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大,各国出版机构之间的交流在不断增加,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在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简称“BIBF”)期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称“社科社”)与合作伙伴就重点图书举办了多语种推广活动。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多语种签约暨翻译启动、《“一带一路”手册》多语种签约等,以及《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理解中国制造》等多场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另外,社科社还与中国非洲研究院、罗德里奇出版社(Routledge)签署了战略协议,共同将社科社出版的非洲研究相关成果带出国门。在大量的版权交流活动中,社科社国际合作与出版部副主任夏侠作为版权经理人,无疑是最忙碌的人之一。
走过10年,从版贸中间人到国际交流使者
夏侠是社科社国际合作与出版部副主任,于2009年开始从事版权贸易工作的,岗位最初设在总编室,主要是做引进版权的联系和维护工作。随着国际出版交流的不断加深,她作为版权经理人,除去负责版权贸易的相关工作,还承担起了学术国际项目策划者、管理者和推广者的任务。2012年,社科社成立编译中心,即日后的国际合作与出版部。这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负责图书国际合作,包括版权的引进、“走出去”、国际书展,以及国际学术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等。版权经理人需要搭建中方编辑与外方编辑、中文作者与译者、国内出版社与国外出版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与其说他们是单一化的版权贸易中间人,更像是推动国际学术交流的使者。
责任在变大,对版权经理人的要求也在变高。如今的版权经理人,需要利用自己的语言沟通优势和资源,与国内外的翻译家、汉学家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熟悉和掌握国内外重要的学术社团、国际学术会议工作,通过第一时间获取国际学术新动向、国际出版新动态,敏锐洞察学术前沿,准确把握国家文化推广的新方向。
夏侠说:“我认为一个专业的版权经理人,应该做好几方的沟通工作,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达到目的方。签订版权协议并不是版权经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他的目标应该是通过自身努力,让图书能在海外出版、销售、传播。”在BIBF期间,她与国外合作伙伴会谈,就一年来合作的项目进展进行面对面梳理,互相推荐重点选题,规划下一年的合作。
着力“走出去”,新时代版权经理人的思考
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出版“走出去”工作的落地效果。对于海外推广宣传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是包括夏侠在内的版权经理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策划 “走出去”项目之前,要从众多的国外出版商中甄别出与自身出版方向、出版理念相契合的合作伙伴。图书内容要针对国际图书市场、海外读者进行改写,翻译尽量准确、地道。社科社在与剑桥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英文版《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The Social Life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a)的过程中,对文中的语言表达、插图的选择、题目的锤炼,都是在作者、译者和双方编辑反复沟通后才最终确定的。历时5年,终于成就了第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版剑桥中国社会生活史。
在宣传“走出去”项目方面,出版机构可以利用愈加丰富的推广形式,如书展、学术年会等,邀请中外学者就相关研究领域开展对话交流。为保持作品的长销,除了结识各国的出版人、版权经理,维系好合作关系外,夏侠还建议在与海外出版机构合作时,注重品牌效应,以丛书或系列书的形式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