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更有利于深阅读的是数字阅读而不是纸质书阅读2015-01-1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卞清波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以往一定要通过书本才能了解的内容,现在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电子书等多种途径获取。这些新的途径,一言以蔽之,叫“数字阅读”。那么,数字阅读与传统的图书阅读相比,接受效果有怎样的变化?这已成为时下人们热议的话题。 很多人倾向于认为,数字阅读快捷、灵活,但与之相伴的是信息的碎片化,因此从效果上说,数字阅读属于浅阅读。传统的图书阅读则相反,虽然纸质书的信息量未必有数字阅读载体上那么多,但其系统性强,认认真真把一本书读下来,相当于接受一套完整信息,就像全程听了一场讲座一般,这才算得上深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效果的深浅与否,与阅读介质是密切相关的,纸质书更容易达致深阅读的效果,数字阅读则更易流于浅阅读。 果真如此吗?有人不满足于这种印象式的判断,经过思考,提出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阅读效果的深浅关键在人,与介质如何无关。阅读者如果心不在焉,那么无论他(她)是在进行数字阅读,还是手捧纸质书,接受效果都不会谈得上好或者“深”;反过来,如果阅读者态度端正,那么,无论他(她)是翻阅纸质书,还是浏览手机屏幕,都会有相应的收获,接受效果不宜谓之曰“浅”。 必须承认,“阅读深浅与介质无关”的观点很有见地。但笔者以为,阅读效果的深浅如何,确实要看接受者的情况,但也与介质相关。而且相对来讲,更有利于深阅读的是数字阅读,而不是纸质书阅读。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首先是出于对媒介史的回顾。历史告诉我们,媒介更替与信息的传播总是密切相关,而每一次新媒介的出现,都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与接受。语言文字之于“结绳记事”,竹简之于龟甲,纸张之于竹简,莫不如此。这么来看,数字媒介之于纸张,孰“深”孰“浅”,不言自明。 至于那种认为纸质书比数字媒介更容易实现深阅读的看法,更多是一种个性化、经验式的判断,很难说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平心而论,数字媒介承载的信息量比纸质书要多得多,接受的便捷程度也高得多,这显然是更加有利于深阅读的。假如一个人阅读《道德经》遇到难解问题后,想到了上网去查找相关资料,试想,这些资料如果到纸质书里去寻找,是否全部能找到?即便能找到,又要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从这样的角度看,我们说数字阅读更有利于读者实现深阅读。 阅读深浅与介质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或许会认为这是一个茶余饭后用来闲谈的话题,但笔者认为这其实关系到我们的媒介观,关系到我们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还需要更多人来进行更多的思考与讨论。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