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象征互动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2015-01-12 来源:今传媒 周希璞
摘 要:象征性互动理论是传播学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然而关象征互动理论的基本内涵学界似乎还没有定论。本文从象征互动理论的缘起、发展和现状等几个方面对该理论进行研究梳理、分析论证,以期对进一步认识和发展象征互动理论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象征性互动;理论;理论综述 象征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又称为符号互动理论,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具有象征性符号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理论源起于英国注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传统,由美国学者布鲁默首创。 一、理论来源 在《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一文的开头,布鲁默罗列了数十位“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在观察和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方法上将这些学者的观点统一了起来。 但是,布鲁默自己也承认,他最直接的灵感来源于米德的实用主义哲学和库利的人类学方法,还有帕克进入社区进行的直接研究。 (一)理论的先驱和直接贡献者 齐美尔把这种符号互动理论观点的许多原则应用在了社会学的分析当中,他认为社会是“无数次要的综合物”的组成,在早期对象征互动论的发展产生过影响。帕克接受了齐美尔的观点,同样也认为社会是一种相互作用的体系,并传给他的学生和同事。自此,帕克的学生们开始使用自然主义的动态的方式考察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 库利认为“不存在个人和社会的分离,把二者分离是毫无意义的,而二者结合就是一切。”他研究的重大突破在于——指出“自我”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自己连同他人被这个个体看作是社会环境中的“客体”;“自我”这个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据此,库利提出“镜中我”、“初级群体”等概念。之后布鲁默提出的“‘自我相互作用’(象征互动论的核心)也是库利的‘想象’的另一个术语。”另外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托马斯提出“情景定义”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的结合才能理解人的行为。 上述几位学者都是象征互动理论公认的先驱,但使这一理论形成体系的是米德和布鲁默。虽然布鲁默被认为是“象征互动论”的精神领袖,但他将这一点归功于他的老师米德。 (二)米德的社会心理学 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现实的变动的观念,而非静止的观念,他着重研究的是个人是如何变为“社会”这个组织中的一员。贯穿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立场是“社会行为主义”,这一立场不仅是一种有关心理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它还是一种观念体系。 米德强调:“个体是一定社会群体的成员,他的行为只有根据整个群体的行为才能得到解释”,他还提出了包括冲动、知觉、操纵和成就四个阶段的人类行为的“活动的模式”。 要解决意识产生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产生机制的问题,米德选取了“姿势(gesture)”这一概念进行论述,成功地从本质上区别了动物和人。他认为“有意识的相互作用就是象征互动,它是一种手势(姿势)的交换,这种交换是同语言的存在相联系的,并且对于对方具有同一含义。”只有根据意义交换,人才能做出反应行为。这种行为能力的获取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人们会既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又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所作的反应,这种“主我”和“客我”的不断“对话”就是“自我”的发展,同时,“人们不仅要理解他人,也要有能力理解自身,人不仅与他人‘互动’,也要参与自身的‘符号互动’”。 与结构功能理论相对立,米德的社会心理学重视主体自我而非社会群体,该理论极大地影响着美国的社会科学发展。在米德之后出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共用一个名字的“象征互动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不仅形成了两派,而且都公开宣称自己的理论得益于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的真传。 二、两种象征互动主义 (一)布鲁默的象征互动理论 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互动主义》一书中,布鲁默给“符号互动论”(象征互动论)这一术语作了系统的解释,把它上升为一种社会理论。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象征互动理论,没有将社会看作是既成的结构整体,而是一种符号互动。这在结构功能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继续捍卫了米德的传统。 该理论依赖的前提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意义,而人是根据这些“意义”从事行动,但是意义又是由人来“解释”的。