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蒙古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学研究中蕴含着不少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在我国尤其是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学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蒙古学创新发展,增强蒙古学整体学科实力,是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中国蒙古学》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东风,以蒙古学研究为纽带,极大加强了“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人文交流。
发挥纽带作用,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正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蒙古学学会秘书长金海所著长篇报告《乘“一带一路”东风,推进蒙古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中提到的:“‘一带一路’建设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平等互利,携手共建,实现和平、发展、合作的愿景。这一精神同样应该成为国际蒙古学界共同秉持的原则和共识。中国蒙古学界将一如既往,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兼容并蓄精神,深入推进蒙古学研究创新发展;将致力于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近年来,《中国蒙古学》在助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及地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安全互助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了沟通切磋、学习载体的巨大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蒙古学》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及经济法律等固定栏目上刊发了数篇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学术论文。比如,米热力汗·那登木才仁的《克尔梅克祖祠搜集出版综述》及朝鲁蒙格日乐的《克尔梅克托特忒文两种木刻板〈金光明经〉渊源考》等。
引领学术方向,打造世界蒙古学研究前沿阵地
在《中国蒙古学》2019年第1期上,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内蒙古总工会主席吴团英发表了《谈谈日常蒙古学》。他在文中提出:“蒙古学研究眼睛要向外,认真参与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蒙古学研究眼睛也要向内,加强蒙古学的整体研究,开展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树立学术话语体系,探索蒙古学学术学派。蒙古学研究还要积极开展学术评论,加强专题研究,以专题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蒙古学深度发展。”这段精辟论述凝结了对于蒙古学研究方向和方法的深入思考,恰恰也是《中国蒙古学》多年来为打造世界蒙古学研究前沿阵地而努力的方向。
“思想解放、学术民主、探索无禁区”这是《中国蒙古学》一直坚持的办刊理念,“科学、严谨、前沿”这是《中国蒙古学》一直坚持的学术品格。在鼓励学术创新、倡导学术问题的自由讨论、注重学术规范的同时,期刊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把关每篇稿件的政治方向,注重培养学者型编辑,鼓励编辑参加科研工作,以提升专业水平和办刊能力。依靠严格的审稿制度保证期刊的学术水准及学术品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刊实践,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朴实、与时俱进的办刊风格。
自创刊以来,《中国蒙古学》编辑部多次与区内外相关单位合作,组织召开了蒙古学热点、难点、前沿问题研讨会,多次策划并设置蒙古学热点、难点、前沿问题研究专题栏目,借助这些专题栏目,提出一些新的学术命题、新的研究课题,从而在为学术界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引领和推动蒙古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进行蒙古学研究。毋庸置疑,各国蒙古学界需要良好的沟通,以民族的情怀、开放的思维、世界的胸怀,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蒙古学发展与时俱进。在促进蒙古学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中国蒙古学》积极探索世界蒙古学的发展趋势,展示国内外蒙古学领域的新成果和重要成果,实时发布蒙古学学术动态及信息。享誉国际的蒙古学大师策·达木丁苏荣、博·仁钦、坡·浩日劳、德·策仁苏德纳木、伊·策伯勒、德·铁木尔陶高、碧尔塔兰·阿格尼希等人的原著或蒙译作品均在《中国蒙古学》上发表过,许多著述在学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蒙古学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蒙古学》是祖国各地的蒙古文读者、各民族的蒙古学家、一代代编辑人员用智慧和汗水培育出来的一朵民族文化之花。期刊的成长发展历程,也是内蒙古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见证。
自2005年改版以来,《中国蒙古学》由一个单纯的蒙古语言文学期刊,升级成为一个综合型的蒙古学学术期刊,开设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宗教、民俗、政治、经济、法学、体育、教育、出版、传媒、翻译等多个栏目,发表具有较高水准的论文及综述、书评、调查报告等,统揽蒙古学研究全领域。迄今,已经成为传承和研究蒙古族及其同源民族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综合性学问的传播平台,记录了我国蒙古学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风雨艰辛,铭刻着学术成就来之不易的清晰足迹。国内以蒙古文字写作的蒙古学大师和其他学者,几乎都曾在《中国蒙古学》及其前身《蒙古语言文学》《蒙古语文》留下过深深的学术足迹,它是我国几代蒙古学学者成长的摇篮和阵地。从这块阵地走出来的蒙古学大师,参与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与对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比如,额尔敦陶克陶、曹都毕力格、清格尔泰等著名的蒙古学学家,他们在《中国蒙古学》上发表的学术作品,有些已成为蒙古学相关学科的奠基之作。
今年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中国蒙古学》自2019年第1期起,策划推出了“星光灿烂展辉煌:蒙古学40年学者风采”专栏,集中展示了建院40年来在蒙古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从寥寥数人到群星灿烂,经历风霜雨雪与曲折探索,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一路收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中国蒙古学》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走名刊之路”的办刊目标,以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更加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加前沿的办刊意识、建设好中国蒙古学这块阵地,传达好中国蒙古学界的最强音,为提高中国蒙古学的国际地位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杂志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