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关于科技期刊一稿多投现象的思考

2018-12-04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徐林艳:安徽医药杂志社

  【摘 要】一稿多投是指将同一篇论文或只有微小差别的多篇论文投给多个期刊,或者在约定的或法定期限内转投给其他期刊发表,表现形式多样。期刊编辑部如何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避免这一现象值得每个编辑思考。笔者结合自己的编辑经验,就一稿多投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提几点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科技期刊;一稿多投;原因;应对策略

  学术不端行为通常包括抄袭、剿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一稿多投,不当署名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各大数据库检索系统,如中国知网建立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及万方数据库建立的论文相似性检测服务(PSDS)等的广泛应用,一些性质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已逐渐减少,但是一稿多投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甚至愈演愈烈。期刊社认为此举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出版秩序,浪费了编辑部的资源。但作者也有话说,期刊的出刊时滞性严重影响其科研考核、职称评定、申请学位等。低成本的一稿多投成为作者的“救命稻草”,通过一稿多投的方式寻求“最合适”的期刊发表论文。这里的“最合适”是期刊社的级别及出版时效能够满足的前提下,选择级别更高、影响力更大的期刊。针对作者一稿多投的行为,期刊社往往都是一边倒地指责,也有学者认为此种现象有其合理的一面,一稿多投并不是一稿多发,给作者一个公平的机会去“选择”期刊,有真正的投稿自由,而不是变相的“被选择”,坐等期刊社垂青自己的论文。在当前大的学术环境下,要杜绝这一现象是不现实的,作为期刊编辑,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现笔者结合自己的编辑经验,分析一稿多投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的策略。

  一、一稿多投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稿多投现象多发生在期刊领域,相对而言,报纸、图书领域此类现象要少一些。从表面上来看,这反映了作者的单方面行为和品质,但细细分析,一稿多投现象的发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作者、期刊社乃至整个学术水平评价系统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一)作者投稿缺乏制度性约束

  我国《著作权法》第份十二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上述规定表达了几层含义:第一,反对一稿多投: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将同一稿件投给两个或多个期刊社;第二,限定了期刊社等的审稿周期:报社十五天内回复,期刊社三十天内回复;第三,允许特殊的情况: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但实际工作中期刊社和作者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并没有将法律规定放在首位,造成《著作权法》形同虚设。现今期刊社的审稿周期大多在3个月以上,更有甚者超过半年,理由是稿件数量庞大,编辑部人员有限,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作者由于科研考核、职称评定、申请学位等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制,等不起如此长的审稿周期,不得不选择一稿多投“广撒网”的方式,提高命中率。期刊社“偷梁换柱”,在投稿指南内注明“本刊审稿周期三个月”等字样,实则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对作者的约束力可想而知。

  (二)期刊社的管理制度有待加强

  1.稿件处理效率低。造成一稿多投一部分责任在于期刊编辑部的不作为。一些期刊编辑部的编务从业人员起点低,很多是通过人情关系进入单位工作的,女性偏多,家庭生活是其重心,论文处理拖拉现象严重,工作效率低,回复信息迟缓。有的期刊社属于自收自支型,没有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有限,从业人员数量有限,往往一人分饰几角,分身乏术,无法及时处理稿件。这些都造成稿件信息处理不能及时反馈给作者,作者投出的稿件犹如石沉大海,久久没有回应,不得不将稿件投给多家期刊社。编辑人员这种低服务意识,引发了作者的强烈不满,迫于后续可能还有求于期刊社,作者不能直接与期刊社“闹掰”,只能暗地里多投几家期刊分担风险。

  2.稿件出刊时滞长。随着我国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学术论文的数量不断攀升,现有的学术期刊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版面要求,且这种“剪刀差”还在不断地加大。漫长的出刊时滞成为科研工作者的心头病,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发布和交流。有的期刊社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增加页码,缩短出版时滞,但是成效一般。更有期刊社推出了“加急”手段,笔者不敢苟同,大多数作者为了论文早日见刊,都愿意加急,这样就又回到了起点,这是期刊社变相的创收,是一种拙劣的办刊手段,违背了期刊的办刊宗旨。期刊社企图通过制度、舆论、道德法规阻止一稿多投,收效并不乐观;没有从实质上去解决期刊社稿件堆积,出刊时滞缓慢的问题。

  (三)学术评价制度不完善

  一稿多投跟作者、期刊社的渊源深厚,但我们应该追溯作者投稿的原始动力是什么。作者发表论文有几种情况:第一,第一时间发表科研成果,有利于学术交流;第二,高校毕业生毕业需要发表论文,才能顺利拿到学位证;第三,单位评职称需要,现在大到高校、研究院,小到企业评职称都需要发表论文。第一种情况的一稿多投现象很少出现,投的期刊社一般都是高精尖的精品,很多都发国外期刊,国外期刊的出版时滞几乎为零,这也是国内期刊需要思考的间题。一稿多投多集中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高校毕业生毕业季为了应付毕业,不得不一稿多投,提高命中率。单位工作人员为了评职称,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还要抽时间写论文,赶在每年职称评定前将论文发表出来,也只能走捷径,采取一稿多投的办法提高发表概率。这说明,一稿多投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我国学术评价制度不完善,过分强调论文这一要素,导致“剪刀差”愈来愈大。

