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浅析数字出版物内容质量的全流程管控

2019-09-02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江肖莹: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有限公司

  【摘 要】随着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数字出版物的内容质量问题也日益引起业界的重视。数字出版物作为出版物的一种,必须遵循国家对出版物质量的相关规定,严守质量这条底线。针对数字出版物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质量事故频发等情况,本文基于数字出版物自身的特点及出版流程,从内容生产阶段质量管控、编校流程质量管控以及建立质量跟踪机制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数字出版物内容质量的全流程管控。

  【关键词】全流程质量把控;内容生产质量;编校流程;质量跟踪

  自2016年“数字出版”首次作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来,数字出版产业保持稳步增长。2017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突破7000亿元,达到7071.93亿元。[1]

  尽管数字出版已成为我国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出版业发展的新方向,但目前数字出版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质量事故频发,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符。质量是出版的底线,也是出版的生命线。尽管数字出版的载体、传播渠道、形态和构成元素等都与传统出版物有明显的区别,但提供高质量内容、传播知识和优秀文化的出版使命并没有改变。数字出版作为出版业的新形态,理应在创新的同时,融合传统出版的制度和做法,重塑数字出版内容生产和审校的规则和流程,进行内容质量的全流程管控。

  一、数字出版物的内容生产流程质量管控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2]

  内容生产数字化是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目前数字出版的生产主要有转换、改编和原创三种形式。无论是以单种方式来制作,还是多种方法兼而用之,与传统出版物选题策划、组稿、创作、编辑等线性流程相比,数字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更为复杂,涉及的环节更多,各环节彼此紧密相连,更需要在整个流程中贯穿质量管理。

  首先,内容编辑应深度参与脚本等的内容制作。脚本等的创作是数字出版物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出版物的质量。因此,内容编辑应积极参与脚本等的创作,确保其是根据创作大纲来撰写的。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明确修改意见和要求,要求作者修改;对作者提出的问题,也应及时协助解决。

  其次,可适当在内容生产阶段增加审校次数。脚本完成后,如果直接依此进行视频、音频和图画等的制作,出现错误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此时再对视频、音频等进行修改,则会事倍功半,成分也会增加。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脚本等进行初审和校对,以尽量消灭明显的错误。编辑对脚本进行初审时,应注重对政治内容、科学文化知识、学术(艺术)观点以及标题序码、逻辑修辞、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进行审核,必要时可送社外专家审查,并写好审稿意见。需要作者修改的,退回作者修改;未达到预期要求的,予以退回。

  二、数字出版物的编校流程质量管控

  数字出版物属于出版物的范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行三审三校制度。在过去,个别人认为数字出版就是纸质图书的数字化,因此数字出版物的三审三校基本形同虚设。[3]但随着数字出版的内涵不断拓展,原创性的内容不断增多,数字出版在内容和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革新,要使数字出版物的质量得到保障,必须严格编校流程,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同时,由于数字出版物在呈现方式、传播介质上的特点,其审校也体现出了与传统出版物迥异的新特点。

  一是数字出版物三审的新特点。首先,如前所述,责任编辑在初审的过程中,除了对出版物的思想政治倾向、内容、观点、材料、逻辑、结构、文字等进行把握外,还要从形式是否恰当、画面是否清晰、声音效果是否理想等方面检查。其次,复审需在审查初审的加工整理是否恰当的基础上作必要的修改;同时确保产品内容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社会道德规范等要求,对稿件的科学性负主要审读责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数字出版的内容构成要素包括视频、音频、图片等,极易引起版权纠纷,复审在审读过程应注意出版物是否存在侵犯版权的问题。最后,终审对产品内容的政治导向和学术质量负主要审读责任,并对产品是否可以发布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

  二是数字出版物三校的新特点。首先,由于数字出版物一般没有原稿可对照,因此校异同的功能被弱化,校对过程中更加注重校是非,这也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校对人员不仅要对出版物的文字进行校对,还需对视频的字幕和画面、音频的读音、链接的正确性、资源的形式和位置等进行校对,校对的工作量比传统出版物更大。再次,三校中应至少有一次校对是由专业测试人员对出版物进行质量检测,主要包括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和有效性4个要素。测试人员必须确保所有链接的资源都符合要求,元数据和富媒体资源的呈现符合制作规范,产品在多终端显示、播放、操作等正常。

  三、建立数字出版物的质量跟踪机制

  传统出版物编印出版之后,会通过将各审次校次的纸质文档存档、样书检查、成书质检等方式对出版物的质量进行跟踪,重在对图书质量进行日常监管。对于数字出版物来说,建立质量跟踪机制也很重要,而且与传统出版物相比,数字出版物的质量跟踪机制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应建立规范的电子文档管理制度。电子文档可以储存在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上,能在通信网络上传输,具有便捷性、高效率等特点。传统出版物由于呈现介质限制,资料往往以纸质文档为主;而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由于脚本以及视频、音频等资料都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制作,因此可充分利用电子文档的便捷性,建立电子文档管理制度。数字出版物出版后,责任编辑应将相关的策划、立项评审、原型设计、编辑制作、质量检测等生产环节中形成的重要过程性文件、脚本(初稿、审核稿、终稿)、源素材、更新成品、最终成品等进行存档处理。但由于电子文档有容易修改、删除、复制、损坏的缺点,数字出版物的电子文档管理必须保证数据安全,并做好版本管理。

  其次,建设功能齐备的审校平台。传统出版物的审校在纸质稿件上进行,修改痕迹一目了然。而数字出版物电子化的呈现方式决定了对数字出版物的审校记录以电子文档为主。出版单位可建设兼具编辑、审核、测试等功能的审校平台,按三审三校的流程,使各审次人员和校次人员利用账号登录平台,即能在该平台上依次完成各自负责的审校工作,平台自动保存审校痕迹和审校意见,以方便责任编辑及相关人员根据意见修改。建设审校平台,一方面,能对审校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防止三审三校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有利于保存相关审校意见,避免遗漏。

  最后,建立上线后定期更新制度。传统出版物出版后,即使发现严重错误,也只能采取撤回、重新印刷等有限手段,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而对数字出版物来说,进行修改更新则方便得多,成本也很低。因此,应建立定期更新制度,定期检查数字出版物的内容、形式等,可重点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呈现方式的正确性以及内容中的错别字、病句等差错,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做好迭代更新。

  参考文献:

  [1]魏玉山.2017-201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EB/OL].http://www.cbbr.com.cn/article/123368.html,2018-07-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778072.htm,2010-08-16.

  [3]陈光耀.数字出版物如何走出质量建设困境[J].中国出版,2013(6):40-4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