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文化符号在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中的表现形式与特征研究

2018-12-07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作 者】刘晓晔: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王天娇: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王壮: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摘 要】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儿童图画书的主要引进国。本研究在分析图画书所肩负的儿童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儿童图画书的畅销数据,选取其中的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符号进行剖析,深入发掘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中常见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及其基本特征,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原创儿童图画书发挥中华文化传承功能,为推动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走出去”的理论研究及出版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图画书;文化符号;“走出去”
 
  出版是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文字、图像、符号等手段向受众进行精神表达,出版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文化传播。[1]儿童出版物也是各国重要的文化输出产品,这种产品同样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使命。以图画书为代表的英美儿童读物自维多利亚时代晚期1880—1900年间的繁荣之初,就除了作为文学、艺术和商品之外,充分地烙印了对儿童进行教育,向儿童传递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基本特征。[2]基于心理学研究对儿童读者的阅读接受特点和具体形象思维特征的把握,西方儿童图画书出版中特别重视文化符号,尤其是视觉符号语言在民族文化表现中的独特价值。[3]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儿童图画书出版大国和出版强国,在我国及世界儿童出版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研究对美、日两国引进版畅销图画书的文化符号表现形式及特征进行分析,为探索以原创图画书为载体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参考。
 
  一、文化符号的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是高度浓缩的文化表征,它的形成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文化自觉和文化的继承与传播。[4]文化符号的内容极其多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事、物都可能成为文化符号,它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继承与发展性、多样和丰富性的基本特性。北京大学关世杰教授团队在综合国内外文化符号和传播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评估体系中将文化符号划分为六大类型:象征性的符号、文化生活符号、艺术符号、思想符号、教育符号、语言文学符号。[5]
 
  本研究在借鉴这一文化符号分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当和亚马逊2012—2016年的10个年度、京东2013—2016年4个年度,共计14份3——6岁童书榜的前20位图书类型进行统计,排除知识性图书及非图画书,甄选故事类儿童图画书为研究样本。对获取的美、日两国16套研究样本进行文本分析,从而分析文化符号在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中的表现形式与特征。
 
表1  本研究的研究样本
 
国别 书名 上榜次数 出版社
美国 好饿的毛毛虫 8 明天出版社
维尼系列(80册) 7 人民邮电出版社
大卫系列(3册) 5 河北教育出版社
我爸爸、我蚂妈系列(2册) 5 河北教育出版社
神奇校车(11册) 5 贵州人民出版社
逃家小兔 5 明天出版社
小黑鱼 4 海南出版社
爱心树 2 海南出版社
长大我最棒系列(15册) 2 未来出版社
小狗安格斯(3研) 1 文心出版社
皮特猫(6册) 1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日本 可爱的鼠小弟系列(22册) 5 南海出版公司
活了100万次的猫 3 接力出版社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1 明天出版社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1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1 新星出版社
 
  二、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中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分析
 
  依据六类文化符号的划分标准,通过对16套作品的文本分析,发现在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中涵盖了四类文化符号,包括象征性符号、文化生活符号、思想符号和语言文学符号,艺术符号和教育符号在研究样本中并未出现。四类文化符号在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中主要呈现为三种表现形式。
 
表2  日儿童图画书中的文化符号类型
 
文化符号类型 操作定义 举例
象征性符号 最能够代表一个族群或国家形象的标志性符号。例如,中国的龙、故宫、毛主席等。 迪士尼、超人、玛丽莲•梦露、阿波罗登月
文化生活符号 代表大众日常生活,如饮食、服饰、建筑、运动、休闲生活的符号。例如,中餐、唐装、中国园林、功夫等。 热狗、沙拉、棒球、滑板运动、观看马戏
思想符号 代表一个族群或国家核心价值系统及信仰的符号。如儒家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自由、冒险精神、忍者精神
语言文学符号 一个族群或国家的语言文学遗产,如汉语、诗歌等。 童谣
艺术符号 代表一个族群或国家的典型艺术形式,如水墨画、京剧等。
教育符号 一个国家的代表性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一)通过背景和细节展示象征性符号和大众文化生活符号
 
  图画书阅读的眼动研究证明,儿童阅读图画书过程中视觉集中于图画区域。儿童会主动搜寻并重点关注有助于其理解故事的“图画形象区域”,即人物形象,但他们也会将40%的注意力投入到背景区域当中,而且儿童具有回视现象,能够主动搜寻图画中的隐含性信息。[6]美国和日本的图画书创作中、阅读中都极为重视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尊重儿童阅读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方式,擅于巧妙而隐蔽地通过背景和细节呈现象征性文化符号和大众文化生活符号。
 
