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数字出版时代书刊自由版式设计的后现代性思索

2018-12-07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作 者】蔡顺兴: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数字出版时代,书刊自由版式设计所赋有的后现代使命,专注于批判、颠覆和解构现代理性主义版式设计既有的形式体系,引发重构,再造破碎的设计符号。一方面,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能够对现代理性主义版式设计所存在的机械、僵化等瑕玷进行修正;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对后现代设计所蕴含的时尚、前卫等设计观念进行不断的吸纳。此外,由于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本身依然存在着阅读功能不足的事实,所以必须使之与现代理性主义版式设计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关键词】数字出版;自由版式设计;理性主义设计;后现代性

  数字出版时代,书刊设计界久已风行的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形式是对现代理性主义版式设计长期存在的审美形式千篇一律,设计方法机械、僵化等缺陷的修正。其后现代性所赋予的自由版式设计使命,专注于批判、颠覆和解构现代理性主义设计既有的形式体系;引发重构思考,继而再造破碎的设计符号。“批判”即是对现存理性主义设计观念不满的对抗;“颠覆”则意味着推翻理性主义设计早先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解构”讲究用碎裂残破、变形扭曲等方法去破坏先前的理性主义版式构成规律以获取新的审美秩序。

  当然,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对现代理性主义版式设计的“批判”“颠覆”和“解构”,并不意味着对此设计形式全盘否定。相反,在认同理性主义设计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和主导主流设计方向的前提下,对自由版式设计的后现代性进行总结和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匡正现代理性主义版式设计所存在的缺陷;改良现有的设计形式,以增进其持久的生命力。为此,设计界有必要针对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的源起,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修正现代理性主义设计的不足,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的实用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追问与思索,以便能够正确把握自由版式设计后现代性的发展方向。

  一、后现代书刊自由版式设计的源起

  追本溯源,与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类似的设计现象,早在上世纪初就已诞生。一战之前,以马利耐蒂为代表的意大利未来派,就曾尝试过使用印刷字母设计书刊内文版式、宣传海报等出版物。[1]限于当时印前排版科技的落后,这一探索性的版式设计方法并未真正得到应用便溘然中断,直至进入到电子时代才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事实上,相较于数列网格设计和以比例尺度严格著称的古典版式,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并非某种固定的设计样式,设计师可全然采用丰富的设计形式来实现。诸如,文本图形化、图文一体化;或选用文字版心无级缩放、碎裂、模糊、扭曲变形等表现手法,创作出类似于绘画作品的一种设计形式,俗称“文字绘画”。不过,自由版式的构成元素必须以印刷字体为核心展开,离开了成套印刷文字,书刊的版式设计便无从谈起。

  对自由版式设计来说,后现代性重要的不仅仅是表现形式,还包括设计价值观。其产生的动因乃是整体艺术后现代性社会价值观波及书刊设计业的真实体现;是一种选择性批判现代理性主义设计思潮在设计界的真实反映。

  “后现代”一词,发端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文艺理论界,是用来专门评论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以及工业设计中所出现的不同于现代理性主义思想观念的学术用语。学术界原本对于“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概念的广泛使用,并无语意上的明确区分,其大旨与“后现代主义”内核如出一辙。只是到了1991年,为了区别于自启蒙时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的“现代性”概念,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关于后现代性的社会学理论》的文章,对“后现代性”一词作了甄别与界定,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并逐渐使其成为当代西方文化中一个耳熟能详的基本观念。

  鲍曼的后现代性是指:“用于指称和描述社会结构的‘一种离开现代性的阶段性转变或者断裂,它包含着一种有着自己独特组织原理的新社会整体的出现’。”[2]对此,早于鲍曼理论的英国建筑学家詹克斯所撰写的《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也具有类似的观点。詹克斯强调用新的后现代设计观念更新模式化的现代理性主义建筑设计思维,标志着人类正式拉开了后现代主义设计序幕。

