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传统教育期刊融合发展之思考

2018-11-2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林彦
  前几年,便有互联网领域的大咖分析,“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联网+”其实就是应用创新、模式创新,颠覆性地重构传统行业。然而,细观现在的媒体融合转型,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进行发布,都是典型的“+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内涵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抓住这一时代机遇。传统媒体更是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和积累,在这场创新革命中大有所为。笔者从事期刊工作多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当下期刊业的形势,也许用“兵临城下,机遇与危机并存”较为适合。

  《新教师》杂志是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创办的一本教育类学术期刊。算上之前做过的两种教育类期刊,可以说,笔者见证了教育期刊的辉煌与衰败。在期刊日渐式微的当下,《新教师》杂志就这么一头闯入市场,经过短短3年的运作,2015年订数便成功突破3万份,此情形应属逆势而上了。是什么促成了教育类期刊的黄金时期动辄数十万的征订数呢?又是什么造成了今日的困局,维持数万的订数便是行业内少有的成绩?而面对当今新媒体的挑战,机遇又在哪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期刊又该如何做?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教育期刊自身特征

  教育类期刊相较于其他种类的刊物有自身的特点。传统纸媒一向秉承“内容至上”。在互联网还不盛行前,教育类期刊承载了读者(主要是一线教师)太多的期盼。教师可以通过刊物了解国家、地方关于教育的政策法规,关乎自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也可以通过刊物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最新的教科研项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教育活动,提升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可以说,刊载的理论专著,教师可以汲取自身所需的养分;刊载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直接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刊载的经典案例,教师可以模仿名师的优质课堂……正如一些教师所言,一本刊物见证了自身的成长。

  但是,当新媒体“横空出世”后,新媒体的“用户至上”让一切资源都变得唾手可得,它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及信息消费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现在,大众的需求已经从静态转向移动,而移动需求最重要的特征是实时需求,这恰是传统传播方式无法企及的。传统媒体竞争力减弱的原因就是它的提供方式和新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和缺位。

  传统媒体与新需求间产生裂隙

  媒体融合既不是单点融合,也不是并列存在,它应该是全方位的深度融合,要从理念和运作方式等方面真正地做到融合,不是加了一点新媒体就算进入媒体融合,而是要以互联网思维去推进、实施媒体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纸媒的不同首先在于表现形式。在图片与文字上,传统纸媒尚有一战之力,可是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却是全覆盖性的,纸媒无法同步展示视频与音频信息的硬伤,新媒体却可以轻松做到。早期互联网带宽严重不足,所谓“宽带”也仅是比拨号网络稍快,视频点播困难,除了专用的P2P视频软件,一般用户很难创建视频分享。可现如今,光纤网络逐步普及,动辄百兆的带宽使得高清视频点播都异常容易,无论哪种聊天工具都能随手建立视频共享,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逐步降低,名师讲座或是授课片段可以很容易地被传播开来,传统纸媒的内容优势被逐步蚕食。

  新媒体具有的参与性、互动性、便利性与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这一点,新媒体的优势得天独厚。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的阶段,拥有一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读者便能从海量的数据中利用搜索引擎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以教育内容为例,这两年,“教育公平”“职业教育”以及“互联网教育”成为热词,读者若是对此感兴趣,搜索引擎一开,关键词录入,成千上万条信息便会呈现眼前;如果想要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只要进行简单的关键词组合便能实现;想要参与讨论,论坛、微博或是直播间都是极好的平台。便利性是决定传播时效性的基础条件,便利性也决定着与个性化消费的匹配程度。而传统纸媒的时效性就要慢上许多,更不用提实时参与讨论。

  新媒体不受地域、容量限制,且内容提供者数量远超传统纸媒。信息时代,大数据特征凸显,海量数据使得新媒体内容充实,风格各异的作者也为新媒体增加色彩,读者选择面自然更大,也更加容易被吸引。

