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十讲》 钟启全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10月版/20.00元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核心素养十讲》一书,紧扣这一议题,得到业界认可,目前已重印3次。
倡导核心素养的目的是为了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核心素养对促进学校课程功能发生根本变化的作用是让课程的功能从知识传递走向知识建构转型。《核心素养十讲》一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课堂转型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构建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模型,指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与课堂转型方向,并对如何根治应试教育的顽疾、学校改革的困惑和挑战是什么、21世纪学校课程如何改变与创造、教育评价如何演进、教师教学行为如何转型、教师角色如何转变等问题进行解答,对新时代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校的变革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关于核心素养的图书,但焦点不够明澈,理论偏于复杂,对一线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有些困难。从这个角度出发,基于钟启泉教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研究,我们请作者梳理了十个问题,从问题出发,将理论简化,不做太多的概念内涵的讲解,更关注一些中小学教师困惑的问题和平时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需要,这样讲解核心素养的图书中小学老师的接受度更高。从市场反映的效果来看,目前已重印三次,销量近两万。图书装帧设计简明清晰,在形式上美观抢眼,又突出了学术性,整体素雅稳重。”福建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室主任成知辛分析。
该书作者钟启泉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在核心素养方面也有多本著作。在《核心教养十讲》一书中,他从核心素养的立场出发,提出教育改革要回归常识、回归常态、回归正轨。基础教育是成“人”的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相向而行,着力彰显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就是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实现课堂转型便是回应时代要求,实现教育转型升级的题中要义。
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最为关心的主题。《核心素养十讲》一书为广大教师答疑解惑,提供了简明清晰的技术路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设计”是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学实施环环相扣的四个链条。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从知识—技能—人格—元认知四个维度把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而单元设计作为课程标准修订之后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大体分为“教材单元”和“经验单元”两种路径,以此打破传统课时的桎梏。从课时设计的角度,教学过程可以涵盖凝练讲授、周密引领、协同学习、自主学习四个阶段,超越传统无效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这些教学改进的“脚手架”看得见、摸得着,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搭设了可供凭借的阶梯,在理念与实践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董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