  波德里亚认为:“后现代社会是现代性终结的社会,……仿像的技术逻辑统治着一切,现实被超现实所取代。”[3]表明人类社会已然由机械工业化阶段进入到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后工业化信息时代,使得数字科技对现代社会所有行业产生了革命性、颠覆性影响。数字出版业由此诞生,人类阅读方式的“转变”从此开始。

  显而易见,“技术的进步对于艺术的影响是深刻的,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20年间,由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在这个时段的飞速推进已超出了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成就,从而使人类进入后技术时代”[4]。

  与数字出版并立共生的书刊设计业,自从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后,如虎添翼。譬如,传统工具时期,人类一直梦想克服而又难以逾越的自由版式排版障碍,到了数字出版时代,设计师只要运用功能足够强大的专业设计软件,瞬间便能轻松排除。不仅如此,设计师还可以竭尽其能,择选各类纷繁复杂的艺术表现特技,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视觉华彩。所以,数字出版时代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适逢其会,与之相关的设计观念,唯有处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方可应运而生。

  二、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对

  现代理性主义设计弊端的修正

  以“第三次浪潮”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设计界对现代理性主义设计固有弊端的不满与批评,导致后现代书刊自由版式设计的出现,从而使得这一设计形式具有反对现代理性主义设计的确切动机。

  1. 颠覆与批判:自由版式设计后现代性的本质体现

  自由版式设计后现代性的本质,在于推翻和批判理性主义设计观念中所存在的欠缺。

  首先,任何设计流派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设计观念的不同。现代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历来把实用功能作为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主张运用纯粹的数列网格模块化计算,设计出功能完善,秩序井然的审美形式,因此,它始终是人类社会一以贯之的主流设计。然而,当设计师完全按照网格程式化要求对其驾驭,并视之为整个设计意义之时,实际上理性主义设计已变成了千人一面的程式化奴仆。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产生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批判和去除这一设计观念中的消极弊端,以修正其所存在的不足。

  其次,以现代理性主义设计为代表的国际主义版式设计,始终讲究简约的设计形式。然而,由于过往长期坚持版式设计形式的简单实用,并把版式编排的高度秩序化、标准化、模块化设定为永恒不变的设计标准,因此产生出单调乏味,缺乏个性,缺少情调等消极因素,从而遭到了人们的普遍批评和反对,[5]进而激发出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观念的产生并对之不断的批判和修正。

  再者,设计艺术的生命力贵在独有的创造性,唯有个性化的设计形式才会产生不俗的审美魅力。处在数字出版时代,人们愈加珍视版式设计形式的多元化、差异化。显而易见,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的应时出现,当为顺应时代的适时选择,是人们对现代理性主义版式设计程式化、概念化等消极因素的批判与反抗;也是自由版式设计后现代性的本质体现。

  2. 解构与重构:自由版式设计后现代性的根本使命

  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的使命就是要对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固有的程式化设计形式、方法进行必要的解构、重组;用随机、自由的设计手段去破坏先前的理性主义版式构成规则,重构新的版式秩序。

  解构是对原有理性主义设计体系的打散;重构则是运用全新、时尚、前卫的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方法,对书刊陈旧的版式形式不断更替,以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市场需求。即是说,自由版式设计的后现代性本身就具有时尚、新潮的设计内涵,因而能够应合后现代社会阅读的审美趣味。

  与现代理性主义版式模块化排列不同,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强调形式上的不息变动,探索新颖的设计手段去弥补形式单一的缺陷,以体现新潮、前卫的艺术创造性。如,英国的内维尔·布罗迪(Neville Brody)、美国的大卫·卡森(David Carson)等设计师就是其中的代表。其特点为:

  (1)凭借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灵活的表现机制,把“随机”“偶然”等构成要素引入版式设计中,以解构理性主义设计内含机械、僵化的形式秩序。

