让读者了解到这个背崩乡小学的与众不同。从2016年拉萨师专毕业的熊丹丹入职开始,记者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环环相扣,牵出了为这个小学奉献了青春的一代又一代教师,他们扎根基层,克服艰难,不仅教授孩子们文化知识,还教育孩子们保家卫国。
个人与祖国、行业与改革、变迁与发展,在一个个人物经历与口述中,呈现得细腻而生动,不空洞,不做作。
真诚走心短视频
“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漠河,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爸爸告诉我,沿着宽宽的公路,就可以走出北京,我们漠河有美丽的极光,绚烂而神秘的光带……”在《极北之地的期盼》小视频中,孩子们在朗诵一首小诗——《我多想去看看》。透过稚嫩的笑脸、清脆的声音、清澈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中国最北小学孩子们的精神风貌,他们朝气蓬勃,小荷才露尖尖角。在另一个题为《漠河心语》的小视频中,孩子们在操场、在教室、在图书角、在公园等不同场景下歌唱《我和我的祖国》,由孩子们作为主唱,为新中国献歌,拉近了中国最北小学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中国时空上的距离,表达出当地师生的爱国情,表达出他们对家乡的赞美,同时也展示出当地教育的真实境况。
这是中国教育报刊社“万里边疆教育行”短视频报道形式的一个案例。
处于边境线上的国门学校,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教育环境,涉及国家安全、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文化融合、经济发展等重要方面。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门学校建设,各个国门学校在国家支持和师生努力下不断发展,学校软硬件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在办学中展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力与成就。
以短视频的形式,以“走进国门学校”“歌唱祖国”等为主题,中国教育报刊社将镜头聚焦近年来国门学校的跨越发展。这正是系列短视频表达的出发点。
每一个短视频,通过一个小视角切入,讲述了一所学校在新中国成立70年里的变迁,展现出与学校相关的教育发展、国家安全、民族团结、文化融合等重大主题。
不难看出,通过精心策划、深入基层、深度采访、用心表达,“万里边疆教育行”系列报道小中见大,于细节中见真情,于故事中见变迁,体现出行业报报道的特有角度与优势,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出了一份珍贵而特别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