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出版在经过“黄金十年”后仍然保持着高幅度增长,是我国图书市场规模最大的板块。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9全国图书选题分析报告中,少儿类选题共有54535种,占选题总量的23.9%,而2018年少儿图书动销品种高达25万种左右,在这些庞大的数据后,图书选题从哪里来呢?
图书选题来源分为引进选题、原创选题和合作选题,仅从原创少儿文学板块来分析,少儿文学选题大多为自主策划和约稿,并主要倾向于名家名作。名家已经有了读者基础和营销能力,作品会有一定的销售保障,作品在市场上的优势十分明显。而当知名作家们的作品供给小于各大出版社的需求时,同质化出版、名家资源恶性竞争的现象就出现了。巨大繁荣的少儿图书市场使得少儿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之间关系已经变得异常紧密,甚至市场环境直接影响着少儿文学的创作类别和形式,创作进入到出版产业链中。前些年大热的“动物小说”催生了大量“动物小说”作品和“动物小说”创作者,而一旦出现某个爆品时,市场上就立即会有同类型的跟风创作和出版出现,例如“米小圈上学记”火热之后,便出现了“马小虎上学记”等图书产品。
另外,近些年不少出版社都设置了文学奖项,通过全国征稿的方式来发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获奖作品被得以出版,这给许多新人一个崭露头角的方式,也减少了出版社对名家资源的激烈争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文学奖项的设置是有要求的,如文字量、故事类别,这也决定了获奖作品的选题内容和图书出版形式。
童书编辑会从自来稿中去发现选题吗?会去在自来稿中挖掘、培养一个新作者、打造一个新产品吗?新人作品和其个人影响力还未形成,需要出版社花大力气进行产品营销和推广,具有一定的销售风险。尽管出版社会有自来稿,但真正能从自来稿中产生的选题甚少, 出版社对新人和自来稿缺乏重视程度。当然,许多自来稿质量不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作品缺乏文学性和审美性,对童书的理解不到位,不具备出版价值和市场潜力,这些都让编辑们对自来稿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有许多创作者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是容易创作的,这是对儿童文学极大的误读。实际上儿童文学和任何文学作品形式一样要求具有文学性、审美性和艺术性,同时它的目标读者为儿童,还有着给特定年龄读者的“儿童本位”,其故事讲述方式、语言文字和结构内涵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编辑如何处理自来稿,又如何在自来稿中发现优质选题?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美国童书优秀的出版人厄苏拉·诺德斯特姆,在她与作家们的书信集《亲爱的天才》中,我们看到了她和多名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和图画书作家是如何进行沟通的。这位将美国儿童文学推入“黄金时代”的出版人并不看重一个作家的名气和资历,在接管哈珀·柯林斯的童书部门后,她甚至立下了一个规矩:任何画家或作家愿意展示其作品,无论是否有预约,一律不得拒绝。厄苏拉对童书有着清晰的判断和理解,她相信作者,不让作者按要求写命题作文,而是“请你告诉我你想要讲什么故事”,这份倾听多么难得。厄苏拉让作家们保持了“自我”,正是这份编辑的价值观让她所发现的作家和作品具有了独特性。编辑从自来稿中发现选题是编辑与作家双向选择高度契合的合作,要互相欣赏和互相信任,要有想象力,而不仅仅从现有的图书品种中来判断稿件。在原创少儿文学品类中,编辑要具有一定的儿童文学基础和出版行业的专业能力,学会倾听,才能像厄苏拉一样发现她的桑达克。
在巨大的市场中,作为目前图书市场中活跃度最高、增幅最大的少儿图书板块亟待品种多元化,作家作品需要更多的独特性,而这需要编辑作为一个发现者,不做市场的跟风者,更多去架起桥梁,将优质的作品从纷繁的稿件中遴选出来,送至儿童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