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媒介环境下,信息集聚与整合的过度偏好、价值法则泛化、版权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学术创新动力不足,内容弱化。数字网络的反向利用,致使学术腐败成本降低,这些都对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形成瓶颈制约。
新媒介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以及电脑等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称其为“第二媒介时代”。新媒介的广泛应用导致出版范式的新转换和学术期刊发展的新变革,但同时也给学术期刊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具体来讲,新的媒介环境下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存在三大瓶颈制约。
瓶颈一:学术创新动力不足
信息集聚与整合的过度偏好、价值法则泛化、版权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学术创新动力不足,内容弱化。
新媒介时代内容为王,谁掌握了内容,谁就是胜者。然而,信息的集聚与整合尽管规模宏大,甚至是海量的,但它不是内容创新,而是与内容创新有着本质区别。并且,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信息获得和复制的便利以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界浮躁之风盛行,人们过度偏好这种内容集聚以及对信息的简单搬运、拆分、整合,而不愿意做那些艰辛的学术探索和研究。这种不断的复制、搬运与整合,又进一步消耗了人们思想创新和学术创新的内在动能,使得平庸之作充斥,泡沫文化现象严重,由此形成新的媒介环境下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瓶颈制约。
瓶颈二:学术腐败成本降低
数字网络的反向利用,致使学术腐败成本降低,加剧学术腐败泛滥,对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形成瓶颈制约。
新媒介的发展、海量信息的集聚和一个个大型信息库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信息的查询和利用,降低了信息的利用成本,但同时一些人对数字网络的反向利用,也大大降低了学术腐败的机会成本,加剧了学术腐败的发生。
利用网络对作者发稿状况稍作分析就可发现,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抄袭他人、自抄、重复发表早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抄袭重合率达到90%以上。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只要你愿意,那些“代写网”、“代写代发论文”就会给你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一贯被认为是艰辛创造的学术创新活动就成了机械的搜索加工和简单的复制粘贴,以及如同其他商品一样的买与卖的交易。
当然,当下盛行的学术腐败有其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用人机制等制度根源,但是,数字网络技术的进步在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对网络的不当使用也确实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创新,对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
瓶颈三:优质稿源流失
瓶颈三:优质稿源流失
信息流动加快、信息获取便利,国际范围内“马太效应”加剧,高质量学术文稿向国际核心期刊集中,导致国内学术期刊高质量稿源短缺,形成对国内学术期刊发展的瓶颈制约。
国际知名杂志《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不仅在出版传统期刊的同时出版电子版,还开办网站详细推介其有关信息。如Nature网站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而且还将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搬上网站,扩大其影响。同时,还利用网站详细发布投稿信息,包括栏目介绍、稿件选择的程序、接受稿件的条件、参考文献的格式等,利用在线投稿疏通和扩大投稿渠道。
便利的条件加上国际知名期刊所产生的“马太效应”,国内大量优质稿源流向国际知名期刊,形成国内学术期刊发展的又一瓶颈制约。
学术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学术期刊内在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又真实和即时地反映了民族思想文化的创新能力和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现阶段文化创新这一文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努力克服瓶颈制约。
破解方法一:打造特色和精品
转变观念,扬长避短,彰显特色,打造精品。
在传统出版方式下,人的三大局限性(时间局限性、空间局限性和知识局限性)在编辑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限制了编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新媒介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这种限制,数字化海量信息的储存、互联网庞大的信息检索系统,使传统方式下编辑主体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转瞬之间即可实现。
这就要求编辑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意识,充分利用媒介变革带来的有利条件,将信息优势及时转化为对文稿信息的优化整合和对优秀选题的超前策划意识,扬长避短,打造精品,为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破解方法二:重建合理评价体系
破解方法二:重建合理评价体系
建构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目前,学术腐败所导致的学术创新动力不足、高质量学术文稿缺乏,是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重要制约瓶颈,而“小众化评价”又是学术评价中学术腐败的重要制度诱因。
“小众化评价”仅仅依靠几个、十几个专家进行评价,将本应由“大众”完成的事情交由“小众”去做,结果可能有失公允,加之价值法则的泛化、经济利益的诱导,必然导致一些人为的评价失误和不公,从而加剧学术腐败、窒息学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而“大众化评价”将权力交给大众,不仅可以减少和避免学术评价中的偶然现象,而且也使整个评价过程在同行大众监督下进行,成为阳光下的活动,使任何“地下活动”成为不可能。
建构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实现由“小众化评价”向“大众化评价”转换有助于提升学术期刊质量,而数字网络等新媒介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平台和工具作用。
破解方法三:完善选稿机制 增强服务
健全和完善学术期刊的选稿用稿机制,提高透明度和个性化服务程度,努力使优质稿源向国内学术期刊集中。
《科学》有严格的审稿程序,它首先将稿件送给该刊聘请的各专业的高级专家评审、筛选,原则上是匿名审稿,然后送回编辑部再审,并且同一篇文章要由不同的编辑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打分,最终决定取舍。《自然》则不仅编辑队伍强大,其审稿人也遍及世界各地,有力地保证了学术水平。
目前,我国一些学术期刊在稿件处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选稿用稿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尽管一些期刊采用匿名外审制,但人为因素干扰严重,人情稿、关系稿仍然有相当比例;此外,编辑责任意识不强,对稿件内容把关不严,对稿件中的技术细节重视不够,严重地制约了学术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1998年至2008年间发表论文数超过20万篇的共有14个国家,在被引用情况中,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为4.61,列14国中的第12位,论文数量与影响力严重不成比例。我们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学术期刊的选稿用稿机制,提高其透明度和个性化服务程度,努力提高编辑的责任意识,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努力使优质稿源向国内优秀学术期刊集中。
破解方法四:健全法规体系
破解方法四:健全法规体系
健全相关法规体系,优化学术大环境。
在目前的出版管理体制下,传统期刊与数字网络期刊管理机制存在很大区别。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对数字期刊的管理尚没有一套成规可循,对数字期刊还没有形成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新媒介日益发展与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也造成了学术创作和学术传播过程中的诸多知识产权争端与问题,放纵了学术创作中的抄袭和剽窃行为。
因此,必须尽快健全相关法规体系,优化学术大环境,为我国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氛围和环境。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本文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2009—2012年编辑学研究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数字化生存环境中学术期刊传播特点的变化及因应策略”(Zd202202)阶段性成果)