  所有这些均表明,不是新媒体抢了传统媒体的市场,而是新媒体满足了当下受众需求,补上了传统媒体与新需求间的巨大裂隙。

  寻求传统媒体的生存突破口

  新媒体优势明显,那么传统媒体的生存突破口又在哪里?那便是媒体融合。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认为,媒体融合有5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工具兼用,即传统媒体开始使用新媒体工具;第二个层次是终端兼用,即传统媒体也做新媒体终端;第三个层次是产品兼用,即所做的内容产品既用于新媒体,也用于传统媒体;第四个层次是关系兼用,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更有效地分享共同品牌与用户关系等;第五个层次是底盘兼用,即从基础架构、生产流程上实现融合,此为最高层次,是真正的融合。

  以《新教师》杂志为例,在创刊之初,我们便已经意识到新媒体对于传统纸媒的冲击,只是所做的远远不够,仅仅是“+互联网”。举例来说,《新教师》目前与知网、万方、龙源等公司进行了合作,与移动公司的手机阅读方面的合作也已达成,各类数字读物产品上线,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数字出版的市场。知网、万方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也已全文收录该刊,编辑部也开始使用其提供的各种专业编辑工具为刊物的发展助力。杂志的网站、博客、微博、QQ群及微信公众号在创刊之初就已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在参与性、互动性、时效性方面的不足。为了拓展内容提供者的范围(作者范围),杂志所属的网络投稿平台上线运行,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文章进入系统供编辑选择。基于此,似乎我们也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的一个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但实践过后才明白,这仅仅是浅层次的活动,仅仅是“+互联网”的层次。

  “互联网+”与教育期刊的融合

  首先,在传统媒体属性方面的拓展。

  对于各种网络媒体的使用程度要加深。博客、微博、微信、QQ群等平台不能仅作为信息的发布之用,还应提供展开讨论的空间,各类人士的热情参与可以给期刊提供更多的内容选择,编辑也可以提前对临近刊期的话题进行预热,达到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在更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媒体在时效性、参与性与互动性等方面的不足。

  加深对既有期刊数据库、投稿平台的利用。利用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资源优势,从中发现读者需求,把握热点问题动向,为内容的组织提供依据。完善现有的投稿平台,使其从单一的稿件分类整理,拓展为信息搜集、资源整合的复合型平台,使得功能最大化。

  其次,在多元化平台属性方面的拓展。

  利用教育刊物在教育行业内的资源优势,为各类纸媒的开发提供资讯支持,实现传统纸媒之间互补。例如,通过教育刊物的平台了解一线教师在现阶段所需要的资源是什么,传统纸媒可以提供怎样更深层次的内容;了解学生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应给学生提供怎样的内容补充……我们的“《新教师》书系”,就是在刊物平台上搭建起来的,在汇聚了众多优秀作者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书刊互动。

  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其他与教育相关的活动,诸如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校园文化建设、阅读推广活动等。自2013年起,在《新教师》的平台上,我们成功举办了6届一年一度的“新课堂 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该活动已连续3年成为国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连续3年获得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项目资金扶持。每届都吸引了两岸近3000名一线教师参与。而从2017年起,在《新教师》这个平台上,我们每年在不同地市举办两场“新教师 新阅读”全民阅读活动,仅线下参与的教师便超过千人。

  加快期刊的转型步伐,依托主办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在教育界数十年的积淀,将传统媒体打造为多元化的经营平台。目前,《新教师》已加入口碑不错的“RAYS现代编辑”系统,对期刊进行全方位的线上融合。基于RAYS平台,《新教师》可以将自身资源优势借助信息技术更加完整地呈现。经过前期调研,充分考虑杂志服务人群、资源特点,结合平台在新媒体建构方面的优势,通过深入融合,第一期规划上线的功能有:能够让读者、作者与编辑相互交流、答疑解惑的“读者圈”功能,让教育专家解答一线教师疑问的“专题问答”功能,由知名教育学者主持的“直播课”功能,能够体现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数据采集”功能等。这是从基础架构、生产流程上就开始进行的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

  从两方面的拓展到转型,将融合的5个层次做足,这样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互联网+”。

  市场是无限的,弄清期刊的服务对象是谁,我们能提供什么给我们的客户,我们便能在新媒体的高压态势下寻求自身突破,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使得身为传统媒体的教育期刊能够有新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新教师》编辑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