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鲍芳:上海体育学院期刊中心《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编辑部
【摘 要】主体意识决定能动作用和行为方式,面对“中式思维”和“西方路径”的双重考验,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哪些职业意识?文章结合《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编辑工作实践经验,从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四个方面探讨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职业意识。
【关键词】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职业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事靠人为,事在人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延伸到期刊出版领域,要全方位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关键是锻造一流的编辑队伍[1][2]。据调查,近10年来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迅猛,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中国大陆共出版400余种英文科技期刊[3][4],英文科技期刊的编辑队伍亦在不断壮大。目前关于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从业人员的相关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员素养[5][6]、业务素质[7][8]、青年编辑培养等方面[9][10],鲜有基于中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比较研究和编辑意识研究。相较于中文科技期刊编辑,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面临双重考验:一方面无法彻底摆脱“中式思维”的束缚,即非英文母语的办刊环境;另一方面不得不摸索和遵循“西方路径”,即选择“借船出海”等办刊策略。恪守中国传统办刊模式还是一味追求国际化格调?“中西合璧”或许方可迅入佳境。
上海体育学院主办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创刊于2012年5月,是中国大陆第一本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也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本被SCI(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同时收录的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能快速发展,在编委国际化、稿源国际化、审稿国际化、出版国际化等方面取得成效,得益于采用高起点的国际学术期刊规范化办刊路线[11]。在7年的办刊历程中,我们不断思考和总结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身负的使命,以及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主体意识决定能动作用和行为方式,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应树立哪些职业意识?本文结合《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的编辑工作实践探颐索隐。
一、深化质量意识
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狠抓学术质量和内容质量,与国外科技期刊“争夺好稿源”,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科研成果,已成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界的发展共识。对于英文科技期刊而言,政治质量和编校质量同样不可忽视。
1.政治质量意识
学术期刊的意识形态属性在人文社科类期刊中得到充分体现[12],英文科技期刊同样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笔者在日常编辑工作中曾遇到两个案例。《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创刊一年半便被SCI和SSCI两大数据库同时收录,5年后跻身国际一流体育学术期刊行列(学科排名Q1区域),因此来稿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每年收稿1000篇以上),其中不乏中国台湾地区稿件。创刊初期,曾有两篇高水平台湾学者稿件获得国际同行评议一致认可并推荐发表,但编辑部在核查稿件信息时发现作者单位地址表述不规范,第一时间通知作者由“Taiwan”改为“Taiwan,China”。作者表示认可,但是其所在单位不同意更改。于是编辑部汇报主编后果断作出“拒稿”决定,没有商讨余地。另有一篇西方学者的高水平稿件,我们在编辑校对环节发现作者使用了一张世界地图呈现健康水平国际分布及对比情况,视觉效果较好,但并非我国专业机构提供的版本,不符合我国《地图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因出版周期在即,编辑部快速与作者沟通,作者最终同意改为用表格形式呈现数据。
2.编校质量意识
2018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发出《关于对〈报刊质量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到“期刊编校差错率从3/10000变成2/10000”。有关领导在2018年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督促报刊出版单位加强质量管控工作,防止重大编校责任事故发生。尽管《报刊质量管理规定》尚未正式发布,但进一步加强编校质量建设已然成为业界共识。随着英文科技期刊规模的快速扩大,编辑人才队伍储备已明显不足,编校工作面临较大挑战。特别是“借船出海”合作模式下,国际出版商提供的编校服务(Copyediting)质量有限,流水线工作流程缺乏灵活性,标点符号等微小改动往往要3——5个工作日方能返回。《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自创刊以来,在历年编校质量检查中均获得“优秀”,主要得益于以下措施:一是在投稿须知中提供“稿件格式范本及注意事项”,提醒作者规避编校工作中的常见错误;二是聘请英语母语且同时具有学科研究背景和编辑工作经验的外籍编辑;三是在“三审三校一读”基础上增加“一审一校一读”;四是提前启动并预留出足够的排版加工时间。英文科技期刊编校工作主要面临“语言”“专业”和“规范”等方面挑战,《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编辑队伍不断进行优化组合,目前人员构成情况如下:一是具有语言优势的英语专业(特别是医学英语或科技英语)硕士研究生;二是具有专业优势的体育相关学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三是具有经验优势且外语水平较好的中文体育学术期刊编辑。“三位一体”的编辑团队可以优势互补,在优化学术内容质量的同时,全方位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
二、增强责任意识