  1. 透过角色的形象、装扮等展示象征性文化符号
 
  象征性符号是最能够代表一个族群或国家形象的符号。美国的儿童图画书作品是美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场所,儿童读物在教育中常被用于引导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或是帮助儿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7]在本研究的样本图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象征性的美国文化符号,例如《我妈妈》《大卫不可以》中巧妙地借用了玛丽莲•梦露、超人、阿波罗登月等人物与事件来描述职业。小熊维尼系列本身就改编自美国的迪士尼动画,而“迪士尼”则是美国文化传播最成功的案例,包括图书、音像制品、游乐设施及周边产品在内的迪士尼文化是美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2. 透过角色的行为、活动等展示大众文化生活符号
 
  大众文化生活中的饮食符号和运动符号是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作品中最常见的文化生活符号内容。皮特猫系列的《我实在吃不完了》和《我爸爸》等故事都夸张地展示了沙拉、热狗等日常饮食文化。“长大我最棒”系列的15册图书中披萨、甜点、奶酪在不同的场景中轮番登场。即便是在《好饿的毛毛虫》中,依然呈现了多种具有美式特征的热狗和奶酪等形象。
 
  美国儿童图画书中还展现了美国的运动精神。美国国球——棒球在儿童图画书作品中频繁出现,例如大卫系列、皮特猫系列呈现有大量的棒球运动场景与规则。“长大我最棒”系列的15册图书中,无论是主场景还是背景图画中都不遗余力地展现了棒球文化。此外上述三套书均呈现了在美国青少年中流行的滑板运动。马戏等大众文化生活内容也经常呈现在美国和日本的儿童图画书中,例如《逃家小兔》《我爸爸》《我妈妈》《活了100万次的猫》、“长大我最棒”系列、“小熊维尼”系列图画书中都同样穿插有马戏表演的场景。
 
  (二)通过人物、主题折射思想文化符号
 
  媒介可以通过其文化符号象征具体的事物,同时也通过具象化的符号表现抽象的习俗信仰和文化思想。儿童的社交和信息获取渠道相对较少,图画书往往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首选材料,因此,美、日两国的儿童图画书都在不知不觉地通过人物、历史、图腾、传说、信仰等信息折射出其思想文化符号。
 
  1. 透过人物和图画形象传递精神信仰
 
  民族信仰展现在其图腾、节庆和宗教文化之中。“长大我最棒”和“小熊维尼”系列图画书中不仅含有大量圣诞节及感恩节场景,还在很多场合展现了典型的节日饮食“火鸡”。此外,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往往被赋予了比喻和象征的意义,这些形象积淀着特定的民族心理,负载着人们的宗教崇拜感情。[8]图画书《我妈妈》中巧妙地展现了民族信仰,借用基督教的典型形象“天使”来诠释妈妈的温柔。《我爸爸》则运用民族图腾和信仰符号“猫头鹰”来表现我爸爸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2. 借助人物个性和主题设定传递国家精神
 
  美国图画书擅于通过特有的、常用手法来展现以多元、个性与包容为代表的美国精神。在大卫系列和“长大我最棒”系列中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学生与教师的多样化,展现了黑人、白人、黄种人,甚至是亚裔、印度裔和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人群。同时,图画书还会通过塑造不同人物的个性来展现多元和包容。例如《神奇校车》中,就出现了打扮和举止都很中性化的女孩形象,对于科学教师“卷毛老师”的形象设定也突破了一般人对于教师形象的常规认识。在《我妈妈》中对妈妈形象的描绘也展现出多元的特征,妈妈既温柔又强壮,既能化妆又是大力士,还可以成为老板和宇航员。
 
  美国图画书也特别擅长通过冒险、探索等主题,向儿童传递美国文化中的自由、冒险和乐观主义精神,鼓励儿童面对问题并且尝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这也正是很多评论家认为儿童图画书饱含着生活哲理的重要原因。例如《小黑鱼》描绘了一条小黑鱼如何勇敢面对险境的故事。《逃家小兔》则以“离家出走”式的桥段,展示出对儿童敢于冒险和探索未知心理的认同与理解。《神奇校车》突出地描绘了儿童的冒险心理和探索欲望,并以幻想的形式将儿童的所思所想“变”成书中的现实。
 
  相较之下,日本图画书中更富“禅”味,同时也渗透出日本文化的“物哀”审美,旨在用图画书表达深刻的哲理,探索生命的意义。例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你看起来很好吃》《可爱的鼠小弟》等作品描写了普适的爱、温情与生死等命题。此外,日本图画书特别侧重于忍者精神中所倡导的独立与隐忍,例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既展现了小主人公内心的冲突,同时也渗透了社会文化对于儿童成长的期待。
 
