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报讲好中国故事路径探究——以《黑龙江大学报》为例

2019-09-02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胡婷:黑龙江大学

  【摘 要】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在高校校园里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它在引导舆论方向、传播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促进对外文化传播成为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黑龙江大学报》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职责所在,对媒介融合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坚持内容与渠道并重,纸媒与网媒打通,并取得了一定影响力的理论和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校;中国故事;《黑龙江大学报》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作为高校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职责和使命。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崛起,纸媒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也发生变革。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加快媒体融合。这既是高校校报适应媒体格局的必要举措,也是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一、遵循“内容为王”创作优秀新闻作品

  (一)立足基层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当从基层中发掘中国故事。立足基层就意味着“去精英化”,故事描写要从身边的小人物着手,要立足师生日常。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才能挖掘更加鲜活饱满的报道素材。

  讲好基层故事,就是讲述那些工作在最平凡岗位上的人物故事。为此,《黑龙江大学报》开辟《奉献黑大人》专栏,专门讲述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劳动者的故事。从认真策划到深入采访再到精心撰稿,向读者展示了有高度、有温度的新闻故事。例如,文章《黑大A食堂微笑打粥大爷温暖校园》描绘了一位迄今为止为学生熬了6万桶粥的打粥大爷的故事。文章《拥抱平安校园争做先锋黑大人》讲述了学校安全保障部90后干警日复一日辛勤工作的故事。《黑龙江大学报》通过对基层人物生活的细腻刻画,创作更多以基层人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新闻作品,发挥了校园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诉诸情感共鸣

  好的新闻作品不是直接诉诸理性的,更多的是诉诸情感。虽然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受众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但他们也有共通的人类情感,即对真善美的推崇和对假恶丑的鞭笞、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喟。[2]通过这种共通的情感机制来传递新闻作品中的价值观,使得新闻报道更富感染力和亲切感。

  《黑龙江大学报》鼓励撰稿人走进教学一线。《辣课堂》专栏是校报记者团的学生记者从自身出发,深入课堂内外,对黑龙江大学的精品课堂进行深度报道的一个栏目。该栏目不仅展现了一线教师的课堂风采,更对教师在课堂外的勤勉敬业进行报道,展现了一线教师的匠人精神,激发一线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活力,引导教师不忘育人初心,回归教学课堂。《水与墨的故事在这里“演绎”——走进<中国传统绘画实践>课堂》讲述了一位在中国画领域造诣颇深的老教授,其静心淡薄、勤勉敬业的奉献精神令每个黑大人为之动容,激励着人们勠力前行。除了开辟故事专栏外,校报还创新典型人物报道模式,用平民视角还原典型,用真情实感打动受众。文章《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为扶老人的我校三位女生点赞》讲述了3个黑大女生在危急时刻向跌倒老人伸出援手的故事,文章通过主人公身上展现的人性光辉来揭示人生哲理,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增强传播效果。

  (三)寻找价值内核

  无论什么形式的传播归根结底都是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应注重对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价值观以及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融入。

  文章《以笔为犁以心聚力——潘国民的六十载辞书情缘》讲述了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俄语辞书事业的时代楷模潘国民先生,展现了其几十载如一日的历史责任感、甘心奉献的高尚品质和一丝不苟的敬业操守,彰显了涵养时代气质的工匠精神。《支教感悟:22岁的我看着你满眼都是梦的模样》讲述了文章作者在重庆偏远山区支教的生活感悟,通过故事性的描述和最朴实的文风,展现了一个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与激情的青年模样,树立了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黑龙江大学报》创办文艺副刊,刊登“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书法绘画摄影比赛、“你的视线”主题征稿部分获奖作品,鼓励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创作,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旋律,打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二、转变叙事模式,拓宽传播渠道

  (一)避免宏大叙事

  高校校报作为一张新闻纸具有一般报纸的传播信息、舆论引导等基本功能。同时,由于生长在高校校园的特殊土壤里,高校校报又区别于一般报纸。由于高校校报的定位是校党委的机关报,其宣传工作多是宏大叙事模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新时期,高校校报要从单线条的叙事模式转变为多角度、多维度的深入型的叙事模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自2017年4月《黑龙江大学报》启动“黑大脊梁”系列人物专访以来,目前已推出人物专访20余篇,引发了读者和学界的好评。与以往的宏大叙事不同的是,此次启动的人物专访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人物身上最打动人心的情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挖掘人物身上的故事和闪光点,能够以小见大,展现人物身上辛勤耕耘、孜孜以求的精神,真正做到了对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激发了学生对故事的认同与喜爱。“黑大脊梁”系列人物专访集中反映了当代黑大人昂扬向上的不懈追求,集中体现了黑大家园最美好的情感、最朴素的信仰和最具感召力的人格魅力。

  (二)拓宽传播渠道

  《黑龙江大学报》电子版的创办能够快捷、全面地让受众阅读到新闻内容,相比纸质版,其能更快地提供信息,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强大的检索功能对整个报纸的发展都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还开通“黑龙江大学报”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对校报刊载的新闻作品进行及时宣传。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从单一传播拓展到多向传播,通过报网融合的宣传形式,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为补充,使新闻宣传更加立体,突破了纸媒的限制,实现了纸媒的重生,加强了校报与受众的互动,真正将好故事传递到校内乃至校外的人的心中。

  《黑龙江大学报》还联合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对外发布新闻、消息、人物专访等近500条。其中,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中新网、新华网、央广网、中国教育在线以及《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共宣传报道新闻200余条。《新技术从玉米芯里“变出”石墨烯》《黑龙江省国学学会在黑龙江大学成立》《黑龙江大学“数”说中俄博览会精彩亮相》《黑龙江大学扎实推进党建的新图景》《黑龙江大学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生宣讲团》《黑龙江大学研发软件提升十九大精神学习时效》等新闻报道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各大媒体争相转载。

  三、结语

  《黑龙江大学报》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坚持渠道建设与内容经营并重,突破了传统纸媒新闻宣传模式的桎梏,遵循新媒体不断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中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这样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弯道超车,获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光明日报,2013-08-21(01).

  [2]吴秀娟.新闻报道亲和力的三元素[J].青年记者,2012(35):2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