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张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摘 要】内容质量、编校质量是影响图书乃至出版社品牌的关键因素。本文在结合工作实际总结科技图书编辑加工原则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科技图书常见差错种类和编辑加工基本方法。
【关键词】科技图书;编辑加工;图书质量
加强图书质量管理、提高图书质量,对推动出版产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各级新闻出版主管机构对图书质量监督检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图书出版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也在加强。科技图书编辑要勇于担当,积极总结和学习相关的经验和方法,[1]为提高图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科技图书编辑加工的范畴
编辑加工就是编辑按照出版规范和出版要求并考虑读者需要,对作者原稿进行的修改与整理工作,是在经审稿并采用后进行的精雕细刻的工作。
二、传统科技图书编辑加工的主要任务和原则
编辑加工的任务是提高原稿的思想、科学和文字水平,消灭书稿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疏漏和错误,使书稿更加完善,从而确保所出版图书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
编辑加工时应该遵循如下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凡是涉及国家党政方针政策、政治观点、民族关系、宗教信仰、对外政策、港澳台问题、地图边界的内容一定要保证说法正确。在没有必要的场景下,应尽量不涉及政治性阐述。
(二)科学性原则
图书是积累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出版物,是传承和交流科学文化知识的媒介,所以科学性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图书中的学术观点应准确、完善,各种数据、图表应客观、正确,并充分支持本书的观点。对于科技图书,科学性原则尤为重要。
(三)规范性和统一性原则
出版物应符合相应的国家出版规范,具体包括名词术语要统一说法、公式的表达方式统一、计量单位和数字的使用要规范、外文字母使用要规范(如大小写、正斜体)、标点符号使用应规范;涉及各个行业知识的出版物还应符合相应的行业标准,如电子信息类图书、机械类图书、计算机类图书,都应该参考相应的行业标准。[2]
(四)尊重原稿原则
尊重作者的学术观点,原则性修改和重要的内容增减要征得作者的同意,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作者,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这样既可避免把所有书稿加工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又可以有效地减少编辑加工的工作量。充分地尊重作者、尊重原稿,还可以避免和作者在内容方面的纠纷。
三、科技图书的常见差错种类和编辑加工的基本方法
(一)第一个层次的编辑加工
第一个层次的编辑加工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消灭差错,控制图书的差错率。这里的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种。
政治性差错:科技图书中的政治性差错通常不会大段出现,而是夹杂在正文、插图、表格和其他资料中比较常见,编辑加工时应高度警惕,务必在通读时解决这类问题。
知识性差错:大的科学性差错在审稿时一般都得到了解决,但还有一些涉及科学性的细节问题要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得到纠正和完善。[3]例如,概念不清、条理模糊、前后矛盾、叙述不完整、推理错误等;图表的清晰程度不够,数据太陈旧等;公式格式不统一,代号不连续等;名词术语不规范;错字、漏字、异体字等;文图、文表不呼应等。这些细节性错误要做相应的改正。
(二)第二个层次的编辑加工
第二个层次的编辑加工是优化,包括结构的优化、语言的润饰等。
系统地检查书稿的层次是否合理、脉络是否清晰、分段是否恰当、标题是否适宜。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就要做适当的调整。需要注意,大的结构调整和内容增减应在审稿阶段解决完毕,加工时只对部分内容做结构优化。
另外,在保证原稿的观点、思路、风格的前提下应该对文字、句式进行润色,使意思表达更加清晰准确,句式符合汉语规范化要求,文章流程,通俗易懂。科技图书的作者基本是相关科技领域的专家,更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本身,比较容易忽视表达效果。所以,在科技图书中会出现词语搭配不当、句式杂糅、语序不合理(翻译类书稿常见的现象)等错误,甚至有的句子虽然结构没问题,但意思不明确。所有这些错误要逐一纠正,不能确定修改意见时要及时和作者联系,征求作者的意见。
编辑加工中大量的工作是修改错别字、标点、病句,删除重复、臃肿的内容,避免错误、矛盾,这也是编辑加工的基本要求。
编辑加工后,编辑应将需要作者确认之后才能修改的部分整理出书面意见,和加工稿一起寄给作者,请作者确认所有的改动,并回复责编提出的问题。至作者回复,编辑加工阶段就结束了,后面是排版和复审等工作。
四、结语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质量问题更加隐蔽,编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疏漏的慧眼,结合具体的书稿、具体的专业,积极探索与实践,成为具备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严守图书出版编校质量关,为我国科技图书出版事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图灵社区:阅读:用Markdown来写自由书籍[DB/OL].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001/04/9482_413597978.shtml,2014-10-01.
[2]中国编辑学会图书编辑专业委员会.科技图书编辑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45-48.
[3]汪继祥.科学出版社作者编辑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