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美国出版教育的特色与启示

2018-12-07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作 者】朱彦、臧庆: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美国出版业通过不断整合和优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承继出版业的重要一环,高校的出版教育工作亦通过有效的教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掘自身的地理及学科优势,在形成差异化办学特色的同时,也为美国的出版行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介绍美国出版教育在资源整合、课程设置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以便为中国出版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国;出版教育;整合资源;课程设置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外在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全球出版业的发展已由原来的纸质出版转向了以数字出版为主要方式的全媒体出版。出版业发展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机遇,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以及全媒体出版的新业态,需要出版人员拥有丰富的知识存储、想象力以及不安世俗的创造力。美国出版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在高校出版教育方面也颇具独到之处。
 
  一、美国出版教育的特色呈现
 
  美国出版教育注重基于学校自身的地理优势开展教学,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商业特色尤为浓重。其呈现出格外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特色,非常值得我国高校出版教育专业在改革加以借鉴。
 
  1. 课程设置广而精
 
  美国出版教育是一项全面而精细的人才培训工程,其课程设置涉及出版的每一个领域,包括图书出版、杂志出版以及电子媒体出版;细分(如表1所示)到关于出版的每一个细节,如版权、合同、校对、编审、制作、设计、营销推广、宣传销售等多个领域;囊括出版流程当中所需要的每一项技术及每个要素。此外,不同高校还会针对从事特殊领域的出版活动,结合自身的发展特征及具体实力进行进一步划分,如爱默森学院仅在出版写作这一项,就设有杂志写作、专栏写作、高级写作等。
 
表1  美国部分出版教育专业设置
 
大学名称 具体专业 专业细分设置
佩斯大学 杂志出版 杂志写作与编辑、杂志发行、杂志广告销售等
爱默森学院 出版 初级杂志写作、终极杂志写作、高级专栏写作研讨等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出版 编辑人门、中级高级稿件编辑
纽约市立技术学校 出版 黑白印刷品、彩色印刷品、数字摄像、矢量艺术等。
 
 
  2. 注重人才培养背景的多样化
 
  图书或杂志的编辑,抑或是出版商,都不可能是仅围绕文字而生的“文字工作者”,所学所知必然涉及各个学科,往往是各个行业的“杂家”。鉴于此,美国出版教育格外重视对人才培养背景多样化的构建,比如招生时取消对生源专业的限制;在组建师资队伍时,注重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吸纳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构建师资背景的多元化。以爱默森学院为例,其明确规定出版硕士不招收写作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其目的在于将写作、文学与出版相结合,避开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保障出版学科人才学科背景的多样化。
 
  3. 浓重的商业特色
 
  出版是一种集文化性、商业性于一体的活动,出版商固然是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者,但同时也是需要对股东、海内外读者乃至整个社会承担义务与责任的商人,甚至于在出版全球化的今天,出版商的商业属性已经完全超越文化属性,尤其是在美国这个经济大国,这种特征更为明显。
 
  在这样一种特色的影响下,美国出版教育也呈现出商业化的气息,其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的商业化。比如出版教育课程当中设置大量的财经、营销类课程。以佩斯大学为例,其关乎出版教育的核心课程当中,就有图书推广、营销原理课程,此外杂志广告销售、出版商业传播技巧等亦在选修课程当中。除此之外,各高校的教育师资团队也充斥着“商界精英”,如营销总监、广告商、现任出版商等——这些在商海拼杀数十年的“专家”对业界的图书及期刊出版形式、商业政策了然于心,对培养专业人才的商业意识和市场灵敏度方面,呈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据不完全调查数据显示,纽约大学出版专业目前拥有硕士学历的57名教师当中,攻读并获得MBA学历的共有10人,佩斯大学当中攻读MBA并获得学历的也有一部分——可以说这样一部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商业思维和市场导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出版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美国各高校在专注此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课程设置及引入师资方面都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知识教学所占据的比重十分有限。以纽约大学为例,学校内部设置的暑期培训课程,要求学生分组,组内成员除了模仿杂志社内的各个分工外,小组成员还要合作创立一个全新的杂志品牌;除了提报该品牌的创意和策划方案外,还要基于市场行情,探索该杂志在线发行的内容统筹及线上衍生品的开发模式,如此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出版商是如何从事一项具体的出版业务,感知其具体的细节和每个过程。
 