  二、一稿多投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稿多投不仅造成了期刊社人力、物力以及出版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那些遵守出版规范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手段。所以必须整治一稿多投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一)完善期刊出版机制

  现有的《著作权法》第份十二条的前半部分没有大的问题,是对期刊社和作者各方面利益的综合考虑,一方面考虑到了期刊社的资源投入需要时间,另一方面照顾了作者可以给予期刊社的有限的审稿周期。但是后半部分出现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打破了上述的平衡,让期刊社有空子可钻,单方面规定了审稿周期,作者无奈,只得背地里一稿多投。所以,综合考虑现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建议再次修订,对一稿多投的现象作出明确界定,并提出具体的处罚措施,经济上或者是名誉上的都可以,使作者的投稿行为受到约束。另外,期刊社也不能为所欲为,必须严格执行规定的审稿周期,倘若依然置若罔闻,必须对期刊社实施惩罚,如警告、罚款、降级等。

  (二)完善期刊社的管理机制

  1.利用办公软件,高效识别一稿多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科技的办公软件应运而生。目前,中国知网建立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中新增了“稿件追踪”的功能,编辑可以利用该功能清楚地查到每一篇文章的投稿历史,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一稿多投现象的发生。弊端是加入稿件追踪库的期刊社数量不多,所以就可能有很多“漏网之鱼”。因此,呼吁更多的期刊社加入稿件追踪系统中来,共同防范,从技术上对一稿多投进行初级阶段的防范。

  2.提高期刊社的工作效率,做好服务作者的工作。期刊社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如今大多数期刊都采用投稿采编系统进行稿件的前期处理,编辑部争取做到每日登录系统,做好稿件的收稿、送审、退修等相关工作,做到稿件不积压,每个环节有条不紊,第一时间将结果反馈给作者。稿件有着落,作者才不慌乱,减少一稿多投概率。再者,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收稿,根据期刊的来稿量、库存量,有计划性地收稿。如果该栏目稿件近期多,则可提高收稿标准,提高录用门槛,这样能保证稿件库存量的动态平衡,不缺稿件,也不堆积稿件,避免造成期刊社论文的“拥堵”现象,影响出刊周期。另外,编辑还可以根据作者的论文水平引导作者投至更合适的期刊,帮助作者提高投稿技巧,更好地服务于作者,做好稿件疏导工作。

  3.组建高效的审稿专家队伍,缩短出刊时滞。审稿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效率的审稿能切实有效地缩短出刊时滞,使论文出版良性循环。高效的审稿专家队伍是关键因素。首先,期刊社要加强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对审稿专家资源要进行归纳整理,审稿专家信息应当尽可能地全面,特别是研究方向,做到准确送审,避免不必要的错送;其次,注重专家库的维护和完善,补充并不断更新审稿专家信息,积极吸收新鲜的血液,不断筛选和更新专家库,尤其要重视青年专家,组建高效的审稿专家队伍,保证审稿效率;最后,应注重审稿专家库的优化,定期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情况作出评估,对一些年龄偏大、退出科研第一线工作的,及一些审稿热情低、责任心不强、拖拉审稿的专家,要及时地作出调整和优化。总之,不能让稿件在审稿专家手中“晾”太久,延长审稿周期,进而导致漫长的出刊时滞。

  (三)完善相关评价制度

  一稿多投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学术评价制度不完善,教条地看待论文这一要素。因此,需要在相关的制度建设上加以完善。例如,职称评定等。“广受好评,教学再为称道,不如多发几篇论文吃香”“医术高超,治好再多病人,不如多发几篇论文管用”,这是教育系统和医疗卫生行业职称评定的“潜规则”,也是广为垢病的现象之一。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今天,应该本着从实际工作出发,根据从业性质“量体裁衣”,探索灵活、符合不同专业的评价系统,从根源上杜绝一稿多投的学术不端行为。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可适当放宽毕业要求,重实际轻形式,综合学生在校的整体表现和综合素质,避免为了毕业而写论文的形式主义。

  三、结语

  我们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作者来说,一稿多投并非一种出于本心的选择,多是无奈之举。在当前大的学术环境下,要杜绝这一现象是不现实的,作为期刊编辑,我们要更多地从自身的角度去解决这一问题,想作者所想,急作者所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出版时滞,妥善处理好作者和期刊社的利益冲突。同时,期刊社和学术界也要重视这一问题,完善相关制度,从源头上消除一稿多投的行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