  (三)运用文本和图画语言展示语言文学符号和世界文学遗产
 
  美国儿童图画书还特别擅于使用传说和童谣。例如《我爸爸》中就出现了“我爸爸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对于“小红帽”这一经典童话的运用无疑令图画书增色不少。在《我爸爸》中作者还运用了一首美国传统童谣Hey Diddle Diddle,故事中不仅借用童谣中母牛跳月亮展示了爸爸的本领,而且还将童谣中“勺子和碗逃跑”的场景描绘了出来。在《逃家小兔》的背景画面中同样也展现了“母牛跳月亮”的场景。“长大我最棒”系列中还出现了儿童装扮成白雪公主、女巫等形象进行游戏的场景。这些都说明美国儿童图画书非常擅于通过作品的细节、场景和图画来表现文学遗产。
 
  三、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中文化符号表现特征
 
  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任何图画书创作者都不可避免地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体系之中,其作品必然携带特定的地域和历史信息,携带特定的文化符号,对这些特征的把握有助于推动我国儿童图画书的创作者与出版者更好地运用中华文化符号,以图画书为载体,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贡献。通过对美、日两国引进版畅销儿童图画书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文化符号具有以下共同的表达特征。
 
  (一)表达出人类的普遍价值和审美认同
 
  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往往源于这些图画书所传递的主题大都体现了人类的普遍价值取向和审美认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与认同等,是人类的普遍情感诉求。如《逃家小兔》《你看起来很好吃》《爱心树》就以表现温馨的亲子关系为核心;“维尼”系列、“神奇校车”系列、“长大我最棒”系列、“小狗安格斯”系列、“皮特猫”系列、“鼠小弟”系列则主要表现了良好的同伴关系;其中,“神奇的校车”和“长大我最棒”还重点突出了师生关系;而《小黑鱼》《好饿的毛毛虫》、“皮特猫”系列、《第一次上街买东西》会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积极向上和自我接受等情怀。《活了100万次的猫》《爱心树》《好饿的毛毛虫》等作品无一例外都体现了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能够带给儿童心灵的触动和震撼。这些儿童图画书作品中的文化符号表现是基于故事本身和对美学价值的追寻,并非简单直接或生硬地表现文化符号。
 
  (二)以具象形式传播象征性符号和大众文化生活符号
 
  儿童图画书作品的阅读对象是儿童,他们这一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特征决定了其对主题、意义等思想内容的理解均需要建立在具象的图画形象基础之上。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作品充分尊重了儿童的认识特点,选取典型的象征性符号,并通过对符号的高频次呈现向儿童传递家国文化。同时,在创作中考虑到儿童认识范围的局限,作者往往选取儿童所熟悉的家庭、社区、学校为基本场景和叙事范围,并在这些场景内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大众文化生活符号,从而使符号的表现方式自然地接近儿童的生活经验,更能为儿童所接受。
 
  (三)表达出个性化的国家风格与文化自觉
 
  儿童图画书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横跨文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出版传媒等诸多学科,是负有文化教育使命的精神文化产品。美、日两国的儿童图画书体现出了国家特征及文化自觉性。美国儿童图画书的文化符号表现方式较为多元和丰富,接近儿童的审美趣味,善于在趣味化的叙事结构中表现文化符号。日本图画书则明显具有东方特点,图画书作品中“认知教育”的成分更为凸显,在叙事结构中蕴含较多的教育目标。单从本文列举的畅销图画书来看,日本文化符号的表现强度不及美国,但事实上大量引进版的日本图画书都包含忍者、寿司、和服等符号,也有很多引进版日本儿童图画书在中国的影响力远不及上榜作品。这就进一步证明文化符号的跨文化传播需要遵循受众的基本阅读心理,必须在尊重儿童读者审美趣味的基础上加以呈现,这也为我国原创儿童图画书的创作与出版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少儿出版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更需要依托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跨文化吸引力。因此在中国少儿出版从“中国加工”走向“中国制造”,担当着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重要使命的当下,需要摸索规律,寻找共性,充分借鉴美、日等国家优秀儿童图画书的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积极寻找世界儿童阅读审美与中华文化的链接方式,才能自觉、自信地为全世界的儿童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董中锋. 论出版文化的传播[J]. 现代出版,2016(2).
 
  [2]Lundin, A. H. The Reception of Children’s Books in England and America, 1880-1900[J].The Library Quarterly: Information, Community, Policy,1994, 64(1).
 
  [3]Galda, L, Short, K. G. Children’s Books: Visual Literacy: Exploring Art and Illustration in Children’s Books[J].The Reading Teacher, 1993,46(6).
 
  [4]邴正. 面向21 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思考[J]. 社会科学战线,2013(3).
 
  [5]关世杰.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康长运. 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7]韩映虹,王静. 学前儿童无字图画书故事元素注视的眼动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8]Moffitt, G. Beyond “Struwwelpeter”: Using German Picture Books for Cultural Exploration[J]. Die Unterrichtspraxis / Teaching German, 2003,36(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