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三网融合发展与媒介素养提升的整合研究2015-01-06 来源:今传媒 楼旭东
摘 要:从传统媒介,到网络媒介,再到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的新媒介,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媒介背景,相应地,媒介素养的内容也应因时而变。近年来,我国正值三网融合的媒介大背景,在融合时代背景下对媒介素养进行整合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三网融合与媒介素养相关背景的梳理,寻找两者内在联系,认为在逐步实现三网融合过程中,媒介的技术属性和媒体属性都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双向传输,并更加强调媒介的产业属性和用户服务功能。在这个新媒介的技术赋权过程中,受众的媒介素养内涵也必然要随之变化,对融合媒介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参与生产能力应该成为新媒介素养结构中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公众的自我意识、公民意识也应同步得以提升。 关键词:三网融合;媒介素养;技术赋权 一、现 状 1.三网融合。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早在2001年3月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中,就第一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2010年6月底,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名单和试点方案正式公布,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就目前来看,网络电话(VOIP)和互联网电视(IPTV)是三网融合初期的主要应用业务。 此后,电信运营商开始尝试向互联网领域的一系列转型措施。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有互联网公司和硬件公司开始做OTT业务以及智能电视、机顶盒等,不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互联网公司均变相实现了三网融合的部分目标。 然而,在三网融合进程中,广电系则显得尤为寂寞。而作为产业标志性事件,2014年5月28日,筹备四年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终于挂牌成立了。业界普遍称之为广电国网。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广电国网公司的成立让三网融合更进一步,有望成为电信三大运营商之后的第四大运营商。 一直以来,我国的三网融合都在政策及市场的双方互动式探索中曲折前行。中国广电国网成立被业界认为三网融合或有实质性进展,而2014年6月以来广电总局的四道监管令,打破了三网融合原来的平衡性动态格局,互联网公司进军电视盒子的进程再次遭遇政策性危机。OTT浪潮下,国内三网融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围绕电视与客厅的争夺愈演愈烈,各方跨界竞争促使产业泛网络化、泛智能化,从而也提高了监管难度。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三网融合仍在推进中。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提出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不断推进“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消除行业壁垒,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可见,2014年国家还将再次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尤其是广电市场体制的开放。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表明,党和国家对媒介融合的高度重视。 2.媒介素养。1992 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性回应能力。在国内,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教授显然也认同该定义,他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和媒介信息制作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而进入三网融合时代,媒介素养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在2005 年发布的《全球性趋势:21 世纪素养峰会报告》中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 “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以及再加工的能力[1]。《2012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指出,“媒介素养是个人与媒体接触时的一种应对能力”,“媒介素养包括认识媒体、甄别信息及正确应用媒体”。不难看出,媒介素养所涉及的已不只是媒介信息,而更注重于媒介本身。综合以上几个概念,可以发现媒介素养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要素:“理解”“批判”和“应用”[2]。 二、三网融合与媒介素养的联系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讯息,即从长远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供的内容,而是其媒介本身。而21世纪的标志性媒介无疑就是三网融合之后的媒介形态,这一媒介形态会对受众的媒介素养产生何种影响。其实,三网融合对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若及时有效地对媒介生态环境加以改革调整,则无疑会使三网融合所带来的日趋丰富的信息资源、技术设备等得以有效利用;反之,则必将带来一系列不容小觑的问题,使得媒介素养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不能顺应大势,难以准确定位其发展目标及规划其传播策略,并进而影响公民素养、科学素养,为其工作、生活及社会进步造成阻碍。对于公众来说,融合后的媒介,比如电视媒介已经和传统电视媒介有了很大的差异,受众如何才能有效实现“使用与满足”,如何才能实现积极参与媒介建构的社会交往活动,这些都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实现三网融合后,一方面,媒介的技术属性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双向传输;另一方面,媒介的媒体属性发生了变化,更加强调媒介的产业属性和用户服务功能。因此,受众的媒介素养内涵也必然要随之变化。