担任责任编辑对于一名学术期刊工作者而言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鞭策。无论是单篇文章还是整期杂志的责任编辑,对于维护期刊质量都至关重要。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除了对学术内容的编辑出版负责,还应在维护学术生态和推动学术外交等方面勇挑重担。
1.生态责任意识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一系列论文撤稿事件引发各方关注,学术不端问题频频曝光。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影响到作者个人学术名誉,还会使相关学术期刊声誉受损,甚至破坏整体学术生态环境。英文科技期刊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和阵地,应肩负起维护良好国际学术生态的使命与责任。防胜于治,教胜于诛。相关科学伦理、学术道德的教育普及和系统培训有待加强,因此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发现、甄别、遏制各类学术不端行为,还应主动担负起宣传教育的责任。《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主要在以下方面付诸努力:首先,加入全球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等国际行业协会,遵从委员会制定的相关行为准则和操作流程,第一时间了解世界范围内违反科学研究和出版规则的伦理问题以及相关应对措施;其次,要求作者提供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RCID),一则有利于作者学术背景公开透明提高学术自律,二则可以规避著作权纠纷;最后,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作者座谈会以及参加学术会议等各种途径,向作者宣讲科研伦理和学术道德规范意识。
2.外交责任意识
英文科技期刊的定位毫无疑问是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编辑应扮演好学术外交的联络员角色。一方面要“请进来”,通过组建国际化编委会、组约高质量国际稿件等途径,把国际专家资源引进国内,以专题或单篇约稿形式与国际学术热点接轨。这不仅是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之道,还能为期刊主办单位的学科建设助一臂之力。另一方面要“走出去”,例如主动设计选题,立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等,与国内高水平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积极沟通,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科研成果集中向世界展示;再如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把“佳酿”从巷子里推出去,点对点、面对面精准推送期刊内容,并借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美食和风俗习惯等),拉近读者与期刊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只是普通的编辑工作者,但是日常工作中要经常接触外籍人士,小到日常工作邮件处理,大到组织召开国际编委会会议或招待重要外宾,都应牢记周恩来总理“外交无小事,切不可掉以轻心”之教诲,履行好编辑的外交职责,做到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例如,“圣诞快乐”一词在西方并不普遍使用,因为如果对方不是基督徒,可能造成言语冒犯,所以圣诞假期在向作者或编委问候时最好采用“节日快乐”这一问候语。
三、提升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容易忽视或者说难以坚持的一种意识。编辑工作看似聚焦于稿件的审阅、编辑和出版,实则联系编委、审稿人、作者和读者之纽带。提供人性化的专家服务和学术服务可以增加期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专家服务意识
国际编委会和国际同行评议的质量决定了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作为期刊的学术把关人,编委和审稿人进行的是义务劳动,纷至沓来的审稿邀请往往让他们应接不暇。一位专家级学者每天通常要收到50封左右邀审邮件,而每周只能完成一两篇审稿意见,所以绝大多数邀请信的命运是被拒或者直接被忽略。如何调动编委和审稿人的积极性,恐怕是绝大多数英文科技期刊都要面对的难题。对于编辑而言,提供良好的专家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尽心尽力服务好编委会专家。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主编就像一面旗帜,许多英文期刊采取聘请外籍联合主编或执行主编的方式扩大国际影响力。编辑部应努力做到与外籍主编无缝链接,促使其发挥核心作用。《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十分注重编委专家服务工作:一是注重实效,要求编辑克服时差等问题,第一时间快速回复邮件;二是密切配合主编,及时主动汇报约稿、审稿、出版等工作细节和进展,如需主编出面解决问题时应协助准备好所有相关资料,争取定期与主编召开编辑工作会议等;三是面对面交流,定期召开全体或部分编委会成员会议,通过面对面交流增进感情,现场落实目标任务。另一方面,也不应忽视对审稿专家的服务工作。与编委相比,审稿人扮演的是幕后角色。编辑有责任让审稿人受到尊重,使其价值得到认可。《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不仅为审稿人提供先进的国际同行评审认证平台Publons等专业服务,还通过撰写致谢信、刊登致谢名单、寄送小纪念品等方式答谢审稿人,另外还定期向编委会提供优秀审稿人名单作为编委候选人等。
2.学术服务意识
科技期刊作者和读者是一个有机联合体,作者首先应该是读者,读者最有可能成为作者,培育和壮大作者群与读者群是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重要工作。稿源是期刊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作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期刊的衣食父母。据爱思唯尔公司内部调查数据显示,作者最关心的问题是文章的快速审查与发表,其次才是发表质量和费用等问题。因此,编辑部应不断优化审稿流程和编辑出版流程,缩短稿件处理周期,对于热点选题的高水准稿件甚至可以提供“绿色通道”,为作者提供最佳投稿体验。例如,《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2018年9月初曾收到一篇运动与心血管健康的高质量论文,编辑部通过“绿色通道”快速组织审稿,10天完成审稿流程,20天后在线发表,一个月后见刊,给作者团队带来惊喜,2019年又陆续投稿。
对于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而言,稿件走完审稿、编辑、出版流程仅仅是一小部分工作,更多的精力要用于后期宣传和推广,即不遗余力地扩大期刊读者群。与作者群相比,期刊读者群构成更加多元化:既有已经产生贡献的编委、审稿人、作者等群体,也有处于“观望”阶段的潜在作者,以及尚不具备投稿能力的普通学者。编辑应精准分析读者数据,并采取措施增加读者黏性。《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除了免费给编委、审稿人、作者等相关人员寄送纸质期刊,举办以提升科研写作和审稿能力为主题的中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等,还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原创内容“运动与健康科学论坛”,帮助国内体育学者了解国际体育科研热点和最新科研方法。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服务性工作拉近了读者、作者与期刊间的距离。
