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大数据与传媒业:变革、挑战与未来

2018-12-03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刘洁琼: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摘 要】大数据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技术与传统新闻生产的结合使得新闻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但同时大数据本身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乃至令人担忧之处,人类对数据的掌控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伦理也亟待规范。

  【关键词】大数据;传媒业;算法;信息茧房;技术伦理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数据”的概念被不断扩充,“数据”不再仅仅意味着数字,网络使用、在线消费、即时通信等都可以被容纳进浩瀚的大数据之中。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大数据的巨大影响,传统的以人为信息生产核心的新闻业也面临着大数据带来的系列变革与挑战。在由技术主导的未来世界中,人又该如何把握主动权?这一问题引发了整个新闻业的关注。

  一、大数据变革传媒业

  (一)新闻线索挖掘方式新突破

  有别于传统新闻从业人员接听热线电话和线人爆料等新闻线索的挖掘手段,大数据赋予了新闻从业者更强的新闻线索发掘能力。新闻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关键词搜索等方式,查看大量相关网帖,从而定位到某一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与之进行联系从而进行选题操作。此外,通过相关舆情监测系统的设置,新闻从业者可以及时发现当日或近期的热点话题、热点事件,从而跟进报道,有效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承担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二)新闻生产方式创新

  大数据带来新闻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智能化媒体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媒体从业者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就业”的忧虑,AR\VR技术被不断推广,全景式新闻这一新兴模式也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新闻越来越具有现场感与沉浸感。2014年美联社采用机器写作软件(Wordsmith)采写财经新闻、突发新闻等报道;2015年腾讯财经开发出Dreamwriter,并将其用于自动化新闻写作中;同年,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也颇受好评。机器人写作的主要领域仍然集中于财经、体育类报道上,因为这类报道事实性强,更注重对信息本身的呈现。而机器人写作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从简单重复的信息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人能够从程式化的事实性报道中脱身,转而从事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深度新闻或者观点生产中去。

  (三)大数据开创全新的分发方式

  随着机器算法的更新迭代,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仅在2015年,今日头条的日活跃用户已达到3000万,每日点击量达5亿多。今日头条通过算法推荐技术,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判断出用户的个人喜好,根据分类将每条新闻贴上不同的标签,再根据标签的关键词向特定的用户进行精准推送。在传统的媒体机构,新闻分发之前有严格的“把关”流程,而以算法为核心的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则以机器取代了人的把关地位,实行“智能分发”,从某种意义上节约了人力成本。

  二、传媒业面临的挑战

  (一)大数据歧视

  大数据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也在无形中带来了一些所谓的“鄙视链”,以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为例,微信根据用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痕迹,收集并分析数据,从而进行信息流广告的精准推送,用户也会纷纷为这类广告点赞以体现自身的认同感。因此,大数据加剧了符号消费社会的特征,以推送内容的不同间接将用户分为三六九等,将信息消费与社会资本相联系,并暗含歧视与偏见。

  (二)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指在机器学习、智能推荐技术的作用下,新闻客户端根据用户浏览资讯的习惯判断用户的使用偏好和个人兴趣进行精准推送,用户本人将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犹如将自己束缚在一个由信息制作成的茧房中。在此情况下,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极易陷入满足一些表层刺激需求的陷阱之中,沉溺于一些无聊乃至不健康的信息中,忽视了传媒的社会功能。此外,机器对于人的喜好、需求的感知并不深入,并不能够真正感知到人的深层次需求,长期推荐同质化信息也会使用户产生反感与厌倦的心理。

  (三)数据监管缺失

  目前,对于拥有浩瀚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其管理数据的能力并未得到有效升级,一旦数据库遭受入侵,用户的个人信息便会大规模泄露。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一家名为剑桥分析公司利用某款测试工具对Facebook用户进行数据收集,根据用户个人数据进行特定政治内容推送,并被指责干预了美国大选结果。而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本人承认自己也是此事件的受害者,这说明拥有海量数据的互联网公司本身的确缺乏与之相称的数据保护能力和保护意识。

  (四)碎片化阅读与浅思考现象

  大数据时代意味着信息爆炸,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的环境中,大众传媒给予了我们日常生活过多的资讯。新媒体环境下的碎片化呈现模式也使得人们的信息获取习惯呈现分散状态,深度阅读、深度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满足于碎片式的浅层次信息获取,成为感性动物,这对个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有所损害。

  三、人的回归

  在当代社会,传媒业不仅仅作为信息产业存在,同时也应当肩负起引导社会舆论、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而这些仅仅依靠大数据本身是很难达到的,必须充分发挥人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因此,人应当找回自己对于大数据的掌控权,回归人的理性,关照技术伦理,令大数据更好地服务于传媒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