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吴鹏: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传统的文化传媒行业已不适应当下人们对传播方式和内容的需求,媒体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从各个传播主体的自我革新到党和国家层面的总体部署,融媒体建设正在高速推进,而处于融媒体建设核心地位的人才培养却没有跟上实体建设的步伐,本文从当下融媒体构建特点和人才需求方面展开阐述,构建一条符合其技术及运营特点的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传播自身的迭代,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方式、手段、途径都在迅速升级转型,在当前背景下频次最高的传播术语要数“融媒体”,我国各级、各类文化宣传机构也都在进行媒体融合、转型,在这一传播变革时代,如何做好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过渡,人才培养成为了核心问题。
一、融媒体成为当下传播的主体
融媒体作为新时代媒体发展的新标杆,它是在传统媒体上迭代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指各类媒体形式在内容、人力、渠道、经费等方面进行融合,再通过一种有效的手段或者技术综合到一起进行传播。这样的跨媒体融合方式解决了单个媒体的竞争力单一问题,并可完成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顺利转型。
随着技术、市场的不断扩大,融媒体在我国也从边缘走到舞台中心,党和国家开始重视和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型升级,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该《意见》的下发,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融媒体转型升级战略部署。
二、融媒体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一)融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优势
相对传统媒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五点优势。
第一,传播内容融合度高。传统媒体的内容和发布渠道比较单一,如报纸主要是图文、电视主要是影像、广播主要是声音,每个媒体的传播形式都是有限的,而融媒体恰恰能够把这些形式整合起来,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载体统一发布,改变了传统媒体单一性特征。
第二,传播简便、速度快。融媒体的传播已经从传统的编、审、发流程中跳出来,很多制作、流转的环节被重构,个人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也是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者,信息从最初的发现,到中期的制作,以及最后的发布,往往只需一人便可完成。然而,基于互联网构建的传播机制,其信息单元的扩散程度是传统媒体的指数量级,尤其是传播速度更是其他介质无法达到的。
第三,传播反馈机制完善。传统的传播媒体,反馈机制较弱,读者和观众在阅读或收看的过程中,无法将实时信息反馈给传播者,更谈不上反馈互动,即使信息传播后再收集反馈信息,也失去了时效性和真实性,而融媒体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终端,实时、有效反馈。
第四,衍生传播效果好。传统的媒体传播,衍生阅读几乎无法做到,如读者或观众在阅读或收看的过程中,需要对某个信息进行衍生阅读,那只能自己手工去找,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找到的可能性也不高。融媒体由于其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特别是网络信息检索的成熟,衍生传播已经没有任何障碍。
第五,传播机制灵活。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完全颠覆了原有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甚至原有的传播内容也被重构,出现了小视频、微阅读等新兴的、灵活多变的传播形式,这非常适合当前碎片式的阅读体验,这样的传播体验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
(二)传统媒体转型融媒体的基本策略
传统媒体在网络等新兴媒体面前,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优势,要适应时代发展就必须转向融媒体,具体来说要完成以下五点转型。
第一,打造融合渠道。网络媒体能够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将内容信息整合后快速上传,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手段快速获取,打破了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必须转型升级,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发挥技术融合优势,打造全业态融合传播,这是发展必由之路。
第二,培养融媒体人才。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培养,要想突破原有的思维体系、工作能力,达到融媒体信息传播要求,就必须解决专业人才的问题,特别是要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工作技能的融媒体人才。
第三,创新经营模式。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相对单一,主要通过读者购买或者广告收入,而在互联网为载体的融媒体时代,媒体的经营和管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例如流量分成、共享经济等,这都需要我们转变思维,创新媒体经营模式,要跟得上互联网发展速度。
第四,强化版权意识。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并不能说其不重视版权,但在传统媒体的版权领域里,往往是单一问题,如作者的著作权等,但到了融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共享、使用等,使知识产权的属性和处理变得异常复杂,不仅不能去侵权,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护好自己创造出的品牌。
三、融媒体背景下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特征
综上所述,要推动融媒体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和推动创新的根本要素,只有培养出适应融媒体全流程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才能破除传统媒体的思想束缚和技术隔阂,真正完成媒介融合。
(一)融媒体创新思维能力
媒介融合的三个层面,即“理念融合”、“物质融合”、“操作融合”[2],其核心内容是“理念融合”。而这种“理念融合”也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融媒体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全局的、综合的、逻辑的辨别和思考能力,它是我们从事所有融媒体工作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将不同信息有机整合起来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例如,《人民日报》每日纸质24版,在快节奏的当下年青人中能翻阅其中标题的都很少,但对该报的热点内容进行摘编并在新媒体如抖音平台上发布,这种网络传播方式很快,阅读量也很大,所以《人民日报》就重新找到了年青读者,重新找到了受众,可见媒体的创新是其生存的根本动力。
