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想闭上眼睛,收听中国工人运动历史的故事?如果你有这样的意愿,那么,打开今年的《中国工人》杂志——庆祝中国工会十七大特辑中的第9页,扫描右下角的二维码,战争年代的枪炮声便扑向耳边。
作为全国总工会的重要报刊之一,由中国工人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工人》在今年10月22日—26日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积极应用融媒体资源,创新采用多种形式服务中国工会十七大,让人耳目一新。
音频AR齐上阵
杂志可“听”又可看
创刊于1924年的《中国工人》一直以服务广大职工为己任。而今年恰逢中国工会十七大召开,如何让这个5年一次的盛会得到更好的宣传,成为《中国工人》今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工人》杂志总编辑李瑾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服务中国工会十七大期间,将《中国工人》杂志派送到了与会代表的房间。“编辑部为此群策群力,提前两个月策划、采写、编辑了庆祝中国工会十七大特辑,并将音频朗诵、增强现实技术(AR)等手段应用在杂志上,极大地丰富了杂志的形式及内容。”
该期《中国工人》特辑还推出了长篇深度报道《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从一次劳大到工会十六大》,深度整合工会出版内容资源,全部年份、人名、数字逐一研究确认。以此为基础,杂志邀请了腾讯视频流量破亿的现象级纪录片主播承担了中国工会十七大期间的重要播音任务,专门把文字变成了声音,同时邀请央广专业混音师进行配乐合成。
李瑾告诉记者,最终完成的“声音里的工运史”,全长45分钟,浓缩96年。在中国工人运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这种出版形态还是第一次。读者如果还想听到更多的工运史料,继续打开杂志特辑的第29页,还是扫描右下角的二维码,便可以在声音里回到革命年代的上海、武汉和延安。“这部有声历史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刊物《中国工人》的故事,现代技术与历史回顾在这里得到了统一。”李瑾补充道。
对于《中国工人》在工会报刊中首度应用增强现实技术,李瑾表示,这期杂志特辑采用增强现实技术,精心设计了“为中国工会十七大打call”的细节。“只要使用手机微信客户端扫描封面右下角的二维码,依照提示操作,跳出一个工人卡通AR形象,活泼地在手机屏幕上蹦跳,随意调整角度,就可以与这个虚拟卡通人物合影,很多代表都跃跃欲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线上互动积极推广
线下联动一举多得
因为杂志月刊的属性,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都是在大会前进行的,要想在会议期间扩大影响力,《中国工人》的新媒体应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李瑾告诉记者,本次新媒体整体策划方案的推出是经过前期精心筹划和扎实准备的,不打“无备之战”。“我们一方面是深度报道早着手,避免仓促上阵;一方面是即时新闻做到深发掘、精梳理,既要求时效性,又做到妥善处理。”
大会期间,《中国工人》微信公众号发布了10篇文章,每一篇都极具新闻性、时效性、阅读性,整体内容编排巧妙,得到了读者的喜爱,点击量过千的就有6篇。例如,10月25日清晨5点,新一届执委会委员名单在印刷厂印制完成正在分发的过程中,杂志社公众号便同步完成了《深度|郭明义、巨晓林、高凤林等进入中国工会新一届领导机构》消息的推送,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当日就超过了6000次。同时,在开幕式当天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中,采用了H5的方式,用图文、音乐相结合的新媒体手段致敬工运先烈。
此外,李瑾认为,这次《中国工人》的新媒体应用还有一个亮点——重视推广互动工作。“我们在消息推送后及时跟进,与与会代表、大国工匠、各地工会干部等积极互动,使点击量与留言区留言数量均得到提升,刷屏与会人员的‘朋友圈’,形成‘热议’氛围。”
除了新媒体互动外,此次大会,《中国工人》还与中国工人出版社进行互动,积极做好会议期间优秀图书展示等一系列文化服务工作,线上线下的积极联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中国工人》附赠的职工书屋无限期阅读卡——“喜迎中国工会十七大·纪念版阅读卡”,是专门为大会定制的。“这不仅提升了杂志的品牌,还充分利用出版社的图书资源,丰富读者的阅读形式,一举多得。”李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