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版权经理是国际书展上最亮的身影

2019-08-27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高雅
  恰逢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这一盛事,每个出版社的版权经理都忙得不亦乐乎。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也满心喜悦。算下来,这是我从事版权贸易工作的第5个年头了,虽然不算久,但收获颇多。在这5年中,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对出版“走出去”工作日益重视。

  提升职业素养,高质量推动出版“走出去”

  其实,版权输出工作对版权经理的要求一直很高。

  版权经理必须具备优秀的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出版和版权方面的专业知识,充分了解自己的产品和优势,敏锐感知海外市场需求。作为版权经理,既要开朗外向,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外方出版社勇于破冰,开发新资源;又要维护好老客户;同时还要能静下心,申项目,写报告,做课题,审稿件。

  版权经理不仅要掌握业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因为仅仅了解目标国家图书出版的情况是不够的,更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风尚,以及当地市场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版权输出工作,赢得合作伙伴的信赖。

  出版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对“走出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版权经理具备更高的综合能力,例如“走出去”的“本土化”。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简称“人大社”)已经在海外建立了多个分支机构:2016年1月,人大社在以色列设立了第一家海外分社;2016年5月,人大社与罗马尼亚文化院共建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2016年10月,人大社与蒙古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中国主题图书翻译出版中心;2017年4月,人大社和中国人民大学与加齐大学共建“中国馆”;2018年6月,人大社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成立意大利首个“中国馆”。这些“本土化”涉及到的业务包括场地租赁、人员设置、出版计划、销售渠道,财务问题等,已经远远超过一个版权经理的本职工作,这就需要版权经理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

  目前,版权经理的从业人数可能较少,大部分人不够了解这个职业。但是我认为,版权经理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职业,在各大国际书展上独领风骚。版权经理从事的是跨文化交流工作,是连接国内外图书出版的桥梁。通过版权经理的努力,一个国家的优秀作者和作品可以被介绍到不同国家,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为丰富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我认为,版权经理能将更多优秀的中国图书介绍到海外市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以文明互鉴,成就“民心相通”,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走进BIBF,共建“一带一路”交流平台

  今年BIBF期间,人大社有8场新书发布会、签约仪式等活动,如与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集团共同举办《对话中国》《101个汉字里的中国》英文版新书首发仪式暨“对话中国”系列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与泰勒弗朗西斯出版公司共同举办《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等4种英文版新书发布会;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出版社举办《经济计划、管理和预算编制中的数学方法和模型》新书首发式暨签约仪式;与圣智Gale共同举办“中国学者论中国经济系列”英文版新书发布会;《墨经逻辑研究》《礼乐文明与中华文化精神》波斯文版新书发布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成果发布会;朱永新教育作品新书发布会(3个语种);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成果发布等。每个活动都很重要,都有各自的亮点。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成果发布会上,我们邀请了波兰、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出版社举办新书发布和签约仪式,同时将为新加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的成员单位——吉尔吉斯斯坦阿克斯出版社授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是多国学术和出版机构参与的学术出版合作组织,以“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丝路文明”为宗旨,致力于搭建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积极促进成员间作者、翻译、营销、版权信息、教育培训等资源共享。

  截至目前,包括中国、美国、印度、蒙古、埃及、黎巴嫩、波兰、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在内的56个国家和地区,共计310多家出版商、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积极加入出版联盟。

  数量转向质量,把握“走出去”的最大亮点

  近几年,出版“走出去”工作的侧重点,由原来的“量”逐渐向“质”转变。以前注重签约数量,现在则重视海外影响力,获得过哪些海外奖项,进入到何种榜单,是否在专业期刊上有书评,还将主流媒体报道、海外销量、论文引用量等列入评判标准。由以前重视欧美和港台地区的图书市场,到近几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图书市场转变。合作模式上,除了传统的版权输出外,还有合作出版,中外双方共同策划选题,直接收购或者建立海外公司、编辑部,聘用当地人员策划图书等方式。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世界都把目光转向中国,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而中国出版人抓住了这一机遇。中国出版在国际合作以及“走出去”方面的最大亮点是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正是因为有了“走出去”的顶层设计和大力扶持,才使得出版单位有了方向、没有了后顾之忧,敢于大刀阔斧地“走出去”。

  从业5年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有很多,例如人大社发起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合作体的前身是“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2017年8月,在中宣部、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的支持下,人大社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2018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高峰论坛;2019年4月,德黑兰国际书展期间召开“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论坛,并更名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

  合作体规模如此之大,沟通协调和组织工作有多么繁重复杂,可想而之。合作体的每次活动都由人大社社长亲自部署,集结国际出版中心、国际合作室、市场部、出版社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全体人员,群策群力。社长会亲自把关活动的每个细节,如德黑兰书展上展示合作体成员图书这一个环节,社长就反反复复斟酌了无数次,不仅要把成员单位的优秀成果展示给读者,还要考虑到不同国家、持不同信仰的人们对图书内容的接受程度。在社领导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攻坚克难,每次活动都是团队凝聚力的体现和升华。

  “走出去”工作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整个出版社和出版界的使命。人大社领导对“走出去”工作极其重视,社领导的大力支持是我们的强大推动力,在一批版权经理的努力下,人大社在“走出去”方面获得了不少荣誉和成果。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