四、培育竞争意识
在我国现行期刊出版行业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在摸索国际化办刊规律的过程中,应抓住机遇,培养人才竞争和市场竞争意识,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
1.人才竞争意识
人才竞争是增强科技期刊活力的重要机制。特别是对英文科技期刊而言,需要面对国际招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办刊人员。首先,要组建一支阵容强大且高效运作的国际编委会。以《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为例,创刊初期便把打造高端国际编委会列为第一要务,杂志编委几乎都是SCI和SSCI高水平期刊的高产作者,外籍编委占77%,并在国内外重要体育学术组织中担任要职,他们优良的学术背景,有效提升了期刊国际影响力。所有编委都亲自参与约稿、撰稿、审稿、推广等实际工作,推动杂志在创刊后一年半便被SCI和SSCI两大国际数据库同时收录,创刊5年便跻身国际一流体育学术期刊行列。其次,要建立一支具有竞争力的编辑队伍,争取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和科研工作经历的学者型编辑。同时,更为重要和现实的是激发现有编辑部成员的自我竞争和自我提升意识。有条件的期刊出版单位,可鼓励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在职进修英语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另外,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懂英语、懂专业,更要钻研办刊之道,中青年编辑应积极申请编辑学基金课题、撰写编辑出版类学术论文,争取用英语撰写论文,并发表在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Learned Publishing和Serials Review等国际高水平编辑出版类期刊上。
2.市场竞争意识
我国大多数英文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仍是非法人编辑部,即便“借船出海”与爱思唯尔(Elsevier)、斯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等国际出版商合作出版,囿于版权和办刊目标等方面因素,后者大都只提供数据展示平台和排版生产服务,即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期刊经营和推广工作则主要由编辑部承担。
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充分利用合作的机会,学习国际出版商的先进经营理念和办刊模式。例如,国际出版商对期刊编辑工作进行精细化分工,制定编辑出版生产流水线,倡导多工种协同合作模式。虽然我们短时间内还难以摆脱以期刊编辑部为出版主体的“小而全”办刊模式,但是可以学习借鉴国际出版社“可操作层面”的先进做法,特别是在期刊内容推广和品牌形象塑造方面,提升编辑的市场推广意识和品牌建设意识。酒香还怕巷子深,即便采用国际数据发布平台(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或开放获取(Open Access)模式,仍需要编辑团队主动出击,将期刊的媒体传播效应最大化。《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除了采用邮件和社交媒体等传统的内容推广方式,还要求编辑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有效扩大期刊审稿人、作者和读者队伍。在宣传推广工作中,编辑应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小到规范使用期刊LOGO和宣传标语,大到挖掘期刊核心竞争力并彰显期刊的独特性和权威性,帮助期刊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国际美誉度。
五、结语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开启了中国科技期刊的新纪元,英文科技期刊更是大有可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人才工程,即汇聚一流专家资源、出品一流科技成果、传播一流科研发现。对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建议有关方面重视编辑人才培养工作,编辑人员本身更应注重自我提升,多管齐下,尽快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队伍。
参考文献
[1]吴晓丽,陈广仁,史永超.锻造一流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思考——新木桶理论的启示[J].编辑学报,2016,28(5):503-506.
[2]钱宸,季春.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培养的路径研究[J].科技风,2019(5):239.
[3]鲍芳,张月红,吴坚.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综合数据与国际影响力解析(1887-2017)[J].中国出版,2018(12):3-8.
[4]鲍芳,张月红.中国548种英文学术期刊的学科分类与名录[J].编辑学报,2018,30(6):574-585.
[5]魏莎莎,孙岩,胡蓉,等.医学及生命科学类英文期刊编辑素养谈[J].学报编辑论丛,2016(0):246-249.
[6]吕盈盈,张欣.英文版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素质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2):230-231.
[7]宋福南,柴瑞海,朱虹.英文版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业务素质的自我培养[J].编辑学报,2006,18(1):62-63.
[8]刘少华.科技期刊英文编辑的业务素质要求与提高途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3):226-227.
[9]陆祯,吴领叶.论英文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自我提升途径[J].学报编辑论丛,2016(0):223-226.
[10]林松,段桂花,张娅彭,等.英文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素质提升对策[J].编辑学报,2017,29(S1):135-137.
[11]鲍芳,冉强辉,张慧,等.《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被SCI和SSCI收录的成功要素与思考[J].编辑学报,2014,26(4):380-383.
[12]李钢.我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问题及对策——以《中国经济学人》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6(1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