新媒介的技术赋权,使受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它构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使得受众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受众的新媒介素养也因此发生了结构性的转向,对融合媒介的应用和参与生产能力应该更加凸显,而对融合媒介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批判也成为新媒介素养结构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三网融合背景下如何加强媒介素养 1.提升对融合媒介的属性和功能的理解。三网融合作为国家的意志和政府行为,是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它通过合理配置稀缺性资源,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对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以及互联网的产业形态的融合。因此,较之传统媒介,三网融合下的广电和电信媒介在强调其维护公共利益属性的基础上,更注重其产业属性和服务功能。三网融合作为一种产业形态的融合,必须强调其媒介信息的产品属性和普遍服务功能,尤其是广电系产品。 2.提升融合媒介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对于广播电视网而言,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单向、线性的信息传播模式,使信息拥有天然的渠道优势。这不仅意味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封闭性和高效性,也意味着受众获取信息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作为信息接受终端的传统电视机技术构造相对简单、功能单一、使用方便,对于绝大部分受众来说,有效获取电视信息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然而,三网融合彻底改变了电视作为媒体的技术形态,有效获取电视媒介的信息不再简单。电视作为一种技术媒体融合了各种先进的通讯技术,相对于传统电视简单的“按键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的“多屏使用”使获取电视信息变成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受众的收视体验也因此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后仰文化”变成“前倾文化”,大大地改变了受众的收视习惯。从新技术的应用与扩散的角度来看,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当中存在明显的“知沟”现象。在少数民族和偏远农村地区,由于那里的各种通信设施落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还停留在各种基础通讯上,而对各种智能终端以及各种虚拟技术的认知是缺位的。这是三网融合给受众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三网融合也打破了传统电视媒介传播时空的封闭性,使信息的传播变得自由而开放,其传播呈现出非线性、泛在化、全媒体化、海量化等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信息选择、避免信息迷失是三网融合带给观众的另一个问题。因此,受众能否有效获取电视信息关乎受众的收视体验,影响着受众在信息社会中的身份建构和认同。 3.提升融合媒介的信息批判能力。三网融合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意见平台。借此平台,信息以点对点的方式高速、大范围传播。这就导致了存在于互联网领域的问题被带到了“客厅”。因为三网融合变革了电视媒介传播的模式,一对多的广播式传播转变为多点对多点的双向的交流模式,电视观众的角色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和自主传送,受众拥有了传播的权力,不仅可以在节目播放的过程中与节目互动、与其他受众互动,还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节目。由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弱化,各种信息真假难辨、鱼目混珠。各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的网络谣言,对社会现实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带来动乱和恐慌。面对这种情况,相关机构加大监测、打击的力度。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受众具有很高的媒介素养,能够冷静、理性地质疑、批判各种不良信息。 4.提升融合媒介参与生产的能力。参与电视节目生产的能力是三网融合环境下衍生出来的受众的新的能力,也是新媒介素养结构当中最为高级的能力形态。受众需要经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再到参与电视的过程,这也成为受众主动参与建构公民社会的需要[3]。 综上所述,不论媒介生态如何变化,从技术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在信息爆炸、电视社交化发展趋势下,有效获取并积极参与电视信息生产的能力,不仅关涉用户的收视体验,还影响到用户作为新媒介建构的交往社会中的人的主体性地位,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所以,在三网融合环境下,必须要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对其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新闻观念和舆论意识;自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在实现个人更好发展的同时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伴随三网融合进程的推进,更多融合业务将覆盖更多家庭、社区以及城市,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智能化、便捷化,最终打造智慧中国[4]。就现状而言这个过程仍然漫长,但大势所趋,各方面也仍在努力推进,我们能够预见未来的智能生活。目前智慧家庭、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在逐步推进过程中,各种媒介都在融合,公众在融合媒介方面的素养也应着力提升,以更好地适应智慧化生活。而这种能力的提升不应止于信息认知、获取和使用层面的提升,应更多着眼于公众理解批判能力、自我意识、公民意识层面的同步提升,才不至于被正在到来的融合媒介大潮所左右。(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 涂昌波.广播电视法律制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王孝明.三网融合之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