  另一方面,美国出版教育除却引入业内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的专家外,还会成立各类顾问委员会,负责监督校内课程的设置及从事具体的教育活动,这些也都从侧面印证了前文所提到的美国出版教育商业化的特征。
 
  5. 基于自身定位开启特色办学
 
  在美国,开设出版教育专业的高校都会充分利用自身的定位、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启特色化、差异化办学。以纽约大学为例,其出版中心隶属于内置的职业进修学院,这便为暑期出版培训及出版硕士教育增添更为专业化的元素。鉴于出版教育致力于对学生出版专业知识的传输和出版技能的培养,处在职业进修学院之下的出版教育,会彰显出自身的专业性以及迎合市场、行业的前瞻性。纽约大学的出版教育正是利用了职业进修学院的优势,在师资力量的引入和课程的设置上都充分体现出了“高端”“专业”与“前瞻”。再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其新闻学院的全职教师共近40人,而且多数都拥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除全职教师外,该校还拥有将近140名的兼职教师,大多以新闻记者、制作人的身份在业内打拼数十年,鉴于新闻本身同出版的同质同源属性,哥伦比亚大学将出版专业置于拥有悠久历史的新闻学院,不仅拥享其丰富的师资力量,同时有力地实现了“出版”内容、形式及涵盖范畴的拓展,对于提升专业办学的特色性及学生学习的综合性都具有显而易见的意义。
 
  6. 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在从事出版教育的过程中,美国各大高校都极为懂得利用资源、实现教育优势最大化的道理,这种资源优势主要包括地理优势。从地理角度来说,美国较为知名的数所出版教育高校都地处纽约,纽约不仅是全球经济发达之地,更是美国报刊出版的中心,诸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新闻周刊》等在内的数十家全球知名媒体齐聚于此,此外发达的广播电视行业、多家全球知名的媒体集团,促使这里不仅拥有集中的传媒资源,更吸引了大量的传媒人才。再比如爱默森学院地处美国波士顿,这里是美国作家文人及教育高校的云集之地,文化氛围浓厚,于此办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艺术气息,作用自然不言而喻。纽约大学和佩斯大学的出版教育专业都得益于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进而能够聘请到诸多业内名流于校内讲学、任职,很多学生也以能够于此获得更多的兼职机会为荣。
 
  二、美国出版教育对我国
 
  出版教育行业发展的启示
 
  美国出版教育所呈现出的特色,为我国高校出版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思路,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高校综合办学实力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为高校学生创造更多高质的实习条件和就业机会,更有助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探索和感知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行业运营机制。我国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选择交换生、推进学术交流与访问的形式,借助国际化的视野实现对我国高校优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效仿美国佩斯大学和我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所展开的合作,积极与国际知名传媒、出版集团合作,优化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结构、推动产学合作,加快实现教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2. 回归本质,将教育真正落到“出版”上
 
  出版教育,顾名思义,其重心必然在“出版”而非教育,但是就我国目前高校的实际状况来看,多数学校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际操作,重视图文编辑而忽略了与出版相关的其他环节的教学。在我国,出版教育多被命名为“编辑出版学”,从定位来说“编辑”与“出版”平分秋色,从课程设置来说,“编辑”的部分要远远多于“出版”,真正意义上服务于“出版”的内容很少,较之美国,几乎没有来自营销、出版、媒体的专家及业内知名人士到校讲学、开设专业课程进行指导,学生真正意义上能够感知出版流程的机会也颇为有限,可以说“出版教育”立意出版,却没有将其落实到实处。
 
  所以鉴于此,我国高校的出版教育可以尝试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进行有效改革。
 
  第一,在高校内部开设暑期(或寒假)培训班。比起高校内部授予学士(或硕士)学位的教育形式,两期培训班的设置拥有诸多优势,其一可以有效利用高校假期闲置的教学资源;其二也可以帮助社会上已经身处此行业的工作人员借机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在短时期内获得从业所需的资格和能力;其三更可以让社会上更多的此行业的爱好者和日后立意于此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假期学习和实践。我国可以充分效仿美国,开启高校两期(主要是指寒假和暑假期间)培训班,并为参与培训的学生或社会人员颁发培训资格证书,在接受培训期间,学院还能在校内接触到来自出版行业的宝贵资源与人脉。
 
