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北京师范大学史学会连续出版两期《历史教育》,此应为中国历史教育刊物的滥觞。时值国难当头,危机重重,史学会青年认识到历史在培养、唤醒人们爱国心方面的特殊作用,而且历史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渐重,所应探讨、研究的问题非常之多,应开辟一刊物作为研究园地,而当时尚未有专门的历史教育刊物,所以集结史学会的人力、物力出版了这份小型刊物。严格来说,史学会是当时北师大的一个学生团体,所以《历史教育》也只是一份学生刊物。但因为环境特殊且又属首创,故发行后颇受欢迎。据《历史教育》第二期“史学会会讯”载:“《历史教育》第一期出版后,各地索购者颇多,南中诸省如湖南、安徽、四川、江苏来函最多,更远如香港,亦有订阅函件数起……史学界闻人亦多来函慰勉……”此刊物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1937年2月1日出版第1期,5月25日出版第2期,后因卢沟桥事变日本占领北平,北师大被迫西迁而中止。
《历史教育》由当时中文系著名教授黎锦熙先生题写刊名,封二题词为“努力实现历史教育的重要使命,培植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提倡历史教育之普及,研讨历史教育之改进”,这也是创办此刊物的动机与指导思想。时任北师大历史系主任的李飞生在“创刊旨趣”中对《历史教育》的特色栏目作了详细说明。第一个为“论著”,此栏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教学方法、教材质量、教学经验等方面的讨论文章,另一类是偏于研究性质的文章,如史学方法批评、史源探索指导、史实考订、史籍诠释解题及国际问题研讨、历史科学研究之类。第二个为“译著”,专门摘译英美历史刊物如TheEnglishHistoricalReview、History等关于历史教育的文章,译介先进经验以飨国内读者。第三个为“书评”,编者鉴于当时史学著作虽多,但也有鱼目混珠的情况,读者易受广告愚弄,浪费光阴,故效仿西方史学杂志特设此栏,对史学类新书进行评介,以作为一般购书的镜鉴。第四个为“通讯答问”,因当时中国之公共图书馆事业极不发达,居通都大邑之人如遇学术疑难还比较易于查找图书、问讯师友,但居于穷乡僻壤之人则因书籍匮乏,一旦遇到学术疑惑便很难解决,编者有鉴于此,特设该栏以解答各地读者的史学疑难。此外,编者还计划到中学访问,并发表关于其师资、教法、教材等方面的调查手记,但因条件限制,并未付诸实践。《历史教育》还设有“史学消息”和“史学会会讯”两栏,前者报道史学界新闻,如考古新动向、史书的编印及出版情况、史学会议等;后者专门报道北师大历史系及史学会的活动情况。
《历史教育》虽然只出版两期,但却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是以研讨中等历史教育为目的和中心,这也是其最大的特点。两期刊物中共有6篇文章专门讨论中等历史教育,如《历史教育的改进问题》、《历史教育的新动向》、《历史教育要普及化》等。这些文章的共同之处,就是以中国面临的危机为大背景,强调历史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精神国防的重要性,呼吁普及历史教育,唤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文中拳拳爱国之心和满腔报国之情处处可见。二是很多文章表现出鲜明的唯物史观立场,如《中学历史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一文就强调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是生产力的发达,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的时候,社会就改变了形态。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帝国主义,已经产生出本身的掘墓人等。这与当时北师大历史系的学风有关。20世纪30年代,北师大历史系学术气氛浓厚,学生以用功著称,并且自五四运动以后,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方法即已开始影响北师大的史学研究与教学。
《历史教育》虽为学生刊物,但编审之严谨、眼界之宽阔,关注历史教育及国难之拳拳赤子心,皆可为人称道,虽仅出两期,各地所购者众多且引起了当时史学界的关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