在布鲁默看来,“客观对象除了向人们提供‘意义’之外没有别的东西”这种意义只能来自人际互动。他在解释“象征互动”的含义和性质时认为,人类是有意识和反映能力的行动者,在一定社会环节中个人根据对他人行动的解释采取相应行动,这个解释沟通的过程被布鲁默称之为“自我标识”。因此,“象征互动论基本上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它主要关注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关注人的内在思想、感情与他(或她)的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分析米德的观点,布鲁默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发挥,但同时他也意识到有关方法论的问题被米德在符号互动研究中忽视了。在此基础上,布鲁默更多地把符号互动论“当作经验性社会科学的一种视角、当作为了提供关于人类群体生活和人类行为的可以证实的知识而设计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研究论述”。他认为,公式化的理论、完美的模型、自然科学程序或是更精确的计量技术都无法走向经验世界,布鲁默提出,应该通过“探索”和“审视”的方式对这种经验世界进行直接的自然主义考察。“探索”具有随意性,目的是向人们提供社会生活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清晰画面。“审视”代表着一种分析,分析工作重要的方法是比较、提问。 但是在此之后,同样研究“象征互动理论”的“依阿华派”,与布鲁默在理论上有所区别,但在研究问题的方法论上冲突更加明显。 (二)“阿依华”符号互动主义 以库恩为代表的“阿依华”派主张重视符号互动论与其他科学原理的联系和标准调查技术。“从严格意义上说,库恩的符号互动主义不是一种社会理论,而是一种对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如何研究的方法论。” 库恩关于“自我理论”的解释受米德思想的影响,但他没有全盘接受。在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认为研究的结果要用于实践,这就要求研究数据及程序要客观合理。社会学家所研究的对象在理论上可被称为“符号性的互动”,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客观,“阿依华”派舍弃了米德思想里的主观的、不可预测的因素。对库恩来说,重要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科学地操作导致人的行动的意义,以及在研究“意义”时如何具有一个标准化的测量程序。因而阿依华学派对符号互动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能被有效运用。 在理论上,布鲁默认为人类行为不可预测,因为个体具有创造性;而库恩则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社会规则内化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两种互动主义孰是孰非难以定论。因为“对什么是社会科学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回答不同,必然要表现出对方法论要求上的分歧。”布鲁默强调变动,采取观察的方式;库恩强调决定性,采取工具测量的方法,二者各具优势。因此在实践中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在研究中结合二者的优势是研究者们应当考虑的问题,因为对社会科学研究来说,解决具体的研究问题才能使研究达到“实用”的目的。 三、“象征互动理论”对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象征互动论”把“互动”本身作为分析单位,是最早提出如何运用文化进行学习的社会科学理论之一。但是直到20世纪70、80年代大众传播学者才开始重视“符号互动论”。作为传播研究视角,最具代表性的是1978年福尔斯和丹尼斯写的《传播与社会行为:一种符号互动的视角》,在这本书中“传播被界定为由参与者间不同程度地共享意义和价值而导致的符号行为。”同时,该书将“符号互动”与传播相结合,认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互动,人们对环境的理解和感知依赖于传播。这种定义打破了传播形式的分裂,要求关注媒介在构建受众现实生活中的呈现,关注对话与共享。 除此之外,“象征互动论”还有一些方法论的启示。要研究互动就要关注同一时空内,互动双方做出的反应,这就要求打破线性效果模式。当然,观察不失为恰当的方法,这也使“象征互动理论”成为质化研究的传统之一。但在布鲁默的传播研究中并没有量化与质化的绝对区分,布鲁默一再强调使用某种研究方法的重点是要考虑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适应性。(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沃尔夫,马乐绿.布鲁默的“象征互动论”[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5(7). [2] 黄晓京.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布鲁默[J].国外社会科学,1984(12). [3]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 米德.精神·同一性·社会[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5] 瓦尔纳,孙汇琪.象征互动论简介[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7). [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 苏国勋,刘晓枫.社会理论的诸理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8] 沃野.评两种符号互动主义的方法论[J].学术研究,2000(2). [9] (美)乔纳森·H.特纳著.邱泽奇,张茂元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