(二)媒介融合操作能力
移动互联的到来,信息传播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单向发展到双向,且所有的形态都在演变中,其载体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都会对我们未来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而传统媒体的信息操作则是单一的。我们所说的媒介融合操作能力就是能够将这些单一的信息传播整合起来,对这些信息重新编排、复用,然后利用新媒体的手段传播出去,这种能力不仅要求融媒体工作人员掌握每个单一信息的操作能力,还要掌握互联网使用、编排、发布的技能,特别是近几年流行的应用程序开发能力,也就是我们常用的APP。
(三)融媒体运营能力
融媒体的市场载体和传统媒体的市场载体完全不同,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渠道,如传统的报刊主要靠发行,融媒体的制作内容可能通过任何一个渠道进行传播,报刊网络、门店、商场、院线等等,这就要求融媒体的工作人员具有截然不同的运营能力,是能够利用融媒体规模性、跨越性、链接性、精准性等特征,扩展盈利范围、创新盈利增点、变革盈利模式的能力[3]。
四、跨专业的融媒体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一)构建跨专业大平台课程体系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不再拘泥于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岗位,我们要把分散在传统媒体行业的不同专业综合起来,进行跨专业大平台课程构建,包括传统的语言文字、新闻传播、影视编导、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综合起来,建立优势互补、专业互动的大平台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采写、编排、设计、网络等方面的具体技能[4]。课程体系打破专业限制,主要分成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主要是语言文字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这是所有媒体人的基本能力;提高层次主要是媒体编排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数字产品、特别是影音产品的编排加工能力,这是融媒体人才重要技能,影音也是当前融媒体的主流传播信息;最高层次主要是互联网应用课程,融媒体的更高要求,不仅是要有效整合媒体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创新媒体形式,特别是互动、共享等体验,而这些目前都是由互联网实现的,因此,顶尖的融媒体人才必须具备互联网应用开发能力。当然,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这些课程内容,只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最适合的岗位能力,从而有效学习,另外,也了解其他岗位技能。
(二)打造生产性创新课堂
当前,传统的人才培养形式并不能满足融媒体人才培养的要求,融媒体的特点就是创新,创新不仅仅限于技术,也可以是模式、内容,而内容的创新也是融媒体主要创新点。所以在进行融媒体类课程教学中,不宜使用所谓的案例、经验,因为那些已经成功的案例不具备模仿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战创新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把真实的市场和创新要求引入课堂,以《网络编辑》这门课为例,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垣实践的模式来上,学生根本无法适应市场,必须要构建生产性的创新课堂,可以从课程开始,就让学生申请自媒体平台,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实际运用自己的平台,通过点击量、传播速度、用户反馈评论等数据,结合理论知识来修正自己的平台运营,课程结束时的考核,也应该是开放性的,重点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制作能力。
(三)搭建教产相融的实训体系
目前,国家职业教育布局中对校企合作模式、实训体系构建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规格,从事传媒类人才培养最主要的是实践,融媒体更是如此,创新型新技术大量产自于企业,理论知识要想转化成点击量、转发量和评论量,不是课堂上能教会的,必须经过大量的市场实践,所以融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全方位参与,高校要与企业联动共同培养融媒体人才。这就要求在构建融媒体实训平台时,不能仿真,更不能模拟,就要将市场中脱颖而出的融媒体企业或者品牌引入实训体系,建立校企融合的实验实训平台,在平台上所有的工作都是真实有效的媒体工作,对实训的考评也和市场一致,通过点击量等硬性指标来磨练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尽快适应融媒体的工作节奏和工作方式。
(四)推广专业融合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往往在专业教育中不受重视,但在融媒体人才培养中,这确是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之一。以学生自主为基础,老师指导为辅助的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正是融媒体实践的重要场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做的工作,将融媒体的理念和技能有效地融入其中,达到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目的,例如,以校园电台为例,传统的校园电台,只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播出的一档校园广播,但通过融媒体的运营实践,学生们可以把校园广播融入各类自媒体平台,可以变成当下流行的喜马拉雅有声电台,配套佐以微信运营,不仅改变了以往呆板的广播形式,更加锻炼了学生融媒体运营的能力。
(五)试点量化指标考核体系
融媒体人才必须适应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传播市场,在这样的市场里,快节奏、量化指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线,融媒体在校生的培养也不能脱离市场而谈考核,单纯的一次性考试已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了,在一些课程或者实验实训中,引入市场的量化指标考核是必要的,例如《新闻写作》课程,传统的考试可能只是一张试卷,而引入量化指标的考核,就非常具有实战性,考核的时长是整个学期,在学期内,通过互联网或自媒体平台,撰写发表文章,考核指标可以设定为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等几个,通过这些指标来评定学生作品的优劣,这样经过市场洗礼的考核,不仅让学生信服,更让他们了解了未来工作的实际情况,快速提高了融媒体人才培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柳竹.国内关于“融媒体”的研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5(4).
[2]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与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
[3]雷璐荣.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今传媒,201远(24).
[4]吴晶瑾.试论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报业,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