  第二,优化师资,打破招聘学历、身份的限制。学历是教师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我国多数高校在从事教师招聘的过程中,会将学历视作重要指标。但是对于出版这个需要以大量实践经验作为重要支撑的学科而言,教师的学历高低对学科发展及出版行业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并无决定性意义。毕竟在我国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大多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但实践能力要远远低于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故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极容易造成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出版实际相脱离。因此,对我国高校出版教育专业而言,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行业元素,不断加强教育本身与出版行业的关联性,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更多具有丰富出版经验的业内人士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就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许多在出版领域拥有较高地位、在营销、传媒及数字信息发展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往往并不具备国人传统概念中颇为认可的“高学历”,但是如果能够让这样一批人走进课堂,适度打破高校出版教育专业在教师招聘时所强加的关于学历、学科及专业的限制,将对我国该行业的发展,办学层次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充分依托地理优势及校内资源,开启特色化办学
 
  在美国,高校结合地理优势及自身资源,开启特色化办学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200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将出版课程迁至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本世纪初美国达德克里夫学院将出版课程迁移至地处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再比如莱斯大学等高等学府直接放弃了出版课程——这些都说明高校出版教育课程的设置、变化与地理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性,适度调整、改变不仅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及师资结构,更有助于促进办学资源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因此,我国高校出版教育可以充分借鉴美国的办学经验,实现高校与当地出版资源的“一一对应”和“有效组合”。第一,高校教育出版可以充分依托本地出版、传媒及广播电视等资源,改变传统课堂教育形式,让看似枯燥、乏味的课堂,空洞、缺乏实际的理论教学变得充满趣味性。第二,对于地理出版资源并不存在优势的高校,其完全可以取消这些劣势资源相关的出版课程,替换成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开发的、与出版某一环节相关的新课程。比如纽约市立技术学院所开设的印刷类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院开设的编辑系列课程等都可以为我国高校所效仿,国内的一些艺术院校结合当地出版行业的发展态势,开设了辅助出版的装帧设计专业,久而久之则发展成无可比拟的优势,着实可供参考。第三,借鉴美国高校的办学模式,我国高等学府内部之间,各大院系、学科亦可展开积极有效的合作。通过整合不同院系的师资力量、专业特色,秉承自由组合、自主沟通的原则,在课程设置、教学任务分配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互通有无,从而让高校教育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从“单一型”走向“复合型”。在具体操作上,高校管理层要赋予各个院系足够的教学自主权,使其能够制定符合本院系或学科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实现创新;同时出版教育专业要充分利用校内诸如文学社团、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新闻传播学系、计算机软件学科等的优秀管理和教学资源,从满足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为出发点,精修课程,提高其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的学习背景实现纵向和横向的拓展。
 
  总而言之,从美国出版教育所呈现出的特色来看,其集产学于一身。学校内部的教育与培训,出版行业的发展与推进——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了良性的互动。而诸多业内名流、专家参与到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环节当中,促使美国出版教育专业始终与整个行业的发展密切相连,更为其未来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结合美国出版教育的办学特征及优势,我国的高校出版教育专业也可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引入方面开启行之有效的改革,以便我国的出版行业发展走向良性、健康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于明明. 美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现状与趋势浅析[J]. 出版参考,2017(3).
 
  [2]李雪艳. 从办学理念看美国出版教育特色[D]. 北京印刷学院,2014:42-51.
 
  [3]吴学仕. 我国出版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路径探索[J]. 出版发行研究,2017(8).
 
  [4]陈美华,陈东有. 全球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
 
  [5]张恒军.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出版路径探寻[J]. 出版发行研究,2017(11).
 
  [6]胡丽娟,沈东廷.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之我见[J]. 内蒙古教育,2017(8).
 
  [7]张晓立. 解析美国高等教育[M].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50-69.
 
  [8]http://www.scps.nyu.edu/academics/departments/pub?鄄lishing/academic-offerings/ms-in-publishing.html.
 
  [9]http://publishing-course.yale.edu.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