  (2)利用打散、形变、重构等设计手法,使版面流露出活泼生动的创思意趣。

  (3)通过大小、疏密、黑白、多寡、曲直等形式法则的不断变换和重组,以表现自由版式的轻松、灵动。

  简言之,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时尚、前卫的设计意蕴,不仅成功解构、重组了理性主义设计的原有架构体系,而且完美体现了版式设计的后现代性美学特点。

  三、对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实用功能的反思

  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由早期未来主义自由版式设计发展而来,二者存在着先后的逻辑关系和相似的异同性,对实用功能的反思必须要涵盖这两个不同时期。

  1. 象征性大于实用性:早期未来主义自由版式设计的实用功能

  首先,早期未来主义自由版式设计仅仅扮演着“先锋派最初的文化角色,是一种‘对抗文化’或‘反文化’的角色”,“扮演了一种不断批判现存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极端的文化角色”,[6]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期发展,具有浓烈的对抗和反理性主义成分。

  其次,早期自由版式设计没有条件和机会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其最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受限于排版科技的落后。它的出现充其量也只是充当现代主义绘画众多形式探索中的一种;或是少数艺术家对理性主义设计不满的个性化表达,所以并不具有广泛推广的实际意义。

  再次,处在兵连祸结的战争年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物资匮乏、生活困难,如何解决出版物的实用功能问题必然是设计师首要考虑的核心。现代理性主义设计,诸如风格主义、构成主义、包豪斯等设计流派恰好能够满足读者的适时现实需求,因而人们普遍认同诸如此类流派的理性主义设计。尽管部分设计师怀有对现代理性主义设计弊端的担忧,并积极倡导“非理性”的自由版式设计,但在实用功能良好的现代理性主义设计面前,自由版式设计没有市场。

  可见,早期自由版式设计缺乏现实实用功能,对理性主义设计的批判或反抗更多的是象征性大于实用性。

  2.个性突出、美观实用: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与理性主义设计的珠联璧合

  数字出版时代,电子读物方兴未艾,致使纸媒体出版物日渐式微。读者已不再满足于传统书刊的文本信息传播作用,相反,对书刊视觉审美品位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个性化要求,这就为极具个性的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提供了介入的历史发展契机。

  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的内在动力的确能够创造出极富个性、美轮美奂的版式设计作品。不过,个性化的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并非完美无缺,成本高、实用性差是其显著弊端。尽管如此,设计界仍普遍存在着追求极端形式个性化的审美风气,这本身无可厚非。然而,一旦书刊版面采用曲变、碎裂、残缺、叠加、拖曳、倒置、旋转等极端、独特的艺术手法去创作个性化的版面形式时,那么文本的阅读功能必然会大幅下降,甚至消失。不仅如此,设计师还必须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制作完成特殊、复杂的版式效果,由此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从而使版式设计与实用功能形成二律背反的局面,这不得不让人们对自由版式设计的后现代性进行反思。

  如果将自由版式设计与现代理性主义版式设计相结合,采取优势互补,使之既理性秩序,又自由、前卫,这不仅可以确保文本阅读功能无损,而且还可尽显版面迷人的艺术魅力,使其后现代性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总之,书刊自由版式设计所赋有的后现代使命,专注于批判、推翻和解散现代理性主义设计既成的秩序,并重构书刊版面设计形式。这一设计方法,不仅是对现代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审美形式机械、僵化等不足的修正;而且也是对理性主义版式设计不断吸纳后现代设计所蕴含的时尚、前卫设计观念的积极探索。此外,由于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存在着制作成本高、实用性差,难以被读者广泛接受的事实,因此唯有和理性主义设计相结合,才能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把握书刊自由版式设计后现代性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Richard Hollis, Graphic Design——A Concise History. Thames Hudson Ltd, London, 1994: 37.

  [2]谢立中.“后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01(5).

  [3][6]周宪.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一种历史联系的分析[J]. 文艺研究,1999(9).

  [4]王廷信. 试析后技术时代的艺术[J]. 江苏社会科学,2011(3).

  [5]王受之. 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