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与祖国共奋进 与时代同步伐——记推荐“致敬创刊70周年”活动

2019-09-0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龙协涛
  期刊是一种活跃的媒体,它是社会文化生活、学术研究的载体,又是意识形态的阵地。期刊在为创建新中国的艰巨斗争中,在新中国成立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促进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蓬勃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打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为改革开放造舆论、打头阵、起先锋作用的就是报纸和期刊。期刊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功不可没。国内外的期刊发展史表明,70%以上的科研创新成果最先都是发表在期刊上。

  “致敬创刊70周年”的期刊,无论是社会科学期刊,还是自然科学期刊,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文化生活类期刊,涉及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其共同特点是刊龄比较长,办刊宗旨和理念有准确定位,刊物有特色和个性,形成了自己的历史传统,在同类期刊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同类期刊中的排头兵或佼佼者。

  继承红色基因 高扬理想旗帜

  毛泽东在1954年10月16日给有关同志写了一封信,旗帜鲜明地肯定山东大学《文史哲》敢于刊登“小人物的文章”。当时主政华东的陈毅对《文史哲》也赞赏有加:“山东大学创办《文史哲》是开风气之先,继续办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国各大学的重视。”除领袖人物的支持外,革命家和学问家一身二任的华岗同《文史哲》的创办以及名声鹊起关系极大。该杂志是以华岗校长自己的稿费收入做基金创办起来的,他能团结杨向奎、童第周、赵俪生、孙思白、高亨、萧涤非、陆侃如、冯沅君等当时国内一批著名学者,《文史哲》的编委会堪比灿烂群星。

  创办于1915年的《船山学刊》,其创办人为谭嗣同的老师刘人熙,该刊以研究明清之际“集千古之智”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及其学术思想为宗旨。早年毛泽东在长沙求学,常去船山学社听课,还在船山学社居住和工作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于1950年为“船山学社”题词。

  《中国海员》杂志创刊于1926年。这本由革命先辈、著名的中国工人运动的领袖苏兆征、邓中夏等同志在大革命时期提议创办的刊物,在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刊名一直未变,办刊的传统代代相传。今天在推进“一带一路”,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海上交通运输量增加了,也为刊物的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中国海员》始终服务于中国海员和水运职工,提供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国青年》创刊于1923年10月20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历史最悠久,迄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主流期刊。创刊96年来,她一直履行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的神圣使命,为凝聚中国青年的理想信念奋力开拓前行。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林育南、邓中夏、李求实等先后作为主编为《中国青年》的创办和早期发展呕心沥血;任弼时亲自主持了《中国青年》在河北平山西柏坡的复刊工作;陆定一、胡乔木曾先后担任过《中国青年》杂志主编;毛泽东主席更是先后3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并且为《中国青年》雷锋专刊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他的多篇重要文章均首发在《中国青年》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数次为《中国青年》题词、批示、撰写文章。在96年的办刊过程中,坚持“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前行”办刊宗旨,先后报道了黄继光、郝建秀、向秀丽、邢燕子、雷锋、董加耕、王杰、刘英俊、张海迪、杜富国等英雄人物的优秀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传承学术文脉 保持学术公信

  古人云:“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深而何求木之长。”今天中国高等学校的一些知名学报,之所以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其中一个原因是和它的深厚悠远的学术渊源有关。例如《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它前身是1906年创办的东吴大学月刊《学桴》。此刊名具有深意:

  “学桴者,预备过渡时代器具之一部分也。而何不以兵桴、以商桴?而何不以政治桴、宗教桴?而独有取于学者?盖兵、商、政、教,皆备于学,则学者载种种桴之桴也,而又可谓合种种桴而所成之桴也。”

  “桴”,为小筏子,渡船。学术文化的过渡或转型优先于“兵、商、政、教”的过渡或转型。“桴”,又作鼓锤讲,桴鼓相应,学术期刊又要为社会变革和进步而摇旗呐喊,擂鼓助威。100多年前,学报先哲们的“初心”,体现在《学桴》的发刊词中。虽然是筚路蓝缕,但其思想起点、学术视点非常之高,宣布了中国一本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学术刊物的诞生。先哲们的思想很超前,他们对学术刊物的定位,提出的办刊宗旨,对学术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阐述,在当时可谓是振聋发聩,在今天一点也不过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仅有思想理论高度,而且用了一种形象化的生动表达。

  始终保持深厚的学术蕴涵和良好的学术公信,便可形成稳定关注度的品牌期刊。

  蔡元培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亲自为1919年第一卷第一号的《北京大学月刊》撰写发刊词。在这篇堪称为中国现代学术、现代教育的宣言书的发刊词中,他把自己的办学理念概括为:治学之途宜中外汇通;学生之责当文理兼修;办学之道行兼容并包。发刊词体现了鲁迅对北大的评价,“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先锋”。到1923年胡适在北大创办《国学季刊》,在创刊号上,撰写了《发刊宣言》。到1955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时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仍按传统撰写了发刊词。从《北京大学月刊》到《国学季刊》,再到今天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名虽有所变化,但学术传统薪火相传,“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北大精神一脉相承。经过几代学人的摸索和积累,今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贯彻“双百”方针,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追踪社会思潮、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在编校质量、编排规范上坚持北大严谨的学风。因此,北大学报在国家期刊奖的历次评选中均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

  坚定文化自信 把握时代脉搏

  一本刊物办好了,就等于举起了一面学术文化的大旗,它周围团结了一批学人和读者,它在倡导一种理念,推动一种社会思潮,鼓励一种学风。谁是举旗人?毫无疑问就是主编。主编是刊物的舵手,是刊物的灵魂。主编的学识、胸襟和眼光,包括人格魅力,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感染力,它是刊物极其宝贵的资源和品牌效应。

  1926年著名的出版人邹韬奋创办了《生活》周刊,是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没有邹韬奋就没有《生活》周刊,邹韬奋和《生活》周刊是融为一体的。

  《中学生》杂志的情形同《生活》周刊也差不多。1930年1月,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叶圣陶遵循德育与智育相结合、读书与做人相统一的办刊宗旨,许多著名学者、作家如郭沫若、严济慈、巴金、茅盾、周谷城、胡愈之等为其撰稿,刊物强烈地吸引广大中学生,以新思想、新知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毛泽东曾于1964年秋为《中学生》题写刊名。

  上海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出版的《大众医学》,是1948年8月由我国著名的外科学家裘法祖教授、内科学家过晋源教授创办的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杂志。70多年来,该刊秉承“让医学归于大众”的办刊宗旨,活跃在中国医学科普传播的第一线,以科学、权威、实用、鲜活的内容,为普及医学知识、服务大众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中国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期刊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坚持政治家办刊办报,“义不逃责,事不避难”,在新时代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中国期刊的繁荣与发展再做贡献。

  (作者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主编、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原理事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